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李延壽的《南史》是記述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的一部紀(jì)傳體史書。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點(diǎn)校本”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有學(xué)術(shù)意義的本子,但仍有漏校之處,茲舉五例以補(bǔ)充之。
關(guān)鍵詞:《南史》;對(duì)校;補(bǔ)充
一、《南史》卷十九《謝晦傳》載:“江夏內(nèi)史程道慧得尋陽人書,言其事已審,使示晦?!?/p>
按:程道慧之“慧”字恐有誤?!赌鲜贰肪硎濉缎炝w之傳》載:“既廢帝,侍中程道惠勸立皇子義恭,羨之不許。及文帝即位,改封南平郡公,固讓加封?!蓖硪噍d:“兄子佩之及程道惠、吳興太守王韶之等,并謂非宜,敦勸甚苦。”“景平初,以羨之知權(quán),頗豫政事,與王韶之、程道惠、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為黨?!薄赌鲜贰肪硭氖摺逗C之傳》載:“上欲遷諧之,嘗從容謂曰:‘江州有幾侍中耶?答曰:‘近世唯程道惠一人而已?!?/p>
《宋書》亦記程道惠。卷五《文帝紀(jì)》載:“以江夏內(nèi)史程道惠為廣州刺史”卷四十三《徐羨之傳》載:“羨之仍遜位退還私第,兄子佩之及侍中程道惠、吳興太守王韶之等并謂非宜?!本硭氖摹吨x晦傳》載:“江夏內(nèi)史程道惠得尋陽人書,言‘朝廷將有大處分,其事已審使其輔國府中兵參軍樂冏封以示晦。”
《南齊書》卷三十七《胡諧之傳》亦載:“上欲遷諧之,嘗從容謂諧之曰:‘江州有幾侍中耶?諧之答曰:‘近世唯有程道惠一人而已?!?/p>
故《南史》卷十九所記“程道慧”有誤,應(yīng)為“程道惠”。
二、《南史》卷三十二《張邵傳》載:“十一年,武帝北伐,邵請(qǐng)見曰:‘人生危脆,宜有遠(yuǎn)慮。若劉穆之邂逅不幸,誰可代之?尊業(yè)如此,若有不諱,則處分云何?”
按:十一年恐有誤,應(yīng)為十二年?!赌鲜贰肪硎吨忑g石傳》載:“義熙十二年北伐,超石為前鋒入河”《南史》卷十七《劉懷肅傳》載:“十二年,武帝北伐,以為中領(lǐng)軍、征虜將軍。”①同卷《劉鍾傳》亦載:“十二年,武帝北伐,鍾居守”《南史》卷二十五《王懿傳》載:“義熙十二年北伐,進(jìn)仲德征虜將軍,加冀州刺史,督前鋒諸軍事”。
《宋書》中也有諸多史料記載劉裕北伐在義熙十二年?!端螘肪硭氖弧逗箦鷤鳌份d:“高祖以十二年北伐,仍停彭城、壽陽,至元熙二年入朝,因受晉禪?!蓖瑫硭氖秳⒛轮畟鳌份d:“十二年,高祖北伐,留世子為中軍將軍?!本硭氖短吹罎?jì)傳》載:“義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濟(jì)為前鋒出淮、肥。”卷四十五《王鎮(zhèn)惡傳》載:“十二年,高祖將北伐,轉(zhuǎn)鎮(zhèn)惡為咨議參軍?!端螘分斜砻魉胃咦鎰⒃S诹x熙十二年北伐之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茲舉上述幾例,便可證之。
故《南史》卷三二記載“十一年”有誤,應(yīng)為“十二年”。
三、《南史》卷二《宋本紀(jì)中第二》載:“十二月壬申,以領(lǐng)軍將軍劉遵考為尚書右仆射。甲戊,制天下人戶歲輸布四匹”。
按:此事系于宋孝武帝大明五年,該年十二月癸丑朔,并無甲戊,甲戊恐有誤。《宋書》卷六《孝武帝本紀(jì)》載:“十二月壬申,以領(lǐng)軍將軍劉遵考為尚書右仆射。甲戌,制天下民戶歲輸布四匹”甲戌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并非甲戊。
故《南史》卷二記載“甲戊”有誤,應(yīng)為“甲戌”。
四、《南史》卷三十二《張邵傳》附《張暢傳》載:“暢少與從兄敷、演、鏡齊名,為后進(jìn)之秀?!?/p>
按:《宋書》卷四十六《張邵傳》附《張暢傳》載:“暢少與從兄敷、演、敬齊名,為后進(jìn)之秀”,可見《南史》將“敬”改為“鏡”。
將“敬”改為“鏡”不只一處?!端螘肪砦迨稄埫葌鳌份d:“茂度子演,太子中舍人,演弟鏡,新安太守,皆有盛名,并早卒。鏡第永”,《南史》卷三十一《張?jiān)鳌穭t載;“演四弟鏡、永、辯、岱俱知名,...鏡少與光祿大夫顏廷之鄰居”校勘記[一]云:“鏡本字敬,此刻本避宋諱改”。
《越縵堂讀史札記》卷三十《宋書札記》載:“慈銘案南史敬作鏡,蓋趙宋避太祖之祖諱敬,故改為鏡,宋書則改之未盡也,官本乃俱改為鏡,又載之于考證以”。如按校勘記及《宋書札記》所云為宋人避諱所改。
但宋人若果為避諱,則不當(dāng)以“鏡”代“敬”,以“鏡”代“敬”猶犯忌諱。經(jīng)翻檢《歷代避諱字匯典》,宋人避正諱“敬”,多以“恭”“欽”“謹(jǐn)”“景”代之。亦避嫌名“鏡”,以“鑒”“照”代之。
疑《南史》??庇浖啊端螘洝匪朴姓`,“敬”與“鏡”或?yàn)槌涘e(cuò)誤所致,非避諱所致。
五、《南史》卷三十五《庾悅傳》載:“庾悅字仲豫,潁川鄢陵人也,晉太尉亮之曾孫也,祖義,吳興內(nèi)史。父準(zhǔn),西中郎將,荊州刺史?!?/p>
按:荊州刺史恐有誤?!端螘肪砦迨垛讗倐鳌份d:“庾悅字仲豫,潁川鄢陵人也,晉太尉亮之曾孫也,祖義,吳國內(nèi)史。父準(zhǔn),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薄稌x書》卷八十四《庾楷傳》載:“庾楷,征西將軍亮之孫,會(huì)稽內(nèi)史義小子也。初拜侍中,代兄準(zhǔn)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歷陽?!薄稌x書》卷七十三《庾亮傳》載:“子準(zhǔn),太元中,自侍中代桓石虔為豫州刺史、西中郎將,鎮(zhèn)歷陽,卒官。準(zhǔn)子悅,義熙中江州刺史”
故《南史》卷三十五記載“荊州刺史”有誤,應(yīng)為“豫州刺史”。
參考文獻(xiàn):
[1] [唐]李延壽:南史 [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梁]沈約:宋書 [M].北京:中華書局.2018.
[3]? [梁] 蕭子顯:南齊書 [M].北京:中華書局.2017.
[4]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M].北京:中華書局.1956.
[7]? 呂宗力:《歷代官制大辭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8] [唐]房玄齡:晉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王彥坤:《歷代避諱字匯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作者簡(jiǎn)介:
宋智鋮(1996-8)男、漢、遼寧省撫順市、碩士、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