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
在古徽州六縣之一的安徽黟縣,聚族而居的村落里,高低起伏的馬頭墻,是當?shù)厝擞洃浝锊豢赡绲墓枢l(xiāng)情結。離開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經(jīng)商十余年后,安徽黟縣人黃智勇衣錦榮歸,看著徽派老宅因失修破損,久不住人的建筑日漸頹圮,常感茫然若失。
帶著對徽州古建筑的憐惜,黃智勇在石亭村遇見了邵氏老宅,于是他排除險阻,成功收購了這座明清徽商宅院。仔細修葺后,宅院恢復了往昔的氣派,尤其以靠山采形、傍水取勢的園林最是奪目,讓很多客人流連忘返。
安徽黟縣是徽商和徽州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其縣城北面,碧山和橫山腳下坐落著一個石亭村,村中有近百棟古建筑保存完好,其中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莊園老宅,由曾經(jīng)在當?shù)睾苡忻纳坌崭簧绦藿?。明末清初,徽商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大量徽州商人順應時局賺得盆滿缽滿,石亭村的一邵姓儒商也在此時發(fā)跡,并且回到故鄉(xiāng),大興土木,修建豪宅。
2012年4月,黃智勇偶然走進這座莊園,在正門外乍一看,不覺有何與眾不同,推開門后豁然開朗,高墻之內的徽派園林別有洞天。磚雕門罩、石雕漏窗和木雕楹框裝飾了房屋和園林,黛瓦、粉墻、紅楓、翠竹、青山,細致地填充了一幅精美的畫卷。只此一眼,黃智勇便再也放不下這個地方。于是他找到了一對老夫妻——他們是邵氏后人,這座老宅的擁有者之一,黃智勇將希望收購老屋的想法說出后,當即吃了閉門羹。他也不惱,鍥而不舍多次前往,慢慢地也能和這對夫妻嘮嗑幾句。不記得往返了多少次,兩年間不斷探訪,終于打動了夫妻倆:“我們相信你,一定能護好這棟老宅。”
但這只是困難的第一步,這座老宅包括老夫妻倆在內,共有27位產(chǎn)權人,黃智勇要一一奔走,探訪勸說。等到從最后一戶人家手里收到房子時,離他第一次來這里已經(jīng)過去了四年,其中艱辛,不言而喻。在著手修繕前,黃智勇經(jīng)常一個人在老宅里靜坐。他是土生土長的安徽黟縣人,出生在黟縣南屏邊的小村落里,兒時穿堂跑巷的回憶深深地烙在他心頭?,F(xiàn)在只需要靜靜地呆在這里,黃智勇就好像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要想老宅經(jīng)久不衰,需要人來居住養(yǎng)護,有人活動的房子才可長存,黃智勇想到了打造民宿“拾庭畫驛”。確定思路后,開始著手準備,直到2016年4月才一切就緒。不比建新房,老房子的修繕速度慢、要求高。而拾庭畫驛的整個建設不但有老房修繕,還有新屋修建,又包括了園林、建筑、室內和燈光等多個設計團隊,人員多,工程量大,而他除了要把控整個建設進程外,還要協(xié)調多個設計師團隊和村民的關系。兩年的建設期,花費了無數(shù)的心思。
改造過程中,黃智勇和團隊想方設法使老宅更宜人居住:用新材料將屋頂做防水隔熱處理;設置可遙控開合的天井玻璃,留住湛藍天空的同時也達成了防雨的目的;費心尋找當?shù)鼗张赡窘?,替換已腐朽的榫卯立柱。老屋原有的蓮花門、迎靄門、廳堂的天井、刻著木雕的窗欞和楹柱,都被完整地留了下來,盡最大可能保留它本來的模樣。就是這樣一番精雕細琢,花費整整兩年時間修建打造,這個宅院終于開啟了它新的序章,成為民宿“拾庭畫驛”。
將民宿取名“拾庭畫驛”,創(chuàng)始人黃智勇思忖良久。“拾庭”二字諧音“石亭”,除了蘊含主人拾得此處庭院的欣喜,也暗暗地標識了其所在地為石亭村?!爱嬻A”諧音“畫意”,是對徽州匠人揮筆作畫、修復建筑并錦上添花的肯定。
徽派園林是徽州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繼承了江南園林的格調,又糅合了徽州文化的氣質。拾庭畫驛內,有大小九處園子,皆根據(jù)植被、地形、水體巧妙布置,所以逛園子是在拾庭畫驛感受徽派園林的不二之選。
正門進入,首先遇見第一個內院,矩形石板鋪出一條長道,將路引導到八邊形拱門處,綠色爬山虎攀爬其上,透過拱門可以看到一株迎客松姿態(tài)優(yōu)美,石板路盡頭右手邊就是前臺。若是在內院處選擇推開右側高大木門,穿過開有天井的長廊繼續(xù)往前走,將豁然開朗,精致的園林就在眼前。細渠小徑并行,行走不過十余米,石板道路旁多了一片木板抬高的休息平臺,種有一小排文竹起到裝飾隔斷的作用。平臺上放置藤椅沙發(fā),沙發(fā)前方有一個巨大的枯樹干被劈成兩半,中間掏空,整體形如木舟,中空部分放上怪石與植物,上方蓋上玻璃,充當野趣十足的茶幾。沙發(fā)背后是一排壘高的薪柴,曾經(jīng)徽州人家以此生火煮飯,現(xiàn)在擺放整齊起到裝飾作用。
再往里走,進入園林深處。通過玻璃扶手的木廊橋,可以看到拾庭畫驛最大的中央庭院。庭院中心是一片池塘,臨水小徑、石拱橋和廊亭環(huán)抱四周,水中游魚帶動水草搖擺,假山水石搭配,疊石多而不亂,水岸邊??恳恢粸跖翊?,一對木槳系在船上,斜樹、修竹、垂柳的倒影映在水面。拾庭畫驛的雅致園林,將大自然的氣息和元素融入院中。方形石板、圓形石板與鵝卵石交替分布,相映成趣,還有綠植伺機生長。在曲徑回廊、亭臺樓榭間移步換景,池塘里的夏荷、嶙峋怪石邊的青松,拐角的繡球花和萱草,由園林師傅打理,庭院滿是生機。民宿內每條廊道、每個窗景皆為畫作,隨季節(jié)、地點變換,或是絢爛的紅楓如火,或是水墨的青山漸隱,或是燕子呢喃的馬頭墻。身著古風服飾的人被庭院風景吸引,專門前往拍攝取景,美人入畫,倒真像穿越了時光。
拾庭畫驛的住宅和園林比例均衡,縱橫相通。逛完園子,可回到房間稍事休息,或者趴在窗前繼續(xù)欣賞庭院美景。屋子在老屋基礎上新添的窗戶、天窗將自然光線引入,一改老屋的狹仄陰暗。房間大床兩側嵌入了雕刻精致的花窗,草木紋理的墻面繡上了衣襟、盤扣,構思巧妙。24間客房各具特色,有的在床頭刻有雕畫,有的燈具以徽州燈籠為外形,就連枯木青瓦都可制作裝飾墻……徽州元素點綴得恰到好處。坐在屋內的蒲團上點燈落棋,或是啜茶對飲,仿佛穿越了一場徽州夢境。
廳堂是徽州人家庭活動的中心,拾庭畫驛將其打造成了大氣恢弘的雅室,囊括琴、棋、書、畫、茶多功能休閑區(qū)。堂廳中央,陽光從天井揮灑而下,天井正下方圍著一方淺池,嶙峋怪石裝飾其中,植株借著石頭上的零星泥土,奮力生長,光影透過葉脈,美感十足。紅色景觀魚穿梭在怪石間,擺動的魚尾偶爾彈起幾滴水珠。堂廳正中間的屋子掛著書法字畫,對稱分布格外大氣,屋子正前方是接待客人的前臺,前臺兩邊的半敞開屋子分別是放有古琴、古箏的琴室,和放置茶臺、茶具的茶室。
幾大功能區(qū)中,最值得說道的便是茶室的三個茶臺。茶臺背后的墻面雕刻有壁畫,均由當?shù)亟橙擞H手雕畫,經(jīng)過勾畫、雕刻、上色等多道繁復的工序繪制。茶室兩側,一個茶臺繪圓月,一個茶臺繪彩云,取“月兒中秋圓,彩云相伴之”的美好寓意。茶室中央的竹林七賢壁畫是這個空間的點睛之筆:竹林七賢坐于山水之間,身旁茶具、點香、棋具、樂器一應俱全,侍童一旁服侍,七位名士或淺笑或沉思,神情各異,彼此對弈、酌酒、撫琴,魏晉風骨躍然紙上。以此壁畫為背景,茶室的氛圍增添幾分古雅。
在拾庭畫驛,不僅是房屋的修繕裝飾有徽州匠人的參與,美食也能看到手藝人大放異彩。黟縣傳統(tǒng)糕點——千張酥的第六代傳人朱傳民,16歲就跟隨父輩學習制作徽州手工糕點,央視《鄉(xiāng)土》欄目曾專為他做過一期傳統(tǒng)糕點“格子與味道”專欄。來到拾庭畫驛,客人能有幸嘗到傳承了六代的甜點老手藝,并在朱傳民的帶領下,親自參與學習制作糕點。這也是拾庭畫驛的用心之處,不僅是希望客人能夠感受徽州文化,品嘗徽州味道,也希望徽州手藝被欣賞,百年味道被傳承。
除了深沉的文化體驗,拾庭畫驛也辟出一處適合熱鬧聚會的地方:美式牛仔風的清吧。清吧配置了可生火的壁爐,懸掛的鹿角燈、棕皮的馬鞍凳和鐵藝鳥籠凳,搭配出異域風情,同時為避免影響其他客人的休憩,空間內還強化了隔音效果。此外,還有登高望遠的攝影亭,參與DIY活動的石頭屋……拾庭畫驛的驚喜絕不止一兩處,還待客人繼續(xù)挖掘。
在民宿之外,周邊豐富的旅游資源不勝枚舉。從拾庭畫驛出發(fā),前往西遞、宏村和黃山風景區(qū)的車程均在半小時內,附近還有章嶺古道可以徒步,南屏、木坑竹海、打鼓嶺的風光同樣值得專門前往。策劃一場關于徽州的旅行,從拾庭畫驛出發(fā)或者以拾庭畫驛為終點,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