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俊 董明新 余堅錚
在將患牙拔除后,將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置入拔牙窩內(nèi),并在表面將口腔修復膜進行覆蓋,能夠有效避免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促進拔牙窩諸位骨量完全,能夠為種植體植入后取得良好的美學性和初期穩(wěn)定性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能夠避免出現(xiàn)二次植骨手術情況,使患者經(jīng)濟負擔以及機體痛苦得以減輕[1]。在臨床研究中,在牙齒缺失后,一般選擇種植修復方式治療,該種治療方式現(xiàn)已替代傳統(tǒng)的搭橋固定義齒修復方式,也是患者首選治療方式,該種修復方式不會對鄰牙造成損傷,且能夠提高患者舒適度,具有較高的咀嚼效率,具有明顯優(yōu)勢[2]。在新鮮拔牙窩內(nèi)植入骨替代材料,能維持穩(wěn)定的骨引導和骨誘導環(huán)境,使材料顆粒位置穩(wěn)固。本次研究通過對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在上頜后牙拔牙位點保存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40例拔牙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0~52 歲,平均年齡(30.45±7.19)歲。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21~48 歲之間,平均年齡(30.77±6.9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無絕對拔牙禁忌證;由于外傷、牙周病、根尖周炎、牙髓病等因素無法保留患牙;口腔衛(wèi)生良好,且能夠遵醫(yī)囑按時復診;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長期服用以下藥物:雙磷酸鹽、皮質(zhì)類固醇、四環(huán)素、免疫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等影響骨愈合和骨代謝的藥物;具有頭頸部放療史;患牙處于急性炎癥期[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消毒鋪巾,并給予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局部浸潤麻醉,并進行微創(chuàng)拔牙,在拔牙過程中應避免對牙槽骨造成破壞,并對拔牙窩進行搔刮,從而使血液能夠充滿拔牙窩,并進行嚴密縫合,最后進行壓迫止血,在10 d 后拆線[4]。觀察組常規(guī)消毒鋪巾,給予其相同方式麻醉,后續(xù)操作與對照組相同。輕刮牙槽窩使?jié)B血,并采用1 ml 注射器將新鮮血液收集,混合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材料,并將混合后的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材料植入拔牙窩內(nèi),并保證鄰牙牙槽骨與高度相等,對口腔修復膜進行修整,并將其覆蓋在拔牙窩頂端位置,使至少在骨缺損2 mm 以上,將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材料完全屏蔽,將拔牙窩兩側牙齦松弛,嚴密縫合,術后給予其口服頭孢呋辛,并指導患者采用漱口水漱口,在10 d 后拆線[5]。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后第3、6 個月牙槽嵴寬度、牙槽嵴高度、骨密度、治療成功率。牙槽骨高度:根據(jù)治療前和治療后第3、6 個月拍攝的全景片以及錐形束CT(CBCT),分別測量拔牙前拔牙區(qū)近遠中點的牙槽嵴頂與鄰牙切緣的垂直距離高度,以及治療后第3、6 個月時缺牙中點牙槽嵴頂與鄰牙的垂直距離高度,與術前的差值為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寬度:利用CBCT,測量牙槽嵴中點剖面牙槽骨寬度。骨密度:利用CBCT,分別測量骨密度。拔牙位點保存成功的標準:拔牙后牙槽骨的高度和寬度保留拔牙前的60%以上即成功,拔牙后牙槽骨高度或?qū)挾茸兓癁樾∮谛g前的60%即算失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牙槽嵴寬度、牙槽嵴高度、骨密度比較 治療后第3、6 個月,觀察組牙槽嵴寬度、高度及骨密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第3、6 個月的治療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牙槽嵴寬度、牙槽嵴高度、骨密度比較(±s)
表1 兩組牙槽嵴寬度、牙槽嵴高度、骨密度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成功率比較[n(%)]
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是一種與自然骨十分接近的陶瓷材料,其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骨傳導性,將其植入人體后,新骨和軟組織能夠長入材料中的孔隙和間隙中,并與其牢固結合,長期保留在人體內(nèi),無異物反應,而海奧口腔修復膜屬于一類可吸收膜[6],無需取出,其能夠?qū)ρ例l中的結締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和上皮細胞長入進行阻止,能夠為新骨形成提供一定的空間;同時該種材料能夠?qū)且浦膊牧线M行保護,避免其發(fā)生溢出情況,隔絕外界刺激,與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進行結合,能夠預防出現(xiàn)牙槽骨吸收情況,同時能夠保證拔牙窩周圍骨量,在新鮮拔牙窩內(nèi)植入骨替代材料,能維持穩(wěn)定的骨引導和骨誘導環(huán)境,使材料顆粒位置穩(wěn)固[7-9]。
本次研究研究采用以下方式減少或者避免患者拔牙后的骨吸收:①避免在患者牙齦軟組織處做附加切口及翻瓣,以保存拔牙窩軟硬組織的血液供應和減少術后軟組織愈合過程中退縮;②使用微創(chuàng)拔牙器械仔細分離待拔出牙表面的牙齦,并向患者根尖方向進入牙周膜,拔除患牙,避免頰側或舌側菲薄的骨壁折裂;③將理想骨引導材料植入新鮮拔牙窩內(nèi),可被緩慢吸收并被新骨取代;④拔牙窩內(nèi)植骨后,不用關閉傷口,利于保存軟組織結構。在拔牙后在患者拔牙創(chuàng)窩內(nèi)即刻將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填入,采用結締組織黏膜瓣封閉窗口,能減緩牙槽骨吸收,從而實現(xiàn)拔牙位點保持目的,取得顯著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羥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應用在上頜后牙拔牙位點,取得顯著效果,且安全性極高,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