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宇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藥學部,遼寧 大連 116000)
接觸性皮炎是指皮膚或黏膜觸性物質后,在接觸部位及以外部位產生的炎性反應[1]。接觸性皮炎病因復雜,普遍認為與原發(fā)性刺激與變態(tài)反應性接觸等有關,且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將會影響患者美觀及生活[2]。氯苯吡胺是最強的抗組胺藥物之一,具有一定的鎮(zhèn)靜、抗膽堿作用,且藥物胃腸道不良反應較低等優(yōu)點[3]。左西替利嗪膠囊是一種抗組胺藥物,能對H1-受體產生拮抗作用,有助于緩解患者瘙癢癥狀[4]。但是,臨床上左西替利嗪膠囊聯(lián)合氯苯吡胺對接觸性皮炎患者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表達的影響較少[5]。因此,本文采用隨機對照方法進行研究,探討左西替利嗪膠囊聯(lián)合氯苯吡胺對接觸性皮炎患者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表達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觸性皮炎患者7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兩組。對照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20~39歲,平均(26.84±5.78)歲;病程3~12 d,平均(6.83±1.09)d。接觸性皮炎部位:胸部14例,面部13例,背部5例,其他4例。觀察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21~40歲,平均(27.09±5.83)歲;病程3~11 d,平均(6.87±1.11)d。接觸性皮炎部位:胸部13例,面部12例,背部8例,其他3例。兩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接觸性皮炎診斷標準[6],均伴有不同程度皮膚瘙癢、灼熱感、刺痛感;②符合左西替利嗪膠囊聯(lián)合氯苯吡胺藥物治療適應證;③均在醫(yī)生指導下完成有關檢查、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疾病者;②合并精神異常、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③近期使用其他方法治療或影響預后評估者。
1.3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均給予生理鹽水進行濕敷,2次/d;取丁酸氫化潑尼松(浙江奧瑞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07)少許,外擦,2次/d[7];對照組給予左西替利嗪膠囊(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333)口服,5 mg/次,1次/d,連續(xù)治療1個月(1個療程)。觀察組聯(lián)合氯苯吡胺(湖南九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87)口服,4 mg/次,3次/d;對于小兒每次口服0.35 mg/(kg·d),分3~4次服用,連續(xù)治療1個月(1個療程)。
1.4觀察指標:①癥狀消失時間:記錄兩組治療后皮膚瘙癢、紅斑、皮膚干燥、灼熱感、刺痛感、丘疹疼痛消失時間;②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表達: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取外周血5 ml,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完成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表達測定。引物合成由大連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完成。趨化因子IP-10上游引物5'-GGCTCTCCAGAACATCAT-3';下游引物5'-CACCTGGTGCTCAGTGTA-3'。Eotaxin mRNA上游引物5’-GGCACACTCCAAGCGCTGAGAATG-3’。下游引物 5'ATGGTGGTGAAGACGCCAGTA-3',引物合成后嚴格參考RT-PCR試劑盒完成操作,反應結束后確認Real Time PCR的擴增曲線與溶解曲線,再次根據(jù)一定的閾值取CT值,采用2-△△CT法完成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測定[8];③藥物安全性:記錄兩組治療期間惡心腹瀉、肝腎功能異常、血壓波動、皮膚瘀斑、出血傾向發(fā)生率。
2.1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皮膚瘙癢、紅斑、皮膚干燥、灼熱感、刺痛感、丘疹疼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2.2兩組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表達比較:兩組治療前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表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1個月Eotaxin mRNA水平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1個月趨化因子IP-10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趨化因子IP-10、Eotaxin mRNA表達比較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期間惡心腹瀉、肝腎異常、血壓波動、皮膚瘀斑、出血傾向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接觸性皮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發(fā)病早期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9-10]。對于癥狀較輕者,局部多呈紅斑、鮮紅色,部分患者可伴有水腫;對于重癥患者,多數(shù)患者存在丘疹、水皰等,影響患者健康、生活[11]。左西替利嗪膠囊是一種抗組胺藥物,能對H1-受體產生拮抗作用,用于過敏性皮炎患者中有助于快速緩解患者癥狀,能提高臨床效果。現(xiàn)代藥理結果表明,左西替利嗪膠囊具有廣泛的生物學作用,能發(fā)揮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抗嚴重功能,并且藥物亦可抵抗炎性反應活性[12]。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皮膚瘙癢、紅斑、皮膚干燥、灼熱感、刺痛感、丘疹疼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左西替利嗪膠囊聯(lián)合氯苯吡胺能縮短接觸性皮炎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利于患者恢復。氯苯吡胺又稱為撲爾敏,屬于抗組胺藥物,但鎮(zhèn)靜作用較異丙嗪弱,藥物能發(fā)揮一定的抗膽堿作用?,F(xiàn)代藥理結果表明[13],氯苯吡胺能可逆性地占領組胺受體,競爭性的阻斷組胺與受體結合,能緩解過敏癥狀,利于患者康復。
接觸性皮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多因素過程,常伴有炎性因子、免疫的作用干預。IP-10具有強大的招募中性粒細胞、促進細胞因子分泌,抑制腫瘤生長作用。臨床研究表明[14],IP-10能與表達在T細胞表面的趨化因子受體CXCR3相互結合,有助于促進其活化,向CD4+Th1方向分化,從而促進炎性反應。因此,IP-10能通過特異性選擇作用在表面CXCR3活性的Th1細胞,在炎性觸發(fā)作用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15],Eotaxin mRNA水平在哮喘小鼠中呈高表達,且其表達水平與Eos計數(shù)呈正相關性。由此可見,Eotaxin mRNA水平在哮喘氣道黏膜炎性的調控中發(fā)揮作用,且血液中嗜酸粒細胞的增加與皮損中Eotaxin mRNA水平有關。臨床上,將左西替利嗪膠囊聯(lián)合氯苯吡胺用于接觸性皮炎患者中能發(fā)揮兩種藥物優(yōu)勢,有助于降低IP-10水平,并且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安全性較高,有助于提高患者耐受性、依從性。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1個月趨化因子IP-10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左西替利嗪膠囊聯(lián)合氯苯吡胺能控制疾病發(fā)展,利于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將左西替利嗪膠囊聯(lián)合氯苯吡胺用于接觸性皮炎患者中改善趨化因子IP-10水平,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