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依據(jù)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一、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寫作教程應以訓練學生寫作敘事散文為主,通過指導學生寫作我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問題。
(一)寫作時“無話可說,無文可寫”
也就是在寫作時缺乏素材。例如,要求學生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小故事為素材寫作一篇敘事性散文。學生不是寫“發(fā)燒生病,同桌送去醫(yī)院”,就是寫“考試失利同學互相鼓勵”,這樣的作品千篇一律,讀之乏味,味同嚼蠟,違背了記敘性散文注重敘事抒情的核心思想。
(二)寫作時有“話”想說但寫不出來
也就是描寫缺乏吸引人的情節(jié),敘事出現(xiàn)“記流水賬”的現(xiàn)象。例如,要求學生以“媽媽的手”為題寫作,一些學生記錄了媽媽一天中從早到晚的生活軌跡,敘事平鋪直敘,行文僅羅列簡單事例,缺乏生動的情節(jié)描寫。
二、寫作教學策略
(一)以課文為范例,掌握寫作技巧
高一語文必修教材中所選篇目包含多種寫作技巧,我把寫作技巧分為修辭手法練習、敘事情節(jié)描寫練習、環(huán)境描寫練習、謀篇布局練習四個部分。我會結合每一篇課文選擇一個知識點,設計一個練習作為課后小練筆來鞏固知識點的學習。
例如,學習完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從寫景抒情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學會把日常生活中普通平凡的景物寫得富有真情實感。原文中通過視覺寫落蕊、掃帚細紋,原本無聲無色無味,鋪得滿地的落蕊在作者筆下充滿寂寥味道;平時所見最普通不過的掃帚的細紋在作者筆下充滿寂寥、喜悅、落寞的情感。究其原因,是因為此時的郁達夫身處淪陷的故都,黍離之悲溢滿心頭,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感充溢于胸。
同樣的秋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演繹出不同的味道,引導學生的觀察視角必須要把引發(fā)情感、觸動思考放在首位。根據(jù)具體學情,我以“秋雨話涼”為話題設計練筆。學生經(jīng)歷過一次考試失利之后,內心充滿挫折的悲傷,如何把這種悲傷結合秋景表現(xiàn)出來,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模仿《故都的秋》中“秋雨話涼”這一部分的描寫來寫。
(二)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喚起相似的情感體驗
一篇好的散文不僅美在謀篇布局之精巧,而且美在思想精神。能夠喚起讀者心中真實情感的文章一定是一篇“美文”。如散文大家冰心筆下的《小桔燈》用細膩、真摯的筆觸寫出一個孩子自強的內心,朱自清的《背影》用簡單的幾處細節(jié)描寫就讓一個“慈父”形象躍然紙上,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用平實的筆觸勾勒出蕭條、凄清的故都的蕭索秋景。綜觀這些名家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筆下的人、物、景無不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之人、物、景。在作文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他們眼里貌似“威嚴”的班主任,其實也有說不完的“童年糗事”。這種“開場白”很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寫作課變成一場心靈交流的“饗宴”。
(三)開設專題教學,利用專題開展美文寫作練習
我把必修一、必修二中的現(xiàn)代散文進行了梳理,圍繞這些散文我設立了以下專題:“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有個性特點的人物”“寫景抒情系列”。根據(jù)這幾個專題,我開展讀書活動,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學習完《小狗包弟》《記念劉和珍君》這兩篇散文之后,我引導學生閱讀巴金的作品《懺悔錄》,魯迅的作品《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寫作“美文”的能力,其出發(fā)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和全面的審美體驗,積累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一篇“美文”,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是觸動心弦的美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