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慧
(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市,221116)
對漢陶鼎的解讀方式必然要將其放回原來的歷史環(huán)境中,考量器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代影響造物,受社會規(guī)則影響的場所蘊意著不同的文化觀念。我們可以從漢人的日常行為中解讀出獨特的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的對漢陶鼎的造物建構有著深刻的意義。本文意在分析儀式感作為人身體隱藏的文化感覺在漢陶鼎中的隱射,而儀式感的造物觀看角度不僅在禮器的演變中有所體現(xiàn),更能啟迪現(xiàn)代的造物思想。
鼎的發(fā)展經歷了十分有趣的演化過程,由簡到奢,再由奢到簡,最后這一器物形式隱沒在歷史長河之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描述鼎的:“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雹佟墩摵狻?“烹肉於鼎, 皆欲其氣味調得也。”②最早見于新石器時期的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是黏土燒制的陶鼎。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烹煮食物。如圖1(圖片1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陶鼎,江蘇徐州邳州劉林遺址出土。從左至右:缽形陶鼎、帶蓋紅陶鼎、帶把紅陶鼎,來源:江蘇徐州博物館)中徐州博物館館藏的三個陶鼎,在器形上廣口的缽形陶鼎反應出盛食的需要,帶蓋紅陶鼎反應出烹煮保溫需要,而帶把紅陶鼎反應出防燙的需要。顯然陶鼎作為古人的生活器具有著古樸實用的特點。由于時代的追求不同:科技的進步、冶煉技術的出現(xiàn)、祭祀禮儀的變化等等多種原因,鼎存在的原因也發(fā)生改變。自從青銅鼎出現(xiàn)后,它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物”。③大禹用鼎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而后青銅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夏鑄九鼎,在商代貴族都有一套嚴格的用鼎制度,諸侯九鼎,卿、上大夫七鼎,下大夫五鼎,士用三鼎。例如(圖2、后母戊大方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陽的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它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其作為祭祀的禮器更是權力的象征。從陶鼎到青銅鼎,鼎器物的本來面貌消失了,從材質上由陶到青銅,形制上由古樸到繁復華麗,鼎的內涵上也從開始的為滿足生活活動而存在,變成了王權的象征,占有欲的物化,國家權力階級的表現(xiàn)。春秋百家爭鳴,傳統(tǒng)禮制受到沖擊社會結構急遽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在秦朝對青銅鼎權利的追求還有漢畫像石的記載(圖3:秦始皇泗水撈鼎圖—來源:江蘇徐州漢畫像石館收藏漢畫像石)。《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雹芏跐h代,漢人的務實精神與大器意識,使得陶器成為不同階級普遍使用的器物。
圖片1 從左至右:缽形陶鼎、帶蓋紅陶鼎、帶把紅陶鼎,江蘇徐州邳州劉林遺址出土 現(xiàn)藏于江蘇徐州博物館
圖3 秦始皇泗水撈鼎圖漢畫像石現(xiàn)藏于江蘇徐州漢畫像石館
漢初實行與民休息的無為政策,“器以便事為善,以膠固為上”⑤表明了漢代以實用為主的制器觀,也使得漢代初期陶瓷工藝美學呈現(xiàn)樸素、大方、古拙風格的基調。漢初提倡節(jié)儉也體現(xiàn)在喪葬文化上⑥,《漢書?文帝紀第四》記載,文帝的遺詔“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雹呖梢娢牡劢故褂勉~器作為陪葬,客觀上促進了青瓷、釉陶等制陶工藝的發(fā)展,鼎的材質又一次發(fā)生轉變。功用的轉變則表現(xiàn)為鼎由祭祀的禮器轉為墓葬所用明器。⑧陶鼎作為明器的存在,反映出漢代人事死如生的思想內涵,將死亡看做逝者生命的延伸。在《禮記?檀弓下》就有關于明器的記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陶鼎作為明器更多的是強調一種象征的價值,象征可以傳達一種跨時空的溝通,發(fā)出剝離欲望的人性光芒。漢陶鼎作為明器相比較與之前的青銅器材質、工藝、價格上都有優(yōu)勢。鼎作為禮器在經年的變化中形成了材質上由陶到青銅再到陶的循環(huán)。內涵上也由實用到神壇再回到實用的變化,看似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回路實則卻是一個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
漢陶鼎的存在,是有自身的社會文化意蘊來支撐的。陶鼎在漢代的發(fā)展受到漢代“天人同構”的哲學觀點影響,《春秋繁露》載“舉凡一切,皆歸之以奉人” ,⑨當時的人認為一切與人都有關,這也與《周易》中所述人與天、地、物的關系不謀而合:“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雹舛骶呶幕氖浪谆从吃跐h陶鼎的發(fā)展與隱沒之中。在馮先銘先生的《中國陶瓷》一書里記載了漢陶鼎的作為明器的變化:陶鼎在器形上仿制商周青銅器,并且陶鼎作為明器在西漢的隨葬陶明器中還是普遍存在的,而到了東漢早期隨葬明器減少,參考大連營城子墓葬與姜屯墓葬等漢墓:出現(xiàn)或有鼎無敦,或有敦無鼎的現(xiàn)象,漢墓中增加了案、耳杯、勺等生活化的明器。東漢中晚期墓鼎和敦已基本不見,參考大連土羊沙崗子墓葬等漢墓:家畜、家禽等陶俑增多。⑾作為明器,鼎在社會的發(fā)展中逐漸退出了,但是并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鼎逐漸演變成為帶有宗教的敬神、禮佛的器具。明器陶鼎在漢代的消失進一步驗證了漢代的人性的崛起。偏好自然的審美意識和思想,主張無為而成質樸,質樸而成自然。也是漢代平民地位上聲與思想轉換的關鍵點。漢陶鼎作為明器,兼顧著禮器的象征性與實用物的生活文化性的雙重意義。即使到后來的隱沒,也是器具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儀式感選擇的結果。
圖4 漢陶鼎 現(xiàn)藏于河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
圖5 儀式感中陶鼎的造物觀看角度
中國人向來看中“儀式感”,對“儀式感”一詞的解讀可以拆分成“儀式”與“感”進行理解。“儀式”的定義是“典禮的秩序形式”?!度龂?魏志?張既傳》中有:“令既之武都 ”⑿,裴松之注引晉魚豢 《魏略》中:“ 楚為人短小而大聲,自為吏,初不朝覲,被詔登階,不知儀式?!雹岩嘤畜w現(xiàn),可見古人對儀式的看中程度。在西方對于儀式(ritual)也在英國象征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 Victor Turner) 里有相似的描述儀式:“只是一種概述類的社會行為,專指那些發(fā)生于特定社會分層中具有典禮性質的形式……是一種文化發(fā)展的“助推器”。” 儀式是形式,本質是為內容服務。⒁“儀式感”中的“感”則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受時代人文精神影響是儀式背后蘊含的潛在的文化積淀,承載著古人造物觀照角度變化的軌跡。同時“儀式感”中的“感”的背后也離不開古人意識深處對于政權的渴望。張光直在:《古代中國考古學》 中將古代的禮儀儀式感與政治相關聯(lián):“古代的藝術和禮儀就成了政治魔力之源,藝術和禮儀活動的結果是提出了社會等級制度的構成并以此對政權予以支持?!雹佣F(xiàn)當代我們對于陶鼎的觀看角度將不僅僅局限于政治,應該基于文化重新發(fā)現(xiàn)陶鼎的儀式感隱喻。
人的造物行為自產生以來,環(huán)境、生活與造物就互相影響,漢陶鼎作為明器與人一樣,一產生就被置入到漢代的特定文化系統(tǒng)之中,“器以藏禮”的造物思想充分反映漢陶鼎背后所蘊含的社會環(huán)境背景、社會組織關系、價值系統(tǒng)、文化觀念等復雜性整體的變化。漢陶器的制度化主要表現(xiàn)在物的象征與類的象征上。漢初吸收苛政導致滅亡的教訓,行黃老“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鼎作為皇家的象征雖然保留下來,但是材質與形制也出現(xiàn)的極大的變化。這也使得漢初的漢陶器在器形上“天然去雕飾”,呈現(xiàn)出一種質樸、古拙的大氣美。經濟的考量使得漢初提倡節(jié)儉也體現(xiàn)在喪葬文化上。漢文帝禁止使用銅器作為陪葬,使得陶器得以發(fā)揚。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經”作為控制社會治理體系的“圣經”,將“儒經”植入到漢人的思想、生活、生產之中。因此厚葬之風在漢代中期盛起。東漢中期受到事死如生的思想的影響,陶鼎作為禮器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造物觀念,“具生器以適墓,象徒之道貌岸然也,略而不盡,貌而不動”。⒃人死之后,仍會像生前那樣度日,所以盡量把生前使用的東西,乃至生前的生活情景,在墓中得以重現(xiàn)。各種陶樓房、舞樂俑開始大量涌現(xiàn),作為明器真實形象地反映了死者生前居高樓、食珍肴、聽樂賞舞的生活場景。
“文化對于行為中的個體而言具有潛在的指向性。人的一般生活行為總是受兩方面的調節(jié),一受理性的意圖所支配……,其次受文化觀念的能動調節(jié),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guī)則、風俗……”⒄因此文化與社會契約的關系會反映在儀式行為之中,最后濃縮于造物之中。漢陶鼎深深受到漢代“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⒅思想影響。漢陶鼎文化性與精神性所指向的:人與漢陶器之間關系、存在的意義與文化價值的儀式感的重要性得以凸顯,文化性也直接影響到器物存在的意義。巴克森德爾在《意圖的模式》中曾談到:“意圖不是重構的歷史心理狀態(tài),而是物象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一種關系”⒆人在社會中,關系會因為環(huán)境的不同,語境的不同有所轉變,我們的空間在不同時間內多次折疊伸展,人們在對過去的回憶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同樣將漢陶鼎放在相應時代的語境下,要從物與我的角度理解才能真正進入到鼎器物的文化性中,陶鼎也需要裹挾著儀式感進行造物文化實踐。顯然漢陶鼎造物的指向性,使得人們在時代發(fā)展變化中重建陶鼎與人的關系,并創(chuàng)造更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性禮器。
人的造物行為是根據(jù)物品在生活中的使用而逐漸演進的。漢陶器作為漢人生活儀式感的體現(xiàn),一旦放入時代生活之中就必然會受到生活觀念、生活要求、生活行為的影響。漢代的鼎不再像傳統(tǒng)禮器那樣或威嚴凌厲,或莊重典雅。例如圖4(圖4漢陶鼎 現(xiàn)藏于河南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的漢陶鼎它的造型也不再含有神圣的韻味,而是更加日?;?、生活化。優(yōu)勝劣汰原則在漢陶鼎的演進中同樣適用,“藏禮”表明器物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當生活化漢陶鼎不能滿足當時人們進一步對生活文化價值的需要時,就必然要進行轉型。當然人們的思維方法、行為方式中的禮儀觀念也會進一步重塑并完善陶鼎的功能與形態(tài)。因此反映現(xiàn)實題材的陶明器,例如陶俑、陶樓、陶倉更能適應漢代人墓葬的需要。
儀式感在器物中被構建出來,同樣也會反作用于器物本身,造物的演進過程就成了文化價值、生活系統(tǒng)的傳承與傳播方式(圖5:儀式感中陶鼎的造物觀看角度)。在此中間,儀式感的意義不斷發(fā)生改變,人的行為觀念不斷積累,儀式感最終成為人們身體的延伸。
漢陶鼎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消失所體現(xiàn)的造物儀式感,提醒我們對于陶器的理解應該放在歷史的內涵中去體會。同時對于現(xiàn)代我們的造物思想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性?,F(xiàn)代與以前古代的禮儀限制有很大的不同,現(xiàn)代人所理解的儀式感是生活水平富足后滿足精神的需要,而在古代的儀式感禮器歸根到底則帶有濃重的封建集權的精神壓抑。儀式感卻是我們不能忘卻穩(wěn)定存在于“根”的文化傳統(tǒng)。這種文化可以支撐我們從現(xiàn)實的社會情況出發(fā)在現(xiàn)代的造物中建立基于儀式感的器物體系。
注釋
①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2.
②王充.論衡[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4.
③[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
④[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⑤ [漢]王符:《潛夫論?務本》
⑥沈玲,譚駿.淺探漢代陶瓷藝術的文化內涵[J].中國陶瓷,2009,45(01):68-70.
⑦[漢]班固:《漢書?文帝紀第四》
⑧[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
⑨董仲舒.春秋繁露[M].中州古籍:河南,2010.
⑩周 易 [M]. 楊 天 才、 張 善 文, 譯 注 . 北 京: 中華 書 局,2014:607-610.
⑾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1-12-1:59-.
⑿[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張既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⒀[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張既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⒁杜鵬.試論西方人類學儀式研究范式的現(xiàn)代性轉換[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1-6.
⒂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⒃[戰(zhàn)國]荀子.荀子?禮論[M].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2003.
⒄海軍.設計之重[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141.
⒅[漢]王符.潛夫論?務本[M].遼寧教育出版社:遼寧,2001.
⒆巴克森德爾.意圖的模式[M].曹意強,等,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