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賢
(民勤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甘肅 民勤 733399)
關健詞:X線平片;頸椎病;診斷;應用效果
頸椎病為多發(fā)疾患,屬于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患病群體中以中老年人群居多,但隨著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巨大改變,其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患病群體驟增[1]。在頸椎病臨床診斷、治療方案選擇方面,不可避免需借助影像學手段,包括X線平片、CT檢查等在內[2]。頸椎病病患行X線平片檢查,一方面可顯示病變具體位置、波及范圍、病變程度等信息,為疾病診斷提供有效、準確的影像學依據,另一方面有助于排除出現相似癥狀的其他疾患[3]。選擇最為適宜的臨床治療方案,可將病患經濟負擔降至最小,且有助于頸椎病治療有效率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诖?,本研究將X線平片應用于頸椎病診斷,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本社區(qū)就診的頸椎病患者54例,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在本社區(qū)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54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44.28±11.13)歲;研究組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44.31±11.15)歲。 兩組性別、年齡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安排經驗豐富、專業(yè)醫(yī)生負責X線平片檢查,兩組均接受頸椎X線平片檢查,對多個部位進行檢查,包括:①頸椎張口位;②頸椎側位片;③前區(qū)側位片;④左旋轉后張口位;⑤左旋轉后張口位。檢查結束后對上述攝片結果行細致分析。
(1)動態(tài)張口X線平片對比;
(2)側位片成角移位和前屈側位片成角移位對比。
數據分析用SPSS21.0,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齒突與兩側不等距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齒突與樞椎棘突軸紺不重疊、左/右旋轉環(huán)樞關系異常方面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動態(tài)張口X線平片對比 例(%)
側位片成角移位方面:對照組共有8例病患存在側位片成角移位,占比14.81%,其中4例病患存在水平移位,占到側位片成角移位病患的50.00%;研究組共有7例病患存在側位片成角移位,占比12.96%,其中3例病患存在水平移位,占到側位片成角移位病患的42.86%,兩組側位片成角移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前屈側位片成角移位方面:對照組共有11例病患存在前屈側位片成角移位,占比20.37%;研究組共有32例病患存在前屈側位片成角移位,占比59.26%,兩組前屈側位片成角移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頸椎部位關鍵、特殊,處于頭顱、胸廓二者之間,頸椎間盤一方面需要承受頭顱重量,另一方面需要頻繁活動,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細微創(chuàng)傷,有著較高風險,加之日常勞損,則頸椎病發(fā)生[4]。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既往發(fā)病群體以中老年人群居多,但隨著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巨大改變,長期伏案、坐姿錯誤等群體數量明顯增多,其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集中于30~50歲人群,患病群體驟增,降低其生活質量,有損健康[5]。致使頸椎病發(fā)生的原因主要為軟骨退變,病變部位包括椎間盤、鉤椎關節(jié)、椎間關節(jié)等,上述部位等關節(jié)軟骨退變,遂病發(fā)。對人體頸椎部位來說,其穩(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動力平衡,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椎間盤、鉤椎關節(jié)、椎間關節(jié)等與各自相應的韌帶相互支撐,繼而形成頸椎間五點動力支持系統(tǒng),構建平衡,且能發(fā)揮穩(wěn)定作用、支持作用。此外,頸部肌群亦具有平衡作用,能使頸椎穩(wěn)定。一旦發(fā)生關節(jié)軟骨退變(尤其是椎間盤、鉤椎關節(jié)、椎間關節(jié)等處),將直接影響頸椎部位,使其力學功能發(fā)生改變,處于紊亂狀態(tài),干擾五點動力支持系統(tǒng),處于失衡狀態(tài),此種情況下,頸部肌群可起到代償作用,同樣有助于頸椎部位,使之維持穩(wěn)定,頸部肌群失去代償作用,即會表現出相應的癥狀[6]。頸椎部位有失穩(wěn)定、關節(jié)間隙狹窄等情況存在,均會使對應部位正應力增大,繼而使此部位出現臨床癥狀,如骨質增生等。
發(fā)病后需盡快、有效治療,如錯失治療時機、治療方案不當等均會加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退變部位周圍組織損傷程度明顯增大,甚至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如脊髓、神經等出現損害,繼而表現出一系列癥狀、體征等,行影像學檢查,結果可顯現出相應征象。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諸多檢查方法應運而生,在臨床中得以有效運用,逐漸提高疾病臨床診斷有效性。通過分析病患臨床資料,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有助于頸椎病早期診斷,準確性高。常用影像學手段多樣,包括X線平片、CT檢查、脊髓造影等在內,上述影像學手段應用于臨床,可大幅提高疾病診斷效率、準確度,整體應用效果不錯。
X線平片是現階段尤為普遍的檢查方法,適用于頸椎病臨床診斷,依據其檢查結果,可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7]。將X線平片應用于頸椎病診斷,能有效、準確檢查出病患頸椎部位病變情況,通常情況下,諸多頸椎病變均能被準確診斷出來,在頸椎病發(fā)生早期,X線平片結果顯示:骨質增生、生理曲度異常改變、椎體排列有失整齊等,此時要求頸部活動,做出前屈動作,則最大壓力、扭曲力出現位置發(fā)生改變,多見于5~6間隙。特別是長期伏案、低頭時間過長、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不變等群體,頸部因長時間保持前屈位,故而此部位長久受到較高壓力、扭曲力,則極有可能出現退行性改變,患病風險較高。X線平片應用于頸椎病臨床診斷,是其它影像學檢查手段所無法完全取代的,良好平片、投照體位等,將有助于臨床診斷正確、治療正確等。正位片可顯示椎體骨質改變情況,同時還可顯示椎弓根寬度、椎間隙等相關信息。側位片可顯示C1~7椎體情況,包括其具體結構、生理曲度等相關信息,需特別注意的是,頸椎前、后緣連線情況,有無出現中斷、成角等情況[8]。斜位片則可顯示椎間孔形態(tài),同時能夠顯示椎體后緣、關節(jié)突等。如有異常,則需要增加過伸過屈位片,依據檢查結果明確是否出現椎體滑脫情況。若出現疑似椎體腫瘤或者脊髓壓迫,則需要聯(lián)合其他影像學檢查(如CT、MRI等)作進一步診斷。頸椎病發(fā)病早期,可見頸椎間盤變性,小關節(jié)軟骨異常改變,發(fā)生明顯退行性變性。觀察髓核處,此處含水量減少,明顯低于正常含水量,纖維環(huán)部位改變,呈明顯腫脹、變粗跡象,軟骨變薄,甚至可能存在明顯破損情況,觀察椎體邊緣位置,則可見修復現象,即骨質增生,唇樣骨刺形成。依據X線平片檢查結果,能準確有效識別頸椎病征象,常見征象包括:生理曲度異于正常、椎間隙狹窄等。相關研究顯示:在上關節(jié)突增生、雙斜位椎間孔等方面,行X線平片檢查,有著明顯優(yōu)勢。再者,頸椎病病患X線平片檢查結果可能與實際臨床癥狀并不完全吻合,有所區(qū)別,比如頸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等,在對此類病患行檢查時,建議先行X線平片檢查,在此基礎上可聯(lián)合其他檢查方法,方可對頸椎病變做出準確判斷,切實提高診斷準確度。頸椎部位是否處于平衡狀態(tài),很重要的一項觀察指標為頸曲,依據此項指標可清楚了解頸椎與椎旁軟組織二者之間的關系。無論頸椎病具體類型是什么,則對病患頸部進行X線平片檢查,均可發(fā)現其頸椎生理曲度異于正常值,此為最為普遍、最為多見的影像學檢查結果,故依據頸椎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改善情況等,可初步判斷頸椎病嚴重程度、改善情況。有關研究顯示:依據頸椎張口位片影像結果,可清楚辨識寰椎與樞椎正位情況,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寰椎兩側塊、樞椎齒突二者之間呈對稱關系,測定左、右寰椎側塊,發(fā)現其與寰、樞椎兩個關節(jié)面之間寬度相一致,并且觀察寰椎兩側塊邊緣位置,正是其與樞椎兩關節(jié)突外緣共處于同一直線[9]。依據X線平片檢查結果,必要情況下結合其它影像學檢查手段,可對病情予以準確診斷,繼而方可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針灸療法、推拿治療等,治療方案正確,則病變局部微循環(huán)改善情況愈加滿意,炎癥吸收更快,組織再生能力恢復。X線平片憑借其經濟、方便等優(yōu)勢,能為不同類型頸椎病臨床診斷提供有效依據,尤為適用基層醫(yī)療機構。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齒突與兩側不等距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在齒突與樞椎棘突軸紺不重疊、左/右旋轉環(huán)樞關系異常方面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側位片成角移位和前屈側位片成角移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行X線平片檢查,可為頸椎病診斷、治療、預后等提供依據,有助于選擇最接近病患實際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將X線平片檢查輔助頸椎病臨床診斷,其檢查結果具有特異性,同時可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有效的影像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