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昭
“天氣正好,下地干活?!毕嫦憬愕目蛷d里,掛著她繡的一幅湘繡,畫卷上直白的八個字,是她的“座右銘”。
1977年,當了10年水泥廠工人的她考入大學,成為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隨后,她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國的留學生之一,學成歸國后回校任教。如今她已過古稀之年,仍不知疲倦,畫畫,辦個展。當年薄云之志,依然存于那顆芳心之中。
上世紀60年代,她讀美院附中時有過一段“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經歷。正值困難時期,大家整天餓著肚子,但又是最有理想的時候,滿腦子是懸梁刺股、鑿壁偷光這些中國歷史上刻苦讀書的典故,激勵自己。后來無法繼續(xù)深造了,她只能成了一名普通的工人?!疤以赐麛酂o尋處”,那是怎樣的一聲悲嘆?。?/p>
高考恢復的消息傳來,很多青年都準備報考,上一所心儀的大學深造,可她卻在猶豫中。
某天一大早,太婆便帶著她上了月牙山,見一位會算卦的“神婆”?!昂秘裕秘?。金簪雪里埋……你還猶豫啥,趕緊去報名吧?!被丶彝局?,太婆一路嘮叨。
最后在報名截至的最后一天,她走了十幾里山路趕到縣城,幸運地趕上了“末班車”。
“干嗎啊,頭發(fā)剪得像男孩一樣短……”去北方上學那天,太婆很不滿意她把長發(fā)剪掉。她的旅行袋是用布做的,補丁上,她別出心裁地繡了一朵水芙蓉,很雅致。見她身上依然穿著一件勞動布的工作服,太婆笑彎了腰,說,這樣子,肯定能引得大都市同學們的刮目相看。
從美院附中到美院,和許多同學不一樣的是,她是美院的“老同學”。從美院附中到美院,在不同的時代回到了同樣的學校,她的心情跟別的同學肯定是不一樣的。
入學的第一個寒假,她沒能回家,讓太婆很失望。她回信,系里給了一次難得的勤工儉學機會———給書稿做插畫,工作量大,時間緊。
大二時,她與班上最靚的男生戀愛了。有的人就有一種偏見,愣認為她和那個漂亮小伙子談戀愛不般配。在大學里,她給大家留下了一個無憂無慮,天不怕地不怕的“潮流型”女大學生的形象。雖說是“高齡”大學生,這個大學卻上得很過癮。那個4年,是徹底釋放天性的4年。
再后來,她被派去國外留學,此時太婆的身體很不好了。每次回信,她隱瞞了許多在那邊的“苦”。在國外時,她想盡辦法省錢,省下每一個銅板都是為了能多走一個博物館,多看幾張畫。前些日子,她被邀請回母校給高三的孩子講成長故事。其中她講到,世上哪有桃源,桃源,本是一種夢境,一種幻想,一種烏托邦。如果目標明確,以自己的能力經過奮斗,能夠實現,就不可能陷入“無尋處”的處境之中,因此她希望他們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并且努力去實現它。她的話語,如潺潺山泉水,滋潤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