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慧
庚子開年疫情傳,海量信息共解讀。2020年高考來襲,如何選擇鮮活、理性、有思想、正能量的抗疫素材,官媒時評文應是論述文寫作的備考首選,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發(fā)文,既尊重事實代表了社會良心,又秉持操守奏響了時代強音。所以,按主題分類、整合,“盤活”好抗疫素材,借鑒官媒時評文,并有意識地提升臨考寫作思維,這將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極好對策。
備考對策一:求多·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拿到高考作文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寫什么內容”“用什么素材”的問題。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就是面對作文題,將考前歸類整理的某一主題(如堅守奉獻、敬畏自然等),從頭腦中迅速提取相關素材,當然越多越好;或在頭腦中迅速思考哪些素材可以運用于哪些主題,表現不同主題時應如何剪裁、加工。我們先來舉個例子:
①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日本支援湖北物資上印著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到中國緊急捐贈日本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從韓國新任總領事“逆行”赴任武漢,到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為大邱市緊急籌措醫(yī)用口罩,并附言“道不遠人,人無異國”……一點星光縱然黯淡,點點星光匯聚,便是璀璨銀河;同氣連枝、合舟共濟,才是人類戰(zhàn)勝疫情的最好姿態(tài)。
——新華社《同氣連枝,人類戰(zhàn)“疫”最好的姿態(tài)》
②中國采取的堅決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現了出色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zhí)行能力,樹立了典范。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guī)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表示……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表示……納米比亞總統(tǒng)根哥布表示……醫(yī)學期刊《柳葉刀》的社論指出,中國采取的強有力的公共衛(wèi)生措施可能是“歷史上最雄心勃勃、最靈活和最積極的疾病控制工作”。
——求是編輯部《讓合作的陽光驅散疫情的陰霾》
【備考點撥】以上兩例,運用了“疊加同類”式素材論證捐助國間的“同氣連枝”和中國防控的大國擔當,不僅內容豐盈,意蘊綿長,而且考生容易運用,增加論證氣勢。不少公眾號都在第一時間精心篩選、歸納提煉了庚子之役的13個主題角度,如“堅守奉獻”角度,可以歸類各行各業(yè)最美“逆行者”;“醫(yī)者仁心”角度,可以歸類醫(yī)護人員救死扶傷事跡;“青年擔當”角度,可以歸類“90后”不做時代看客的各種擔當等。像這樣的歸類、整理,并排比運用“疊加同類”式素材,去表達并充實一個主題角度,不僅可以讓考生資源庫分類清晰,而且運用于某一角度時言之有物,論之有據。
當然,考生在做歸類、整理素材時,對于大事件只需要簡單記下是一件什么事,但對于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細節(jié),則要勤記錄勤翻看,以備考前“組材”用。
【備考Q&A】
Q:老師,為什么我歸類、整理了這么多素材,考場上還是用不上呢?
A:與思考相結合?!皩W而不思則罔”,強調的是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不能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如果你在整理素材時,只是單純的摘抄,而沒有整理、提煉,融入思考、理解,你覺得這個素材會“死”去“活”來嗎?
備考對策二:求深·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如果說思維的靈活性,打開了考生在寫作下筆前的思路,那么思維的深刻性,要解決的就是“怎樣寫”的問題。時評文的特點,就是從新聞事件、熱點事件起筆,亮觀點,析原因,聯(lián)現實,弘正氣,以小見大,激濁揚清。考生要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經由問題揭示原因,可就某一論點,在明確“是什么”的基礎上,思考“為什么”,通過問“為什么”讓思考走向深刻。我們來看一篇時評文的起筆:
春節(jié)以來,疫情肆虐,中華民族再一次經歷風雨危難,舉國上下和衷共濟,共克時艱,詩人們也投身其中,或置身戰(zhàn)“疫”第一線……詩歌來自戰(zhàn)“疫”第一線,既有濃厚現場感,又反映出強烈的家國情懷。(述現象:以詩人投身戰(zhàn)“疫”素材,引出“家國情懷”。)
《大學》里“八條目”是對家國情懷的經典論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奔覈閼训暮诵膬群窃诩冶M孝,為國盡忠;實踐途徑是修己安人,經邦濟世;價值理想是以身報國,建功立業(yè)?!ㄡ寖群阂谩洞髮W》經典論述,闡釋什么是“家國情懷”。)
在這次戰(zhàn)“疫”中,像鐘南山、王辰、李蘭娟、廣大的黨員和干部、抗疫一線的公職人員、參與建設方艙醫(yī)院的普通農民工、志愿者等,都可以說是家國情懷的實踐者和體現者,一方面,他們是一個個普通人,都有家人,另一方面,他們又有為國擔當的奉獻精神,可以說匯聚成了一股英雄的洪流……這也是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錘煉并不斷發(fā)揚光大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的延續(xù)和生動實踐,成為打贏這場人民抗疫戰(zhàn)爭的動力和助推器。(析原因:分析為什么抗疫一線者具有“家國情懷”。)
很多詩人投身于這樣的隊伍之中,以詩人閻志為例……
——光明日報《抗疫詩歌里的家國情懷》(有刪減)
【備考點撥】這篇時評文,思路明晰,論證深刻,頗具代表性。論述文的根本要求在于說理,如何讓說理漸入佳境,先剖析“核心概念”,再以“因果分析”去展開。比如《抗疫詩歌里的家國情懷》,明確“家國情懷”“是什么”,即在家盡孝,在國盡忠,家國一體,緊接著“為什么”,為什么抗疫一線者都具有“家國情懷”。這里有個小方法,考生可以嘗試,在“析原因”這一段中,運用“可以說是……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這也是……”的句式,使論述層次明晰。再如“我認為……不僅僅是……而且是……更因為是……”,這樣,論述思維也會像閘門一樣被打開。
當寫作思維的“深度”與素材說理的“廣度”結合在一起時,不僅使觀點“在理”,更讓論述“入理”“合理”,有層次、有思辨、有說服力。
【備考Q&A】
Q:老師,我語言表達不好,素材如何運用才能入閱卷老師的法眼呢?
A:嘗試句式結構。就像拼盤,你覺得把食材切好隨意入盤,還是拼個“心”字,拼首“詩詞”,更讓人賞心悅目、更有食欲呢?論述文追求的語言風格是簡潔、清晰、鮮明,力求客觀理性,而不是華麗文采。所以,注重運用素材的句式工整,或是運用邏輯句帶動素材,都是讓文段層次清晰、表達清晰的有效手段。
備考對策三:求異·訓練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其實,能夠做到內容豐滿、論證深刻,在考場寫作中已實屬不易。但對于“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考生而言,當然不僅于此,同一個作文題,即便主題明確、結構明確、表達明確,也無法確保在眾多考卷中脫穎而出。
美國詩人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說道:“事實,真實而有用,卻不是我的家園;我要通過它們進入我的家園?!边@也就是說,事實只是客觀素材,沒有是非、沒有立場、沒有信任、沒有語境的事實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事實的價值,不是因為理性、客觀,而是運用這些素材時,代表了你的立場和擔當。我們繼續(xù)來看例子:
①時代性體現在對中西方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的融會貫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文化根源和基礎,來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秉持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世界大同”等理念……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過,“我們是同海之浪、同樹之葉、同園之花”,拉丁諺語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南部非洲有烏班圖思想等等,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學習時報《全球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時代性》
②在疫情面前,各國科研機構和科學家也結成了防疫“共同體”。蓋茨基金會捐助500萬美元,專門資助新冠肺炎的研發(fā)工作……《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柳葉刀》等國際頂級醫(yī)學期刊啟動緊急公共衛(wèi)生事件快速審稿流程,連日來大量刊發(fā)疫情相關研究論文,分享國際科學界的研究成果。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科學家積極行動,組成聯(lián)合攻關小組……身處一線的中國科研人員則第一時間公布從患者體內分離出的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及時與世衛(wèi)組織分享疫情信息。
——中國青年網《全球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
③“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毕嗷プ鹬嘏c兼容并包是“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與關鍵所在。在新時代的國家交往中,尊重差異、兼容并包的做法正當其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包容性的共同體,其構建的目的在于世界各國放下“不同”以實現“共同”,它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的界限,發(fā)揚了尊重差異、包容不同的精神。
——黨建網《傳承中華和合文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備考點撥】全球抗疫,是命運與共、責任與共、擔當與共之使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下,除了可以準備如①名言、②事例類素材外,像基于③“和合文化”的觀點素材,也應在備考之列。因為觀點角度的新意、深度背后,正是源于寫作者的思考。再如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齊勇對此提出的觀點是,“人類應如何對待同類與不同類?對待同類,我們應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待不同類,我們應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彼⑶覐娜?、道、佛到宋代儒學、明代心學等,思考善待其他類的存在,回到中國傳統(tǒng)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同樣令人深思。
在寫作評分中,“思想深度”永遠是一項重要的打分指標。因為,思想是論述文立意的關鍵。一篇優(yōu)秀的論述文,定是做到巧妙立“意”,以意為主,以材傳意,選材背后滲透了寫作者的道德感召、價值和使命感。
【備考Q&A】
Q:老師,如果我能想到的素材雷同,需要如何運用才能不輸他人呢?
A:素材可以雷同,但看問題的角度可以不同。因為素材的意義,是由你的態(tài)度、思想所賦予,是為你的論述文觀點服務的。可以嘗試逆向思維,如近期境外輸入成了國內最主要的新增確診病例,國內不少人反對華人華僑回國,甚至網上一度流傳“祖國建設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的觀點。同樣談疫情,你是否可以從“隔斷病毒,不能隔斷同胞的愛”“同胞一切安好,祖國便是晴天”等角度積極立意呢?從寫作角度而言,逆向思維(又稱“求異思維”)的意義,在于打破思維定勢,這樣在選材、立意等方面,文章都會有新的特點。
結語
其實,考場寫作成敗往往不在動筆之際,而在動筆之前。這個“動筆之前”,則是針對選材而言。很多考生能做到結構完整、層次清晰、重點突出、語句通順,但就是無法博閱卷老師青睞,評不上高分。究其原因,關鍵就在于選材不理想。選材時要多中選優(yōu),優(yōu)中選“深”,突出“新”“銳”,做到典型:精心“引”素材,開門見山表好態(tài);悉心“議”素材,分析議論過好渡;用心“聯(lián)”素材,旁征博引顯好意;傾心“結”素材,強化主旨收好尾。如此恰當運用素材,“得天下”的風景才旖旎迷人。
我們相信,備戰(zhàn)庚子之“疫”,只是一個視角,而透過這個視角,認真?zhèn)淇嫉目忌?,定會收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