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 王怡玲
【摘 要】 詩歌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xiàn),是要抒情言志的,詩中豐富的思想情感,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讀詩,自然要讀懂詩人表達的內心情感,而要體味詩人情感,意象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本文運用知人論世、品味修飾語、聯(lián)系典故和運用想象的方法,來解讀意象,品味詩人的內心情感。
【關鍵詞】 詩歌意象 ?解讀情感 ?方法
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理解這些意象呢?語文老師可以交給學生一把把鑰匙,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意象背后的深層含義,進而體味到詩人借助意象所表達的情感。
一、知人論世,分析意象
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意象背后蘊含的情感,首先一定要了解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一些詩人可能在他的詩作里面會反復出現(xiàn)某個或某種相同的意象,但是可能由于境遇的變化,他們所賦予這些意象的含義會有所不同,所以就需要去了解他們的生平。
例如,飛鳥是陶淵明詩歌中常見的一種意象,教學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如何通過這一意象來了解他的人生軌跡,探究他的情感變化。他早年寫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騫翮”就是鳥兒振翅高飛,“遠翥”,就是飛到遠方去,借助鳥兒這一意象,表達詩人志存高遠,希望施展才華的凌云壯志。但在那個黑暗腐朽的社會,陶淵明率真的天性,注定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在《歸園田居》寫道“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把自己誤入官場比成失去自由的籠中之鳥,內心極其痛苦,希望回到自然,重獲自由。最后他辭官歸隱,在《飲酒》中寫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痹俅谓柚w鳥,表達了他回歸自然的悠然自得。通過對陶淵明作品中“飛鳥”這個意象的分析鑒賞,學生了解了詩人一生從立志、到入仕,最后到歸隱的生活軌跡,感受到陶淵明熱愛自然、歸隱田園的那份淳真情感。
二、品味修飾語,助解意象
一些意象的出現(xiàn)往往不是單獨的,很多意象都有一些修飾語陪伴著,所以我們在了解詩人身平經(jīng)歷的基礎上,同時還要注意意象前面的修飾語,這些修飾語往往也對學生了解意象的內涵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的代表作——《鄉(xiāng)愁》,在這首詩中,余光中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個意象來比喻鄉(xiāng)愁,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具體化、實物化,同時這四個意象前面分別用了“一枚小小的”、“一張窄窄的”、“一方矮矮的”的“一灣淺淺”的這幾個修飾語。這里的四個數(shù)量詞和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現(xiàn)代詩中的意象前面有很多的修飾語,古詩詞中當然也不會例外。就比如賀鑄在他的《青玉案》中的最后兩句寫到“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边@里的“煙草”、“風絮”和“雨”三個意象也是化虛為實,來回答上文提到的“閑情”是什么,讓“閑情”更加具體可感。而“煙草”、“風絮”、“雨”三個意象前面分別用了“一川”、“滿城”和“梅子黃時”這些詞語修飾,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xiàn)“閑愁”之多、亂、纏綿不斷,把抽象的閑情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的煙草,滿城的風絮和黃梅時節(jié)的紛紛細雨, 以實寫虛,形象、真切地表現(xiàn)出詞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內心世界。
由此來看,意象前面的修飾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修飾語不僅對于意象情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意象的深層含義,體會作者使用這些修飾語的獨到匠心。
三、聯(lián)系典故,解析意象
用典是詩歌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寫作手法,有一些意象便是作者化用的典故,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用典的目的便是在于“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
例如,辛棄疾是一個非常善于運用典故的詩人,他的詩歌中運用了很多典故,這些典故很多都是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意象,通過分析典故,我們能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如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寫道“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句就運用了典故,“的盧馬”是劉備在危機之時助他逃脫的千里馬,辛棄疾借用“的盧馬”這一意象,來形容戰(zhàn)馬的英勇,烘托戰(zhàn)場上激烈、緊張的氛圍,從而表現(xiàn)自己想要為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還有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也是一首用典十分貼切自然之作,里面寫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作者借“孫仲謀”這個人物意象來表達對他的英雄事跡的向往,來表現(xiàn)自己報國無門的慨嘆,撫今追昔。
詩歌中的典故不勝枚舉,詩人們使用蘊含典故的意象無非是為了緊扣題旨,更好地表達情感,增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一般對于像這樣背后有典故的意象的分析,關鍵在于學生對于這些藝術形象和文學常識要有一定的積累,其次一些意象背后的典故通常會出現(xiàn)在書下或者文后的注釋里,這樣就要求學生養(yǎng)成關注注釋的閱讀習慣,注釋里面的信息往往對于更好地理解詩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運用想象,剖析意象
詩詞是想象的果實,李漁(清)說過:“和盤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無窮。”
詩人在創(chuàng)作意象時有時會加以想象的手法,虛實結合,使其能夠更好地烘托氛圍,使情感表達更加強烈。
例如,毛澤東的《沁雪春雪》,相對于詩中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大河、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些所見之景,“紅裝素裹”這一意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作者想象著等到天晴,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美麗。思接千載,通過想象“紅裝素裹”這個意象,我們能夠感受到毛澤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感受到他的博大寬闊的胸懷,雄偉曠達氣魄。
綜上所述,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字里行間中都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而意象便是詩人情感的寄托,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意象,從而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更加深入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