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魏李彪與李沖二人關(guān)系轉(zhuǎn)變的深層原因有四個方面:第一,御史臺與尚書省的監(jiān)察職權(quán)多有重疊;第二,御史臺觸犯了各級官員的既得利益;第三,御史臺危及尚書省的中樞地位;第四,尚書省有能力對御史臺發(fā)起攻擊。
關(guān)鍵詞:李彪;李沖;改革;監(jiān)察
北魏李彪與李沖二人,緣何由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盟戰(zhàn)友關(guān)系,最終轉(zhuǎn)向激烈沖突、徹底決裂?他們前后關(guān)系劇變的原因,難道真的只是李彪 “前后愆?!薄ⅰ百瓢翢o禮”嗎?本文將從北魏太和改革進程的動態(tài)視角出發(fā),聚焦監(jiān)察制度改革,嘗試對此加以詮釋。
一、同盟——投身改革事業(yè)下的李彪與李沖
李彪(444-501年),字道固,頓丘衛(wèi)國(今河南清豐縣)人。魏收曰其“生自微族,才志確然,業(yè)藝夙成,見擢太和之世,輶軒驟指,聲駭江南,秉筆立言,足為良史。逮于直繩在手,厲氣明目,持堅無術(shù),末路蹉跎”??梢哉f是對他一生較完整、客觀的概括。
李沖(450~498年),原名李思沖,字思順,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魏收曰其“早延寵眷,入干腹心,風流識業(yè),固乃一時之秀。終協(xié)契圣主,佐命太和,位當端揆,身任梁棟,德洽家門,功著王室”。雖較籠統(tǒng)、相對缺乏具體性,但也可看出他的大致人生軌跡。
李彪與李沖的歷史活躍期,正是北魏太和改革時期(477-499年)。因此要了解二李及其關(guān)系變化的內(nèi)在動因,首先應將二人放在太和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觀察。所謂“成功立事,非委賢莫可;改制規(guī)模,非任能莫濟。”李彪與李沖,便是北魏太和改革推動集團中的領(lǐng)軍人物。
作為孝文帝的“心腹干將”,李彪在太和改革中不遺余力地為改革事業(yè)奮斗。其具體作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上封事”陳述改革主張。太和十二年,李彪向孝文帝提出七條有關(guān)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維新建議,“高祖覽而善之,尋皆施行”。例如其中較典型的一條:以劃分等級限制奢侈風氣,這對于北魏封建化改革具有深遠意義。
第二,行糶糴,興屯田。針對北魏前期移送饑民外地就食而“既廢營產(chǎn)”“又于國體實有虛損”的救災弊端,李彪提出“先多積谷,安而給之”,實際上就是糶糴和屯田之策。
第三,六使南齊。史載:“彪前后六度銜命,南人奇其謇諤?!痹诶畋氲耐饨慌ο?,南齊與北魏維持了較長期的和平,這為孝文帝改革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安定的外部條件,另一方面提供了文化上的借鑒之機。
第四,參議律令,振作監(jiān)察。史書中有李彪?yún)⒆h律令而或封賞的直接記錄,而他在監(jiān)察方面的貢獻,李沖對他的彈劾表中實有客觀概括:“首復騶唱之儀,肇正直繩之體,當時識者僉以為難。而彪秉志信行,不避豪勢,其所彈劾,應弦而倒。赫赫之威,振于下國;肅肅之稱,著自京師。天下改目,貪暴斂手?!?/p>
第五,支持孝文帝遷都。這具體體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車駕南伐,假彪冠軍將軍,東道副將,尋假征虜將軍。”如何德章先生分析,這一軍事保障是孝文帝遷都成功的關(guān)鍵。其二,“承間密表,告恂復與左右謀逆”,直接促使了廢太子被賜死。學界雖歷來對此事爭議頗多,但其對孝文帝遷都勝利的鞏固作用,卻是廣受認可的。
在整個太和改革中,李沖是馮氏和孝文帝的倚重力量,充當著改革引領(lǐng)者、設計者甚至決策者的角色。他的具體作為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向統(tǒng)治者傳輸漢族文化。出身于漢族士族的李沖,“器懷淵博,經(jīng)度明遠”。他以榮寵之便向馮太后和孝文帝傳授儒家學說和漢族統(tǒng)治經(jīng)驗,潛移默化中孵育了統(tǒng)治者的改革思想。
第二,推動班祿制、均田制和三長制實行。李沖作為馮氏寵臣,直接參與了班祿制與均田制的策劃過程。而三長制,則因其“以三正治民,所由來遠”,直接“創(chuàng)三長之制而上之”。
第三,推動禮儀與律令改革。史載:“及議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高祖雖自下筆,無不訪決焉?!痹诙Y儀制度改革中,李沖是顧問和審定角色;在兩次律令改革中,李沖也備受孝文帝信任,曾評價他:“仆射之議,據(jù)律明矣”。
第四,官制改革方面也多有建樹。史載:“及改置百司,開建五等,以沖參定典式”;“高祖北都之選也,李沖多所參預”。同時,李沖所參與的百官朝服設計工作,也從服飾方面推動了北魏官僚機構(gòu)的漢化。
第五,助力遷都及營建新都。史載:“時高祖自代將南伐,令尚書李沖典選征官”。李沖在此過程中的典選工作,正是孝文帝順利遷都的關(guān)鍵保證。史亦載:“洛都初基,安處郊北,新起堂寢,皆資于沖”。而毫無疑問,洛陽新都對于北魏封建化發(fā)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縱觀李彪與李沖在北魏太和改革中的具體行動,二人無不全心意地效力于改革事業(yè),所作貢獻的方向一致、甚至有重疊之處。拋開兩人最初的提攜與被提攜關(guān)系,在太和改革中,他們亦可以說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盟戰(zhàn)友的關(guān)系,并無明顯沖突。
二、對立——各司其職、各謀其位的李彪與李沖
然而,二人從何時開始分道揚鑣?李沖對李彪發(fā)起攻擊,真的是因李彪“肆志傲然”,李沖“此而可忍,誰不可懷”嗎?李彪難道不是始終“自立不群”嗎?即便其因仕宦升達而愈加倨傲無力,李沖不是素以“沉雅有大量”見稱嗎?他怎會突然間因態(tài)度問題而對李彪難以容忍?
《魏書》卷五十三《李沖傳》載:
“李彪之入京也,孤微寡援,而自立不群,以沖好士,傾心宗附。沖亦重其器學,禮而納焉,每言之于高祖,公私共相援益。及彪為中尉兼尚書,為高祖知待,便謂非復藉沖,而更相輕背,惟公坐斂袂而已,無復宗敬之意也。沖頗銜之。后高祖南征,沖與吏部尚書、任城王澄并以彪倨傲無禮,遂禁止之。奏其罪狀,沖手自作,家人不知,辭甚激切,因以自劾。高祖覽其表,嘆悵者久之,既而曰:”道固可謂溢也,仆射亦為滿矣?!睕_時震怒,數(shù)數(shù)責彪前后愆悖,瞋目大呼,投折幾案。盡收御史,皆泥首面縛,詈辱肆口。沖素性溫柔,而一旦暴恚,遂發(fā)病荒悸,言語亂錯,猶扼腕叫詈,稱李彪小人。醫(yī)藥所不能療,或謂肝藏傷裂。旬有余日而卒,時年四十九?!?/p>
據(jù)此,筆者認為有兩點是探究二人關(guān)系變化的重要線索:一是 “及彪為中尉兼尚書,為高祖知待”,這是二人關(guān)系變化的轉(zhuǎn)捩點;二是“沖與吏部尚書、任城王澄并以彪倨傲無禮,遂禁止之”,并且“盡收御史,皆泥首面縛,詈辱肆口”,這是破解二人沖突點的關(guān)鍵所在。
正是由于二李所在機構(gòu)不同、所任官職不同,才致使兩人走向?qū)α?。二人的沖突,實際上是北魏中央監(jiān)察體制改革中御史臺與尚書省的沖突。
《魏書》卷六十二《李彪》中的相關(guān)記載,可進一步證實筆者的分析:
“車駕南伐,彪兼度支尚書,與仆射李沖、任城王等參理留臺事。彪素性剛豪,與沖等意議乖異,遂形于聲色,殊無降下之心。自謂身為法官,莫能糾劾己者,遂多專恣。沖積其前后罪過,乃于尚書省禁止彪,上表曰:‘案臣彪昔于凡品,特以才拔,等望清華,司文東觀,綢繆恩眷,繩直憲臺,左加金珰,右珥蟬冕?!鯑|省。宜感恩厲節(jié),忠以報德。而竊名忝職,身為違傲,矜勢高亢,公行僣逸。坐與禁省,冒取官材,輒駕乘黃,無所憚懾。肆志傲然,愚聾視聽,此而可忍,誰不可懷!臣輒集尚書以下、令史以上,并治書侍御史臣酈道元等于尚書都座,以彪所犯罪狀告彪,訊其虛實,若或不知,須訊部下。彪答臣言:‘事見在目,實如所劾,皆彪所知,何須復召部下。臣今請以見事,免彪所居職,付廷尉治獄?!?/p>
固然不可忽視李彪“殊無降下之心”給李沖造成心理失衡,以及“輒駕乘黃”明目張膽違制方面的誘因。但顯然,李彪“自謂身為法官,莫能糾劾己者,遂多專恣”,才是二李沖突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李沖的彈劾表全文主要篇幅,亦是二者的官職和所處機構(gòu)問題;李彪所作出的“事見在目,實如所劾,皆彪所知,何須復召部下”答復,同樣說明二人的沖突,實際上是二人所屬集團的沖突。
進一步來看,李彪有“督司百僚”之權(quán),并且“首復騶唱之儀”,可以說他的“殊無降下之心”也是其官職賦予的。李彪與李沖二人的根本沖突,歸根結(jié)底是御史中尉與尚書仆射的官職沖突、是御史臺與尚書省的機構(gòu)沖突。他二人,不過是各司其職、各謀其位罷了。
三、北魏中央監(jiān)察改革下的御史臺與尚書省
北魏《御史令》規(guī)定:“中尉督司百僚,治書侍御史糾察禁。”“皇太子以下違犯憲制,皆得糾察?!庇放_的主要政治職能是:“掌攝內(nèi)外,彈糾非法”。具體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五個方面:彈糾禁內(nèi)(殿中)的非違行為;彈糾官吏貪污受賄、殘酷刻剝的行為;彈糾官吏以良從賤、抑(掠)良為婢;彈糾官吏淫穢不道;彈糾竊階盜官、貪昧茍進之徒。其中第二方面,是北魏御史臺最主要的政治職能,其作用在這一方面表現(xiàn)亦最為突出。
尚書左丞所在的尚書省是“無所不統(tǒng)”的行政中樞,尚書左丞外其長官令、仆或偶有所置的錄尚書事也有監(jiān)督百僚的責任?!端鍟ぐ俟僦尽份d:尚書省“又有錄尚書一人,位在令上,掌與令同,但不糾察。令則彈糾見事,與御史中丞更相廉察。仆射職為執(zhí)法,置二則為左、右仆射,皆與令同。左彈糾而由不彈糾?!闭f明尚書省在御史臺之外,也有監(jiān)察百官的權(quán)力。
值得注意的是,南朝尚書的監(jiān)察職能只是其諸多事務中的一部分,監(jiān)察范圍有限且側(cè)重于行政監(jiān)察;北魏時期尚書省的監(jiān)察權(quán)力已越出“八座”范圍,甚至包括地方官的不法行為等。此外,尚書省通過負責官員考課工作,也執(zhí)行了對百官的監(jiān)察。
可以說,太和改革中尚書左丞、尚書令、尚書仆射等官員,已成為與御史中丞對等的中央監(jiān)察官員。御史臺與尚書省間沒有明晰的職權(quán)分工,因此兩者互相監(jiān)察而又多有沖突。
北魏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使高道悅兼御史中尉,次年任李彪為御史中尉,恢復了御史臺的長官,標志著北魏御史臺的恢復。孝文帝還通過配置治書侍御史、殿中御史、檢校御史等御史中丞屬官,使北魏御史臺規(guī)模有所擴大,頗為完備,從而奠定了其監(jiān)察主導地位的基礎(chǔ)。
孝文帝又以法令形式明確規(guī)定御史臺官員的職權(quán)和品秩?!队妨睢分幸?guī)定:“中尉督司百僚,治書侍御史糾察禁”,“皇太子以下違犯憲制,皆得糾察”,“中尉出行,車輻前驅(qū),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痹诠賳T品秩方面則先后兩次頒布了《職員令》。同樣,《黜陟令》和《太和令》等律典,也構(gòu)成了北魏監(jiān)察法律體系的主干,為御史臺順利監(jiān)察提供了法律保障。
孝文帝還以當眾褒揚的方式樹立御史集團威信。如,他常說薛聰:“朕見薛聰,不能不憚,何況諸人也。”常呼李彪彪為“李生”,并對群臣說:“吾之有李生,猶漢之有汲黯”,“李彪之直,是我國家得賢之基。”還曾下詔褒揚酈道元:“資性忠篤,察操貞亮”,稱“聯(lián)實嘉其一至”。類似案例,不難羅列。
御史臺任職官員的人選也受到特別重視。所謂“御史之職,鷹檀是任,必逞爪牙,有所噬搏”。朝廷屢有“博召辭人以充御史”或“高選御史”、“選用御史皆當世名輩”之舉。作為皇帝的耳目,御史臺官員除掌握監(jiān)督、糾勤、審案、統(tǒng)軍等常規(guī)權(quán)力外,還常擁有出入宮禁、直接向皇帝陳情匯報的權(quán)力,也存在御史臺官員與其他中央部門官員互相兼任的情況。御史臺官員有其升遷、封王、兼職、贈官以及黜陟的全套管理制度。
《魏書·伊馛傳》載:“真君初,世祖欲拜跋為尚書,封郡公。馛辭曰:‘尚書務殷,公爵至重,非臣年少愚近所宜荷任,請收過恩。世祖問其欲,跋曰:‘中、秘二省多諸文士,若恩矜不已,請參其次。世祖賢之,遂拜為中護將軍、秘書監(jiān)?!庇纱丝梢姡涞蹠r北魏中書省、秘書省并稱,二者地位遠不及尚書省顯要。
而孝文帝改易官制后,雖有門下、中書分權(quán),又有虛銜化的傾向,但尚書省仍以宰輔之位而存?!段簳肪矶呱稀稄V陵王羽傳》載:孝文帝對諸尚書說,“尚書之任,樞機是司,豈惟總括百撰,緝和人務而己,聯(lián)之得失,實在于斯?!弊阋娦⑽牡蹖ι袝〉闹匾暋6罹叩湫偷陌咐齽t非孝文帝所定六輔莫屬,除北海王詳外均為尚書省長官。
考課是尚書省作為中樞機構(gòu)所特有的一種監(jiān)察手段。北魏后期,由尚書省負責對中央官吏的考課。
太和十八年初,當時身為特進、尚書左仆射、太子太保、錄尚書事、廷尉卿廣陵王元羽上書指出:北魏考課“雖外有成令,而內(nèi)令未班。內(nèi)外考察,理應同等。臣輒推準外考,以定京官治行?!毙⑽牡蹖Υ祟C布詔書:“雖內(nèi)考未宣,績己久著……尚書三載殿最之義,此之考內(nèi),已為明矣?!庇纱丝梢钥闯?,北魏尚書省負責對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一并考課,考課對象涉及全體官員,考課結(jié)果也直接關(guān)系到官品的升降。
尚書省作為北魏宰相機構(gòu),很難說不會對御史臺監(jiān)察權(quán)力造成沖擊。
綜上,回到李彪與李沖事件,二人沖突的深層原因在于四個方面:
第一,御史臺與尚書省的監(jiān)察職權(quán)多有重疊,在具體事件處理上兩者各持己見、莫衷一是、顯性與非顯性沖突不斷;
第二,御史臺作為監(jiān)察主導機關(guān)、皇帝耳目,在實際工作中較為“威猛”、“嚴酷”,因較大范圍、較深程度地觸犯各級官員的既得利益,使他們對其積怨頗深;
第三,御史臺地位不斷上升,甚至危及了尚書省中樞機構(gòu)的地位及尊嚴,促使對方伺機對其打擊報復;
第四,尚書省作為權(quán)力中樞機構(gòu),有足夠能力對御史臺發(fā)動清剿。
李彪與李沖二人由同盟到對立的關(guān)系劇變,正是北魏改革進程中御史臺與尚書省職權(quán)重疊、地位轉(zhuǎn)變的結(jié)果,是尚書省團體對其既得利益維護的表現(xiàn),也是北魏改革曲折性、反復性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版.
[2]何德章.《論北魏孝文帝遷都事件》[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97年第00期.
[3]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9年.
[4]張金龍.《北魏御史臺政治職能考論》[J].《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4期.
[5](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6](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作者簡介:
王曉杰(1989-),女,河北承德人,滿族,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