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燕
(濱城區(qū)人民醫(yī)院 山東 濱州 256651)
普外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腹外疝,主要指患者體內的某個臟器,因各種不同的因素使其正常位置偏離,然后再經過先天或后天原因,產生薄弱點,從而進入到患者的其他部位[1]。臨床上,治療腹外疝首選方式為手術,但是在治療中部分患者因個體原因,影響手術效果或預后效果不理想,所以需對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因此,本文主要對進行疝氣手術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研究對象為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我院進行疝氣手術的患者35 例,將其分為實驗組(n=18)和對照組(n=17),實驗組實施優(yōu)質護理,男10 例,女8 例,年齡52 ~58 歲,平均年齡(44.48±3.05)歲;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男11 例,女6 例,年齡51 ~59 歲,平均年齡(44.62±4.36)歲,兩組患者各項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yōu)質護理:①心理護理干預:患者手術結束后,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了,護理人員需主動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告知患者后期所需要注意的事項,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此外,對于情緒比較焦慮、不安等患者,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各種不良情緒;②并發(fā)癥護理干預:等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以后,將其陰囊抬高,可給予熱敷,進行被動活動;③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深呼吸,對其背部輕叩,有助于排痰,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對骨突出部位給予按摩,預防壓瘡;④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嚴密的監(jiān)測,注意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根據患者接受的修補方式,協助醫(yī)師對材料進行填充、縫合;⑤術后,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并保持,對其口腔和鼻腔內的分泌物進行清理,以免發(fā)生起到堵塞的情況;⑥可使用氣墊將其的膝部抬高,有利于腹壁處松弛,減少切口受到的張力,預防出血等;⑦術后8h,患者可進少量的流質食物;⑧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隨時檢查患者的創(chuàng)面是否有被感染,及時的對其進行消毒,清理輔料等;若是出現術后感染等異常情況時,需立馬采取措施,進行處理[2]。
觀察并記錄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術后發(fā)生①惡心嘔吐;②出血;③肺部感染④壓瘡⑤陰囊血腫的情況。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7.79%,對照組患者為64.70%,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因患者的①腹內臟器;②組織連同腹膜壁層,然后經腹壁較為薄弱的點或是孔隙想體表突出,而形成的腹外疝。腹外疝主要是以突出解剖部位來命名的,包含①腹股溝疝;②股疝;③臍疝;④切口疝;⑤白線疝,其中腹股溝疝的患病率約占90%,占比最高[3]。臨床手術治療疝氣一直都是首選方式,但是在進行手術治療后,患者可能會因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藥物等因素,引發(fā)一些列的并發(fā)癥,從而對患者的康復和預后造成嚴重的影響。
優(yōu)質護理干預主要是注重對患者本身的護理干預,不是只注重某一個階段或者某一項操作。對進行疝氣手術的患者實行優(yōu)質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明顯的提高患者的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效果,還對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護理水平直接產生影響[4]。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實施行質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顯著對于對照組采取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表明對進行疝氣手術的患者,實施行優(yōu)質護理干預,能減少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通過加強心理護理、并發(fā)癥護理以及強化基礎護理等措施后,能提高預后結局,促進患者康復的進程,減少住院時間,還可提高患者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升護理質量,使醫(yī)療工作能夠獲得更多患者的認可。
綜上所述,對進行疝氣手術的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措施,能顯著的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