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攀,文學博士,現為《南方文壇》編輯部主任。近年在《南方文壇》《文藝爭鳴》《現代中文學刊》《小說評論》《當代文壇》等發(fā)表文章近百篇。曾獲廣西文藝花山獎、廣西文藝評論年度獎、《廣西文學》年度評論獎等獎項。文章多次被《人大復印資料》《社會科學文摘》《作家通訊》等全文轉載。有專著、評論集、譯著和編著若干。
王長征的詩歌語辭繁復、綿密,意象的矩陣撲面而來,有時間的縱深感,也有人世的寬廣度。尤其眼前這首《碼頭簡史》,寫歷史、寫現下、寫傳說、寫人心,有起有伏、有高有下、有阻塞也有通透、有沖撞也有柔撫,詩歌曲折深幽、厚實有致,不斷疊加的層壘感,將形而下的生活和個體的形象,徑直推向形而上的意義之門,于焉鋪設、推演、辯證,最后將所有的門一齊推開,諸種景象、鏡像與氣象一涌而現,其中之自然史、生活史與心靈史,從“碼頭”或回溯、或周折、或直驅,千帆競發(fā)、萬象齊聚。
首先,要提及的是《碼頭簡史》中展現的自然史。自然者,并非簡單的鳥獸蟲魚、樹木花草,其可以是周而復始的歷史,又或是某種進化概念的產物。當然,所謂的自然史,事實上也是一種觀念的歷史,也即基于特定的視野和立場而觀取的場域。在王長征的詩中,這樣的自然是天地寰宇,然而卻時常遭受破壞而倒退、而毀滅;其同時也是價值和文化的界域,不時受到來自人類世界的自我戕殘。《碼頭簡史》一開始,就描述了因為戰(zhàn)爭的苦難而致使的生靈涂炭,人們因此渴望重返自然,回到和平安寧的世界,回到生兒育女、牛羊下括的天地自然之中。隨著詩歌的延展,“自然”本身逐漸脫離抽象的范疇,展現內在的多重維度,其既有戰(zhàn)火中焦焚的扭曲的自然,也有史前的與民俗的鏡像,同時也有想象的與理想的自然狀態(tài)。全詩一以貫之的,是對于自然以及對于世界的重建的想象性渴求,詩的最后“落日斜照,晚風鍍金/宏偉的規(guī)劃圖,給人們/構造虛幻的狂歡……望著機器轟鳴的施工現場/懷想百年以后是否會有/一個同樣年輕的詩人/想起這段故事/在時光的痕跡中尋覓前世/翻開推土機掩埋的沉默碼頭/用筆寫下,祭奠早已/逝去光陰的詩句”,《碼頭簡史》試圖從動蕩而凌亂的歷史之變中,重設生命的與人文的譜系,并再度恢復完好健康的自然之景觀與自然之理念。
其次,是詩中無處不在的生活史,深入到鄉(xiāng)民與族民的日常經驗,聽其言語,探其舉止,在一種存在之維中觀照映射?!昂尚谴髟麓┧笥谮淠?見證日升月落、鵲起鴉棲”,《碼頭簡史》鋪展了一幅具象的農耕文化生活圖景,布滿了那片土地中人們的鄉(xiāng)土情結。與此同時,言語的多端游弋之中,還推及了一種抽象的生活信條與生命信念,那是幾乎無時無刻不占據著人們生活并隨時隨地自然流淌的祭祀、敬神、祈禱,這些都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靈魂肌理。“水火無情/掠奪生命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恐懼生出敬畏/有人的地方就有神靈祈求香火/河神與火神,水火不容/碼頭之上成為奇妙的鄰居/大寨主裴員外家大業(yè)大/頂禮膜拜黃嘴龜仙/出資建立生祠/每逢水漲必祭牲祈禱”,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種人們深入骨血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僅如此,詩中還透露出關于村莊、家族與氏族的傳說,鬼神、人間交雜其中,其來有自的文化傳承,也型塑了地域性與人文性的日常信仰?!按a頭”所延伸的“簡史”事實上并不簡單,那里有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有外來者的興風起浪,更有個中人的生活沉浮。這樣的生命境遇,在語言奇詭、氣象朦朧的詩歌鍛造中,創(chuàng)生出一個史前史與現代史混融的世界。
再次,則是詩中含納的個體與群體的心靈史。寓于縱向的碼頭歷史的無盡延伸之中,比比皆是的,是從戰(zhàn)火到歸隱、從動蕩到安寧、從慌亂到平靜,“春風揚起生命的帆/體內的濤聲平息/化為世外桃源的祥和與安寧”。不僅如此,詩中宗教的講述,是流動歷史中心靈的慰藉及靈魂的寄托,其中道長的形象,神詭莫測,又切近及人,指示著心靈的偶像與神像。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一種英雄的史詩,面對洪水侵蝕、冰雹襲擊、劫匪橫行,豪邁勇杰的人們,不屈不撓,演繹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梢哉f,詩歌在歷史的宏闊與靈魂的闊大之間,創(chuàng)造出若合符節(jié)的勾連,并且由此重整自然的歷史的以及人的雄心,當然,這無不需要脫胎換骨的勇毅,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念。
綜上,《碼頭簡史》是一出自然史、生活史,也是心靈史。碼頭是全詩始端,也是歸程。河水流向未來,河流也往往沉入靈魂的涵洞,而循此重新冒涌之際,便是自然及內在世界的再造之時,衰微與苦難不過是磨礪的鍛造。王長征詩中張揚的,是無盡的悲壯,更是無窮的執(zhí)念,文化的重建與靈魂的重整,隨著精神的聚沙成塔,尋向開闊廣袤的世界。也需要指出的是,王長征詩歌語辭的集聚異常綿密,有時顯得過于繚亂分散,即如水流渙漫之中,最終碼頭亦無處可尋,甚至容易被萬壑之流所淹沒。洞穿隧道的過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是不可企及的,需要的是一種定向的恒常的穿透之力,歷經必要強度與深度的穿鑿通貫,才能最終得以洞見歷史縱深處的光澤。
責任編輯? ?丘曉蘭
特邀編輯?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