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高州 5252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一種由急性心肌缺血所造成的臨床綜合征,患病后,患者會有胸痛、上腹部疼痛等癥狀;此病的發(fā)病機制為冠狀動脈內粥樣斑塊發(fā)生破裂,血小板不斷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1]。從其發(fā)病機制可知,抗血小板為此病治療的關鍵所在。針對血小板GPIIb/I-IIa受體拮抗劑而言,其能夠通過對血小板聚集共同通路的有效抑制,達到抗血小板的目的,作用顯著。有研究[2]指出,ACS患者采用鹽酸替羅非班治療,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本文圍繞所收治的ACS患者,給予此藥治療,現(xiàn)就其有效性與安全性探討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不穩(wěn)定心絞痛(UAP)患者4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作時間均在24 h內,且伴有ST-T改變及反復性的胸痛。排除急性Q波心梗、妊娠期婦女,另排除近期(半年內)有血管再造術、冠脈搭橋術治療經歷及對本文所用藥過敏者。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將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共將其分成兩組。在對照組20例中,最小年齡18歲,最大70歲,平均(62.7±5.6)歲,心率(78.5±12.6)次/min,合并癥:高血壓3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癥2例。觀察組中,年齡18~70(62.4±5.2)歲,心率(78.2±12.0)次/min,合并癥:高血壓4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癥3例。兩組上述資料經綜合比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合肥久聯(lián)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217,規(guī)格:0.3 g×100片)加肝素(江蘇萬邦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612,規(guī)格:2 ml∶1.25萬U×10支)治療,阿司匹林每次50 mg,1次/d,肝素靜脈推注2 500 U后改為靜脈滴注(500 U/h),控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使之在正常值以下。觀察組給予肝素加鹽酸替羅非班(山東新時代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27,規(guī)格:12.5 mg)治療,肝素用法同對照組,鹽酸替羅非班0.4 μg/(kg·min)×30 min,維持用量0.1 μg/(kg·min)。兩組均治療2~4.5 d。
1.3觀察指標:第4.5天、第30天的復合缺血事件為有效性分析的終點,包含頑固性心肌缺血、新發(fā)心梗、死亡。其中,新發(fā)心梗實際就是新的胸痛時間≥30 min,且伴有新的ST-T改變,或者是新的Q波;頑固性心肌缺血即為治療期間反復出現(xiàn)胸痛情況(≥3次),且≥3~5 min/次,另外還伴有明顯的ST-T缺血改變。安全性的終點即血小板減少與出血。依據TIMI出血分級標準來進行評定[3],若出現(xiàn)顱內出血,且出血明顯,血紅蛋白(Hb)降低≥50 g/L,或者是紅細胞壓積(HCT)降幅≥15%,即大量出血;若發(fā)生嘔血、血尿,Hb降≥30 g/L,或者是HCT降≥10%,即少量出血;若血液丟失未達上述標準,即不明顯出血。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處理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復合終點事件比較:觀察組4.5 d、30 d的復合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相比對照組,均顯著偏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05、3.71,P<0.05),見表1。
表1 2組復合終點事件對比
2.2兩組安全性對比:兩組出血并發(fā)癥都為皮膚黏膜下小量出血,沒有出現(xiàn)大量出血的情況,沒有實施輸血治療,經肝素減量等操作,出血停止。觀察組發(fā)生血尿1例,牙齦出血1例,發(fā)生率為1%;對照組發(fā)生皮下出血1例,發(fā)生率為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3,P>0.05)。
急性冠脈綜合征實為一種比較常見且嚴重的心血管急癥,有著比較高的發(fā)病率、病死率?,F(xiàn)階段,臨床多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藥來實施抗血小板治療,另用肝素實施抗凝治療,以此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針對阿司匹林而言,其乃是一種典型的環(huán)氧化酶抑制劑,其對花生四烯酸的衍變(成為TXA2)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另外,對于TXA2誘導驅動下的血小板不斷聚集,具有不錯的抑制效果。而對于氯吡格雷而言,其實為一種能對ADP活化血小板特異抑制的藥物,對血小板聚集(ADP誘導),具有良好的抑制效能,而且還是一種不可逆反應。有報道指出,阿司匹林能夠促進心臟缺血事件的減低,通??山档?5%,而采取阿司匹林加肝素的治療方案,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心臟缺血事件的再次降低(可降25%)[4]。有學者經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氯吡格雷(75 mg/d)降低缺血事件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阿司匹林(325 mg/d)[5],但無論是其中的哪一種藥,均僅能對血小板活化當中的一條途徑加以抑制,以此來阻止血小板的不斷聚集,而對于血小板的活化而言,還能夠借助其他方式或途徑來實現(xiàn)。
針對鹽酸替羅非班來講,其實為一種有著較高特異性且作用持久的非肽類血小板GPIIb/IIIa受體拮抗劑,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為其作用點,即經特定序列(精氨酸-甘氨酸-門冬氨酸),對血小板GPIIb/IIIa所對應的交連位點進行占領,并且以一種帶有競爭性的方式,對纖維蛋白原介導的血小板聚集施加抑制,而且還能較好的抑制由血管假血友病相關因子(vWF)所介導的血小板聚集。因此,基于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傳統(tǒng)治療,給予鹽酸替羅非班,能夠對血小板聚集施加徹底性抑制,因而能夠達到預防血小板血栓形成的目的,最終可實現(xiàn)缺血終點事件情況的減少。從本文結果可知,觀察組4.5 d、30 d的復合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相比對照組,均得到明顯減少。由此表明,采用鹽酸替羅非班對急性冠脈綜合征進行治療,能夠將其抗血小板的作用給發(fā)揮出來,對病變處血小板血栓形成施加有效抑制,防止病變血管狹窄,對所存在的心肌缺血情況加以改善,最終可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另由本文可知,兩組出血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且本文中沒有血小板減少病理。有學者經研究證實,鹽酸替羅非班能夠減少出血,降低血小板減少癥的發(fā)生,且多為可逆[6]。此結果與本文相近。
綜上所述,將鹽酸替羅非班用于治療ACS,不僅能減少缺血事件的發(fā)生,而且還有著較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