李艷玲
內容摘要:借助語用論辯視域下的策略操控分析框架,以《一小時的故事》中瑪拉德夫人聽說丈夫死到發(fā)現(xiàn)丈夫安然到家這一小時的心路歷程為例,揭示了女性受制于專橫的男權意志,痛苦掙扎從而自我思想覺醒的論辯過程。研究結果顯示,結合潛在話題、受眾需求和表達手段三個層面探析作者勸服廣大受眾追求兩性自由平等的意圖及表現(xiàn)方式,增強了其論證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用論辯學 策略操控 女性主義 凱特·肖邦 《一小時的故事》
朱迪思·費特利指出:文學是政治的,而政治是男權社會的政治。由于政治與文學之間具有緊密相連的關系,在政治領域發(fā)展的女權運動,也會反射到文學領域。女性主義運動興起以來,一系列追求男女平等、呼吁女性覺醒的作品噴涌而出。凱特·肖邦作為當時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其刻畫的女性人物,尤其是《一小時的故事》中的瑪拉德夫人,其女性意識的復蘇以及獨立精神都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當前國內外對于女性主義文學的相關研究卷帙浩繁,然而理論闡釋略微欠缺。《一小時的故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三個方面: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要分析婚姻枷鎖與單身自由之間的關系以及“假定的”意識形態(tài)暗流(申丹,2006;Mahmoud, R. G. S. & Mehri, G. S.,2014);敘事技巧方面主要探析敘述手法和重復敘事的手段以及反諷和象征手法的運用(胡愛華,2005;劉千鳳,2009);文體風格領域主要表現(xiàn)在從修辭等文學角度分析譯本的翻譯特點(葛莎莎、祈文慧,2019)。
縱觀上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研究主要是從微觀角度探究該文學作品的修辭技巧或意識形態(tài)傳輸,忽視了宏觀層面上文學作品本身就存在論辯修辭屬性,即對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合理論證和有效說服的制衡統(tǒng)一。而論辯話語研究都是基于理論的闡釋性研究,鮮有從論辯話語角度分析文學作品?;诖耍疚膶⒔柚Z用論辯學的理論框架,以此探討《一小時的故事》中的策略操控。
一.理論基礎
發(fā)端于20世紀70年代的語用論辯學是當代西方論辯理論的重要分支。在語用論辯學中,論辯被視作一項理性的話語交際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提出一組理由證明或反駁立場中所表達的主張,從而說服一個理性的批評者接受立場(van Eemeren & Grootendorst,2004)。為了評判論辯合理與否,“批判性討論理想模型”作為標準得以建立。
語用論辯學的標準理論對論辯話步的論辯合理性進行了評價,而拓展理論則考慮了意在說服受眾的修辭有效性。受古典修辭學三大研究范疇——話題、受眾和表達——的啟發(fā),范愛默倫和豪特勞斯爾認為策略操控的實現(xiàn)主要有賴于論辯者在“潛在話題”、“受眾需求”和“表達手段”上的運籌帷幄(van Eemeren,2010)。在拓展理論中,策略操控指的是維持論辯合理性與修辭有效性的持續(xù)努力,主要體現(xiàn)在 “潛在話題”、“受眾需求”和“表達方式”這三個方面?!皾撛谠掝}”指的是,論辯者選擇利于自身合理消除意見分歧的出發(fā)點、立場或者論辯話步;“受眾需求”表示論辯者意在勸服的受眾的偏好;而“表達方式”需要論辯者利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勸服受眾(van Eemeren,2010)。
二.背景介紹
《一小時的故事》講述瑪拉德夫人在一個小時中歷經(jīng)兩次震撼,從獲知丈夫因火車事故喪生的消息,到丈夫突然返家,驚愕之中心臟病發(fā)作猝死的故事。小說的作者凱特·肖邦,她的女權思想與她的家庭環(huán)境密不可分。幼時,父親在外出旅行時意外喪生于火車事故中。年幼的凱特從此與母親、外祖母和曾外祖母一起生活在女性群體的教育中,在當時男權至上的制約下,她們卻獨立、堅強,為凱特的性格和日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性別平等的教育和女權思想使她在成長過程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叛逆心理,與當時社會對于婦女的要求格格不入。20歲時,凱特嫁給出身于富裕家族的奧斯卡·肖邦。奧斯卡·肖邦非常欣賞凱特的獨立意識和聰明才智, 對她的自由平等觀念也倍加推崇。在作品中,凱特不懈地探索婦女的思想解放道路,挑戰(zhàn)世紀之交的平等觀念,追求與傳統(tǒng)習俗相左的個性自由。這種自由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解放,而且是精神上的獨立和對于男權社會中封建觀念的反抗。結合該小說的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可推斷出作者凱特提出了一個隱含立場,即“女性有權追求獨立與自由”。
三.語用論辯學視角下《一小時的故事》的策略操控研究
(一)潛在話題
19世紀美國社會依舊盛行男權制度,女性的地位低下,雖然女權主義運動迎來了第一次高潮,但是女性的行動仍然受限且男女平等更是難以企及。小說中的瑪拉德夫人作為上流社會的一位家庭主婦,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一直飽受丈夫專橫的摧殘。她渴望身體與靈魂的自由,因此當聽聞丈夫的死訊時,她雖然“近似絕望地撲倒在姐姐的懷里嚎啕大哭”,但當她獨自一人回到房間,面對著窗戶時,她恐懼而等待著的、讓她感到身心輕松的自由卻撲面而來。她意識到雖然她曾愛著自己的丈夫,但更多的時候,她并不愛他。丈夫突然的變故讓這位一直壓抑自己的個性、盲目地屈從于專橫的意志的婦女萌生出擁有自我的思想,喚醒了她的女性意識。因此,話題的選取以女性一直生活在丈夫獨斷的意志下,委曲求全,壓抑個性為出發(fā)點,有利于合理地消除意見分歧,深化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即女性對于自我的追求和自由的呼喚。
(二)受眾需求
根據(jù)作者提出的隱含立場,從而可以判斷出《一小時的故事》旨在解決的意見分歧是女性是否應當追求獨立與自由。具有女性獨立意識、對當時男權社會提出質疑、敢于抗爭的女性以及像作者的丈夫奧斯卡·肖邦一樣欣賞和推崇自由平等觀念、摒棄男權思想的男性當仁不讓的人群作為論辯的正方,即主要受眾。而主要反方大致包含兩類:第一類是男權制度的推崇者,由于涉及政治、道德倫理各方面的利益,他們對女性主義的崛起持不能改變的反對立場,因此他們不是作者試圖說服的主要反方;第二類是對女性追求兩性平等、獨立自由持懷疑或反對態(tài)度的普通民眾,尤其是女性群體。由于作者在小說中極力刻畫女性在男權社會的弱者形象,我們認為,作者意圖勸服的主要反方是這類受眾中持懷疑態(tài)度的那部分人,即潛在受眾,勸服目的是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同。為了做到這點,作者需要從話題選取和表達方式入手以迎合受眾。
(三)表達手段
整篇小說以三個場景變換為基調,層層遞進,展現(xiàn)了以瑪拉德夫人為代表的女性主義思想覺醒的發(fā)展過程。論證設計方面,以瑪拉德夫人獨自在房間中的內心獨白為主,表明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專制和約束如此強烈以至于女性想要打破僵局,追求自我。
第一個場景是瑪拉德夫人的姐姐約瑟芬和丈夫的朋友理查茲遮遮掩掩而又小心翼翼地告知她的丈夫死亡的不幸消息。作者用簡短的三個段落簡單地介紹了人物的名字及其人際關系,而當聽聞這個噩耗時,“她沒有像別的女人那樣……”,這句話暗示著一個未表達前提:女性在男權社會中飽受傳統(tǒng)的束縛。為進一步論證其立場,作者以“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懷里,突然放肆地大哭起來”作為轉折點,表明女性應當釋放自己的真實情感。
此時場景迅速轉換,瑪拉德夫人不讓任何人跟著,獨自一人回到了二樓的房間。屋外廣場上充滿新春氣息地樹梢、芬芳的雨的氣息,街道上熱鬧的叫賣聲、遠處的歌聲以及麻雀的啼叫,瑪拉德夫人感受到的這些溫暖的美景暗示著其對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她恐懼而又期待的內在情感破土而出,使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自由,自由,自由”。此情此景表明了瑪拉德夫人對于自由的渴望,展現(xiàn)了女性主義思想的萌芽。丈夫往日強加于她身上的專橫、冷漠與張開雙臂迎接的只屬于她自己的未來歲月,昨天還嫌棄生命太漫長的她與今日想象未來過著屬于自己的生活的她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瑪拉德夫人想要擁有自我的強烈渴望,從而使作者的論證更加有利:男權社會對女性造成的極度壓抑感使得女性想追求自由。此外,作者將瑪拉德夫人安排代表內在自我的房間,這是她幻想自由的空間延伸。女性的自我意識由此蘇醒,其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氣在此處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第三個場景又回到客廳,呼應第一個場景,也是簡短的三段,瑪拉德夫人充滿興奮地和姐姐走下樓梯,見到從門外回來的丈夫,心臟病突發(fā)而死。首先,瑪拉德夫人的死因與小說開頭“心臟衰弱”首尾呼應;其次,丈夫與妻子之間一生一死的轉換——丈夫遭遇不幸死亡,瑪拉德夫人獲得新生;丈夫活著回歸,瑪拉德夫人卻猝死,該情節(jié)暗示著在男權社會中,男性與女性無法和諧共存,女性必須依附男性。若想擺脫這種困境,爭取獨立自主的意識,女性必須以死亡為代價。通過對以瑪拉德夫人為代表的女性獲取自由的艱難的刻畫,作者試圖以此激起廣大受眾的同情,促使與瑪拉德夫人處于相同情境下的女性群體產(chǎn)生共鳴,使之沆瀣一氣,為追求平等自由而奮斗。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語用論辯學視角下的策略操控在受眾需求、話題選取以及表達手段三方面的運籌帷幄,成功地將瑪拉德夫人塑造成理想與美的化身,巧妙地迎合了當時的女性主義運動潮流,并取悅了國內受眾。瑪拉德夫人的死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執(zhí)著,以及對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和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不滿,揭示出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矛盾的永恒性,從而達到了作者勸服女性自我覺醒的意圖。
參考文獻
[1]Mahmoud R. G. S. & Mehri G. S. (2014). Conjured-Up Reality Shattered: Examining the “Uncertain” Ideology Underlying Chopins “The Story of an Hour”.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8(158), 296-303.
[2]van Eemeren, F. H., et al. (2002). Argumentation: Analysis, evaluation, presentation. Mah wah, NJ: Routledge.
[3]van Eemeren, F. H. (2010). Strategic Maneuvering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Extending the pragma-dialectical theory of argumentation. Amsterdam /Philidelphia: John Benjamins.
[4]葛莎莎、祈文慧.《一小時的故事》金莉與秦亞青譯本文體風格剖. 英語廣場, 2019, (01): 42-43.
[5]胡愛華.《一小時的故事》中的敘事技巧.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05): 87-89.
[6]劉千鳳.《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敘事技巧. 大眾文藝(理論), 2009, (14): 75.
[7]吳鵬、熊明輝.策略操控: 語用論辯學之修辭拓展.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03): 64-69.
[8]申丹.《一小時的故事》與文學闡釋的幾個方面——兼答《性別政治還是婚姻約束》一文.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6,(05): 1-8.
[9]朱虹.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說選[M]. 廣州:花城出版社, 1981.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