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意濃》韋仁俊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故而任教老年大學需按照“因人施教”的原則,制定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案,使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實效。
首先,報書畫班的老年朋友不但有扎實的作風和豐富的生活閱歷,而且大都思想活躍、不甘“清閑”,喜好藝術,淡泊名利,是沖著鍛煉心性、美意延年而來的。這一點,對我們的教學十分有利。
其次,他們之間的文化水平、社會階層、個人修養(yǎng)等存在明顯差異。有當過領導、教師、技術骨干的,也有普通工人和個體經(jīng)營者;有毫無繪畫基礎的,也有具備數(shù)年筆墨功底的。這些參差不齊的情況,都給課程設置、教學等方面帶來一定難度。
再次,老年人大都有記憶力下降、瑣事煩冗、力不從心等問題,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谝陨蠋c特殊之處,利弊兼有。那么,怎樣開展教學才比較貼切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中國畫分有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畫法也有工筆、寫意及兼工帶寫之別。我的教學體會是:在初學時,必須先易后難,先簡后繁,不可急功近利。
我曾教過山水、花鳥等課程。山水畫描繪的是一個相對宏觀的場景,比較費時費力。古時學畫,是“師徒”式“一對一”的傳教:為師者邊講邊示范,弟子則照著臨摹,時間很充裕。所以往往是整幅整幅的臨寫,碰到問題隨問隨解。但老年大學課堂就不完全具備這個條件,它必須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nèi),讓學員領會每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掌握相應的筆墨要領。我之所以把這個問題看成“切入口”,就是為了表明這不是簡單的課程設置,而是在設置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到特殊情況。把握好難和易、快和慢之間相對準確的度,才能保證教學的順暢。
學習中國畫,首先要學會基本的用筆用墨方法。筆墨是中國畫一個永恒的主題,所以學畫之初,就應嚴格把好筆墨關。比如,初學者往往會忽視指、腕、肘等對毛筆的作用,畫著畫著手就靠在桌上,難以畫出生動活潑、富有變化的線條。又如用墨,學員在練習時往往不注意筆頭的蘸墨技巧,畫出來的墨線和墨塊,濃淡不分,無干濕變化。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定要反復提醒糾正,以免形成習氣。只有把好筆墨關,學員才能學得快,才有深入的可能。
有些老年學員學畫,只是覺得畫畫好玩,在完成作業(yè)時又倍感困難,其實這是不了解畫技成長進步的規(guī)律。這種現(xiàn)象雖不普遍,但對教學十分不利。此時教師應做一些開導工作,幫助他們認識到畫畫的樂趣正是貫穿于作畫的過程之中,是一種苦中寓樂的活動。然后適當布置作業(yè),每次都做點評,以鼓勵為主,并從中適當增加壓力。據(jù)筆者觀察,這樣做反而受學員歡迎,學習氛圍越來越濃,作畫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老年書畫教學不是單一的理論宣講,而是理論指導下的操作實踐課。一堂課,若是把理論的內(nèi)容講多了、講深了,容易讓老年學員感到費解。所以,講課內(nèi)容宜少而精,言辭要通俗易懂。除此之外,教師示范也是相當重要的。示范過程要清晰準確并控制好節(jié)奏,對接受能力弱的學員要有耐心,多演示幾遍,盡量讓學員看得清、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以上只是個人教學過程中粗淺的認識和體會,僅以老年繪畫教學的特色而論,并不全面,但面對老年學員這一特殊群體,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還是頗有成效的?!澳郎S芡?,為霞尚滿天”。愿老年書畫藝術之花越開越絢麗。
《翠林秋天外》韋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