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泰山是中華民族民眾心中一座神圣不可攀的人文豐碑的話,那么,普陀山,當(dāng)是佛教民眾心中的那座“泰山”,神圣,而又神秘!
“海天佛國”,“南國圣境”,普陀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觀音之鄉(xiāng)”,著名的海山風(fēng)景勝地,不僅山上峰壑競秀,奇石嶙峋,樹木蔥郁,更有海灘上金沙雪浪,風(fēng)光旖旎的獨特景色,正如《普陀山志》中所說的,“名山勝境,本仙真棲息之鄉(xiāng),絕島荒嵎,為賢者避世之地”,普陀山的海天風(fēng)光之俊美,佛教色彩之濃郁,歷史人文之厚重,無論怎么形容,都不為過。她的獨特的魅力,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誘惑著我,慕名的久了,便有了去普陀山的念頭。
終于,前段時間,得以有空閑,便約了好友,游覽了這座天下聞名的佛教名山,其間,所觀所感,所思所想,無不令人印象深刻,感觸良多,倍感震撼。
普陀山,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四周金沙環(huán)繞,泛白的海浪不斷翻滾著,涌上岸來,遠(yuǎn)處,不時有一兩漁船駛過,隱約的汽笛聲,斷續(xù)傳來,島上,海天一色,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古剎寺院,星羅棋布,禮佛誦經(jīng),梵音不斷,常年香煙繚繞,祈福還愿的香客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正是“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宦海夢迷人”,好一個“人間第一清凈境”!
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農(nóng)歷二月十九的觀音菩薩誕辰已過,而六月十九的出家香會還未到,四方香客們云集佛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虔誠地叩拜觀音菩薩的盛況,自然無法看到了,但一路走來,登山的石階上,隨時都可以遇到上山參拜觀音的善男信女,他們神情肅穆,三步一叩拜,一步步,一階階,就那么虔誠地登上山來,我想,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里,該有一份多么堅韌的意志和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又擁有著怎樣的一份虔誠,一份神圣,拜見觀音菩薩,不正是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嗎?
作為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普陀山最早始于秦,初創(chuàng)于唐,相傳,唐咸通四年,日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菩薩像,船運回國,行至普陀蓮花洋時,突遇大風(fēng)浪,一連數(shù)日,船終不能行,慧鍔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便在潮音洞處登岸,將觀音像供于山上民宅中,后來所建“不肯去觀音院”,即源于此,觀音道場也自此開始。我們是由停車場進(jìn)入景區(qū)的,走進(jìn)山門,往左,到盡頭處,便見一禪院,寺院并不算大,這便是紫竹林禪院了,走進(jìn)主殿圓通寶殿,但見里面供奉著紫竹觀音坐像,我們一行人一一拜過,許愿,祈福。從紫竹林禪院出來,往海邊走,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不肯去觀音院”,門上懸有一大匾,上書“不肯去觀音院”六個金色大字,兩側(cè)各有一個石獅,威風(fēng)凜凜,圍墻上嵌有一些石刻石碑,這里面積雖不大,卻是公認(rèn)的普陀山“海天佛國”起源地,待進(jìn)入院內(nèi),只見庭院寬闊,主殿內(nèi)供有觀音像,莊重而肅穆,我們不禁心生敬畏,近前,向著觀音像依次叩拜致意。
出得院來,正對面便是觀海亭了,我們紛紛上前,爭相一睹難得一見的浩渺的海天風(fēng)光,藍(lán)天白云下,海鷗翔集,漁舟爭流,潮聲陣陣,不絕于耳,海風(fēng)習(xí)習(xí),不斷襲來,好一派迷人的海島風(fēng)光!我們不禁由衷地贊嘆道?!翱矗莻€山像不像座大佛?”正欣賞著迷人的海景,同伴忽然指著對面的山說道,我們忙沿著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對面的一座山,宛如一尊大佛般,靜靜地臥在海面上,形神兼?zhèn)?,那便是洛迦山了?!?終究是佛國圣地,連山也是如此!我們不禁感嘆道。
在島上,遠(yuǎn)遠(yuǎn)地便可望見一座高高的觀音銅像,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那便是高達(dá)33米的南海觀音了,站在禮佛廣場上,觀音立像須仰望才可見,法相莊嚴(yán),巍峨壯觀,廣場上的香爐,已變得十分光滑,發(fā)出明亮的光澤,據(jù)說,摸摸香爐,可以消病,祈福的。我們伸出手,輕輕地?fù)崦饬恋臓t壁,愿這佛國的法器,為我們帶來幸福安康!
沿著大理石臺階,拾階而上,只見眾多寺院依山而建。我們來到佛頂山索道處,這里有新建的寶陀講寺,依山就勢,亭臺樓閣,風(fēng)景甚是優(yōu)美,對面山坡上,一座寶塔巍峨聳立著,那便是萬佛寶塔了。從寶陀講寺的偏門出來,到山腳下的牌坊,臺階開始陡峭起來,我們奮力向上登著,待來到寶塔前,已是氣喘吁吁,但來不及休息片刻,我們又興致勃勃地登上塔頂,爭相一睹遠(yuǎn)處的海天風(fēng)光。從萬佛寶塔下來,我們乘索道徑直來到佛頂山,著名的慧濟寺便在山頂上,寺內(nèi)綠樹成蔭,古木參天,有名的鵝耳櫪樹隨處可見,“佛頂頂佛”,寺內(nèi)碑上刻的四個大字,分外引人注目,其中的梵意,只能由世人慢慢領(lǐng)悟了。來到“海天佛國”崖,只見峭立的崖壁上,刻有“海天佛國”四個紅彤彤的大字,蔚為壯觀,我們不禁驚嘆于當(dāng)時工匠們的勇氣與執(zhí)著,是南海觀音菩薩給了他們無窮的力量嗎?
“來普陀山不去洛迦山,等于只燒了半柱香!”所以,一定要去的,我們早早坐上船,不一會兒,就到了,沿著山路,一直前行,便先后來到圓通禪院,大悲殿,我們一一上香禮拜?!奥犝f這里的滴水觀音很有名的,我們?nèi)タ纯窗??”同伴建議道,確實,在大悲殿后面的水晶宮里,很多人拿了礦泉水瓶,在那里接水,只見水從滴水觀音塑像手持的蓮花瓶里滴出來,一滴一滴,一個空瓶接滿的話,最少也要半個小時的樣子,但還是有很多人在那里虔誠地等著。
從洛迦山回來,走過百步沙,便是普濟寺,一座輝煌巍峨的寺院,門上懸有大匾,上書“普濟禪寺”四個金色大字,飛檐廊角下,懸掛著的銅鈴隨風(fēng)晃蕩,清脆的鈴聲,伴著誦經(jīng)聲,不斷傳來,更顯露出佛國的神秘,神圣。徒步繼續(xù)前行,便到了西天景區(qū),這里有千年古樟樹,西天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短姑圣跡,觀音古洞等,都可觀覽一番。
一路走來,不禁在想,普陀山的美,不僅在于她的旖旎的海島風(fēng)光,還在于她那濃厚的佛家氛圍,“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山當(dāng)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每年香會期,四面八方的信眾聚緣這里,在普陀山上點起燭火,香煙繚繞中,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dá)旦,盛況空前,令人嘆為觀止,不禁感慨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普惠眾生,恩澤天下的慈悲情懷。
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駐有一個觀音菩薩的。無論秦時的安期生,還是漢時的梅福,晉代的葛洪,皆結(jié)緣于普陀山,在此修行悟道,追尋著觀音菩薩普渡眾生的大慈悲,從某種意義上,與其說普陀山容留了他們,莫如說是他們成就了普陀山。信眾們不辭辛勞,一步一步叩拜上山,參拜觀音,更多的,還是對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美好的憧憬與向往!
在普陀山的日子里,我凝思良久,不禁幡然醒悟,原來,我們一路尋覓的觀音菩薩,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自然的美景與心靈的禪悟,兼而有之,論其收獲,不可謂不大矣!由此想來,我們應(yīng)是不虛此行了,心中不禁釋然。
作者簡介:
王新,山東費縣人,山東散文學(xué)會會員,作品多發(fā)表于《齊魯文學(xué)》《西部散文選刊》《仙女湖》《浙江小小說》《山西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