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近日在上海開幕,全球頂尖科學家來了不少。本屆大會還邀請了許多生于2001年到2004年的青少年科學家參加。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小小科學家”,就是15歲的談方琳。
其實,這不是談方琳第一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去年還是初中生的她,就曾受到上海青少年科學社的邀請,參加了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
據媒體報道,談方琳目前最出眾的成績,是在初三階段,憑借課題“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和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這一課題也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比賽”一等獎。
“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念起來好拗口啊,感覺是不是像天書?沒關系,央視主播也是這樣一個感覺。央視主播郭志堅在《新聞聯播》里說:“談到談方琳的研究成果,說出來很多人都聽不懂,我也一樣。有網友自嘲,以前不好好學習,現在連新聞都快看不明白了?!?/p>
贊揚談方琳,感嘆“以前不好好學習,現在連新聞都快看不明白了”,這是一種可愛的自嘲;也有網友吐槽,“千萬別讓我媽看到”,則可能會引起熟悉類似語境的人們會心一笑。
“我媽看到”又會怎樣?羨慕嫉妒恨,還是焦慮上火?畢竟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對下面的話耳熟能詳: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的成功會激發(fā)出無數家庭的動力,正如郭志堅所說,“必須為這位小姑娘點贊,她打開了我們對中國年輕一代的想象空間。而我更想說的是,這次大會給了中國年輕人與世界一流科學家同場交流的機會,這對年輕人的影響是巨大的?!?/p>
可以相信,從此談方琳會在不少中國家長那里成為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樣。那么,談方琳的哪些成長經驗可以復制?
談方琳曾經與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維爾澤克有過交流,弗蘭克教授告訴她要保持對科學的好奇與興趣,這一點讓她印象深刻。“保持對科學的好奇與興趣”,對處于可塑狀態(tài)的所有年輕人來說,還有比這個更關鍵的嗎?
談方琳告訴媒體,她的爸爸是大學數學老師,受爸爸影響,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小學在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讀書,后來考入了自己心儀的華師大二附中。上學期間,雖然課程多,學習任務緊,她還是抽出一些時間留給自己的愛好。
在父母的幫助下,談方琳有更多好的資源和渠道去研究數學。初一那年的暑假,她就有機會跟著教授做研究。教授一邊教她數學知識,一邊督促她去看《美國數學月刊》上的文章。這對她后來的課題研究很有幫助,她所做的“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課題研究,就是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發(fā)表在期刊上的一個公式。
談方琳非常喜歡數學,初中以后,她就很少去參加數學競賽了,因為她認為自己主要是學習知識的,參加競賽太浪費時間。她在與時間賽跑,擠著“海綿里的水”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肯定是最重要的角色,不可能每個人的爸爸都是大學數學老師,但生活態(tài)度積極向上、遇到困難不怨天尤人,作為家長,你做到了嗎?
面對突如其來的走紅,談方琳本人和家長都對冠名“少年科學家”的說法說“不”,認為言過其實了。低調的背后無疑是信念的支撐,談方琳說過:我喜歡追科學巨星。而科學巨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腳踏實地、淡泊名利。在求學求知的道路上,用什么來始終維持最高的熱情?顯而易見,滿腦子名利思想注定不會走得很遠。
對很多同齡人來說,科創(chuàng)獲獎無數,談方琳已是“學神”,但她一刻都沒有放松,她的口頭禪就是“我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傲嬌不自滿,這不也是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取得成績的保證?
談方琳火了,但請別只是盯著“別人家孩子”的成功。“天之生材不齊”,并非每一個人都能達到談方琳的天賦高度,但是談方琳及其家庭曾經做過的很多事情,多數人都可以做到,談方琳所具有的一些品質也絕非普通人就注定無法企及。
“別焦慮了,做好你自己”,這句話留給談方琳的同齡人,更留給無數的中國父母。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