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古人不但講究服裝,也很注重佩飾。佩飾多具象征意義和美觀效果,有些也有實用價值。
玉是古人最重要的佩飾?!抖Y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佩玉既表示君子的身份,又象征所具有的某種品德?!抖Y記·玉藻》還說,君子“行則鳴佩玉”。這是說君子一走路就會發(fā)出玉鳴的聲音,可見身上的玉不止一塊,而多種玉同時佩戴,就是所謂的“雜佩”?!对娊?jīng)·鄭風(fēng)·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边@是說,新婚的丈夫為感謝妻子的體貼,而以雜佩相贈。什么是雜佩呢?《毛傳》解釋說:“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彪s佩就是將各種玉用珩(橫玉)組合起來,系在腰間,從而在行進(jìn)中讓玉互相觸碰發(fā)出和諧悅耳的聲音。這是為了規(guī)范君子的行為,令其“居處有禮,進(jìn)退有度”,以使“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中國人佩玉的歷史非常悠久??鬃訉τ窀裢馇嗖A,并認(rèn)為玉有仁、知(智)、義、禮、樂、忠、信等七種德行。古人還用“溫其如玉”來贊美君子的人品。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春秋時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也是“環(huán)佩玉聲璆然”。由于玉鳴的聲音為人們所喜愛,所以后世常以玉鳴之聲來形容美好的聲音。如杜甫的“自是秦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柳宗元的“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皆是。
除雜佩外,還有一些單獨的玉件,都各有其蘊(yùn)意?!盾髯印ご舐浴吩疲骸捌溉艘垣暎瑔柺恳澡?,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huán)?!币馑际钦f,派人出使他國用珪,拜訪國士用璧,諸侯召臣用瑗,與人決絕用玦,讓決絕者回返用環(huán)。其中的“環(huán)”與“玦”尤為古人所常佩?!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叭獗逗弥^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肉”指玉之邊,“好”指玉之孔??仔∵叴笾^之“璧”,孔大邊小謂之“瑗”,而孔、邊距離相等謂之“環(huán)”。古代女性常佩環(huán),以表示其品德之完美無缺。而“玦”則是環(huán)上有一缺口,以寓決斷之意。班固《白虎通》:“君子能決斷則佩玦?!比瑛欓T宴上,“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要讓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三國時期的蜀將孟達(dá)在送給諸葛亮的禮物中,除綸帽外,也有玉玦,其用意是要提醒諸葛亮辦事應(yīng)有決斷。
古代女子還常佩巾。佩巾又稱“帨”。《詩經(jīng)·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撼)我?guī)溬?。”“帨”即女子身上所佩之巾。詩中寫青年男女相會時,女子懇請男子不要碰她的佩巾。古代女子未婚時多佩“綦巾”,即綠色的佩巾?!多嶏L(fēng)·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詩人說女孩子雖多,但他所愛的還是那個身著白衣并系著綠色佩巾的女子。佩巾又稱“縭”,為出嫁后的女子所佩。古代女子在出嫁之際,母親一邊囑咐女兒到婆家后的注意事項,一邊為之系結(jié)佩巾,即所謂“結(jié)縭”?!对娊?jīng)·東山》中有“親結(jié)其縭,九十其儀”,所寫的就是這一細(xì)節(jié),而后世以“結(jié)縭”指女子出嫁,亦源于此。又據(jù)《禮記·內(nèi)則》稱,女子為人婦之后,其所佩之帨,又可備公婆使令之需,或拭手,或拭器,皆能隨手取用。
佩芳也是古代的一種習(xí)俗。所謂“佩芳”,就是在身上佩戴各種香花、香草或香袋。古代青年男女常佩芳,并以之贈人。如《詩經(jīng)·鄭風(fēng)·溱洧》:“士與女,方秉蕑兮?!薄熬S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痹妼懺诖核疁o渙的溱河和洧河岸邊,青年男女郊游時互贈鮮花、香草的場面。士女所秉之“蕑”,即蘭,不過不是今天的蘭花,而是莖高二三尺、通體紫紅、有著復(fù)傘房花序的佩蘭?!侗静萁?jīng)》中將蘭列為上品,今醫(yī)家尚以蘭為醒脾、化濕與清暑、辟濁之良藥。《楚辭》之多詠蘭,實際上也是楚人醫(yī)藥文化及健康意識的一種藝術(shù)反映。至于詩中所說的“芍藥”,據(jù)崔犳《古今注》(卷下)說“一名可離,故將別以贈之”。不過上古之所謂芍藥包括草本與木本兩種,唐以后始以木芍藥稱牡丹。
古人佩芳,有的是將香花直接系在身上,就像后世有人將玉蘭花苞別在上衣上一樣。也有的是將各種香花、香草做成“佩”戴在身上?!峨x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薄芭謇_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鼻f的“佩”,就是以香花、芳草綴集而成的。這種“佩”實即花環(huán)。過去曾有人說花環(huán)是舶來品,實則中國古代已經(jīng)有了。還有一種佩法是將香花及香料做成香囊以佩于身。香囊古代又稱“容臭”,《禮記·內(nèi)則》就說“男女未冠者……皆佩容臭”。如《晉書·謝幼度傳》記:“(幼度)少好佩紫羅香囊?!庇行┏赡耆艘蚕才逑隳?,如《孔雀東南飛》:“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薄稌x書·劉寔傳》還記石崇家的廁所有“兩婢持香囊”以待客人。香囊在后世演變?yōu)橄愫砂?,如今端午?jié)兒童佩戴的香荷包,即古人佩芳之遺意。又據(jù)《初學(xué)記》引漢應(yīng)劭《漢官儀》(上)說,漢代的尚書口含雞舌香奏事,即所謂“懷香握蘭,趨走丹墀”。雞舌香是產(chǎn)于東南亞地區(qū)的一種香料,其花蕾經(jīng)干制后具有一種怡人的香氣。此香在東漢時傳入中國。當(dāng)年曹操送給諸葛亮的5斤(漢1斤約250克)雞舌香,就是這種香料。
此外,古人還根據(jù)各自不同的性情選擇一些佩物。如“西門豹之性急,常佩韋(熟牛皮)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常佩弦(弓弦)以自急”,皆能起到提醒、督促自己的作用。還有人佩戴一種骨角制的錐形物,即“觽”,既可用于解結(jié),又象征佩戴者具有排難解紛的能力。又據(jù)《禮記·內(nèi)則》說,男子侍奉父母,除佩觽外,還要左佩刀、礪、金燧(取火用)等物,右佩玦、管(筆套之類)、木燧(鉆火用)等物。這與今天年輕人在鑰匙鏈上常綴有許多佩件,倒頗有些相似。
(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