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 菁 圖_劉昌海
1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暴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投入到史無前例的與病毒的戰(zhàn)爭中。為打贏這場戰(zhàn)爭,我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作為這個集體的一員,我經歷好幾個“戰(zhàn)場”,見過不少生離死別。我愿意用這支筆,與大家分享我的戰(zhàn)疫故事。
我院是一家基層醫(yī)院,主要對社區(qū)居民服務,解決頭疼腦熱、感冒發(fā)燒等常見病、多發(fā)病。疫情開始后,我院開設發(fā)熱門診,實行發(fā)熱分診預檢措施,及時轉診疑似病人,為上一級醫(yī)院減輕急診壓力。經一個多月的奮戰(zhàn),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發(fā)熱門診關閉。本以為可以喘喘氣,休息一下了。
3月4日下午,我接到院領導電話,說醫(yī)院有去方艙工作的任務,問我愿意去方艙嗎?我說可以,他建議我和老公商量一下。我立刻給老公打電話,老公半天沒說話,可能擔心我。我說我早就想去方艙了,現(xiàn)在去應該沒事的。老公叮囑說,一定要加倍小心。
當天晚上,副院長帶領我們一行8人來到軍山康復驛站,開始新的“戰(zhàn)斗”。因為方艙給大家的印象是醫(yī)院,所以我們給康復出院的確診病人待的強制隔離點,改了個名字叫“康復驛站”。
2新冠病毒是個很詭異的病毒,康復出院的病人仍然能出現(xiàn)核酸復陽的情況,意味著病人仍有傳染性。當時大量病人入院救治后治愈出院,出院后復查核酸檢查仍有陽性,因居家隔離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出院后仍要隔離,這也意味著在康復驛站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好在有前期工作的經驗,加上防護措施和流程安排精準、有效,我們的心理壓力減輕不少。但穿著隔離衣和防護服,戴兩層口罩,戴護目鏡,持續(xù)工作4小時,還是讓人難以忍受。一天工作下來,衣服都是濕的。
康復驛站主要負責接收康友,對他們進行疾病相關知識普及和心理疏導。對有基礎疾病的康友,如果疾病有加重趨勢,需要及時轉出。
我印象深刻的是3月7日凌晨的夜班,查房時有個康友說,她隔壁床的人一直在呻吟,要我們看看。那是我前兩天收的一名76歲老年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淋巴瘤,本來說過完年就去醫(yī)院治療淋巴瘤,沒想到這次疫情讓她和老伴都被感染了,老伴在一個月前去世了。
我們拉開床簾的時候,她在抹眼淚,說想起她的病她就睡不著。我安慰她,給她倒了一杯水,問她有沒有發(fā)燒,她說全身痛得睡不著。我警覺起來,用體溫計給她量了體溫,38.7°C。我鼓勵她要多喝水,并對同事肖芳說,過半小時再去量一次體溫,如果繼續(xù)上升,就用阿司匹林。半小時后的體溫39°C,我給病人用上阿司匹林,囑咐她多喝水。再過半小時后,我過去看她,她說出了汗了,全身痛好多了,我囑咐她用干毛巾隔開汗?jié)竦囊路?。第二天早上,我們向醫(yī)療組報告了這個病人的情況,當天就把她轉到上一級醫(yī)院去治療。
下夜班回來后,我一直在補覺,手機處于關機中。睡醒后開機,老公的電話瘋了似的打進來,說兒子摔了一跤,左小腿骨折了。接診醫(yī)師建議打石膏,老公問我意見,我說可以。那天晚上,孩子痛了一夜,老公也給孩子按摩陪了一夜。
3面對家里突然的變故,非常時期,我擔心老公一個人搞不定,特別想向領導申請回去,哪怕是要隔離14天也可以。老公說他一個人搞得定,是不想拖我后腿。事實證明,老公和孩子是堅強和充滿戰(zhàn)勝困難能量的。從孩子打石膏到拆石膏,再到帶孩子去看康復科醫(yī)生,家里家外都是老公一肩挑。他的頭發(fā)基本都白了,人也蒼老好多,但他樂呵呵地說愿意為我排憂解難。千言萬語,難表家人對我工作上的支持。
在康復驛站工作的17天里,我們醫(yī)院食堂的周師傅熬了4次雞湯,讓我至今難忘。我聽說每次都是周師傅一大早拿著開發(fā)區(qū)開的防疫介紹信去沃爾瑪超市買老母雞,經過整整一天的熬制,到下午5點同事開著車送過來,我們喝的時候都是滾燙的濃稠的,里面放了山藥、紅棗等滋補品,還加了粉絲,特別有口感。
現(xiàn)在想起那個味道,那種鮮香美味,此生難忘。一鍋雞湯寄托了醫(yī)院領導和同事對我們的關心,讓身在康復驛站的我們內心感到無比溫暖!
3月21日,我結束康復驛站工作,又接到上級指示,去一家酒店報到,成為境外人員隔離點的駐點醫(yī)生,執(zhí)行境外人員隔離的醫(yī)療保障任務。從那時候起到現(xiàn)在,我一直在酒店隔離點工作。
這半年來,我長期與家人分離,戰(zhàn)斗在疫情一線,孩子從遭受骨折到恢復,我沒有照顧他哪怕一天,對老公和孩子是愧疚的,也不知道如何彌補。但是國家遭此大難,我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能在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中,以親歷者的身份投身到全民抗疫的洪流中,深感光榮!
“但愿世間無人病,寧可架上藥生塵”,是醫(yī)者的初心,也是我此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