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濟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在一二年級則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
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采用機械認讀、機械抄寫等方式讓學生識字,不但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而且學生的識字效率也會很低。而如果教師根據(jù)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識字教學,則會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識字欲望,調(diào)動學生主動識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識字效率。下面我將結(jié)合二十多年來的實踐經(jīng)驗談談在教學中采用的識字方法。
第一,字謎識字,趣在“猜”中。字謎是中國傳統(tǒng)的謎語形式之一,也是一種益智游戲,由謎面和謎底組成。謎面是結(jié)合漢字結(jié)構(gòu)以及字義巧妙編制而成,雖然所說的事情幽默風趣,和謎底毫無關(guān)聯(lián),但與謎底漢字又非常貼近吻合。
我在識字教學中,會根據(jù)漢字的特點精心編出謎面,有時也會直接采用書本現(xiàn)成的字謎讓學生來猜,幫助學生記憶漢字的字形。如:一只狗,四個口——器;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拿;木對木,叉對叉,大手托住它——攀。
此外,我還鼓勵學生和我一起編字謎,盡管學生們編的字謎很稚嫩,但充滿童真童趣,只要稍一修改,就趣味橫生。如:莫占一點小便宜——慕;三人同日行,百花齊爭妍——春;十張口,一顆心——思。
遇到重大節(jié)日時,我們還會開展班級字謎大會??粗⒆觽儬幭瓤趾?、躍躍欲試的激情,我不禁竊喜:字謎識字,“趣”在猜中,集字理、猜謎、識字、娛樂為一體,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第二,兒歌識字,趣在“讀”中。兒歌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表現(xiàn)形式,韻味十足,節(jié)奏感非常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因為我對兒歌創(chuàng)作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所以在教學時,經(jīng)常根據(jù)漢字的組成特點以及所表示的意義,采用簡短而直白的語言編寫適合兒童認知水平的歌訣,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誦讀,對字形的構(gòu)成產(chǎn)生直觀印象,從而提高了識字效率。
如學生書寫“虎”字頭時容易出錯,因此我在指導時,讓學生邊讀兒歌邊書寫:豎橫,虎耳朵;橫勾,老虎牙;撇畫,虎的尾;七字,張嘴巴。又如:一個人,一張口,橫山出了頭,最后是豎鉤 ;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張著嘴,小口往里藏——高。馬頭上兩個口,有人罵你別還口,罵人不是乖孩子,這個道理記心頭——罵。
兒歌朗朗上口,學生在讀中感到非常有“趣”,就不知不覺地記住了字形,從而有效地避免了書寫的錯誤。
另外,學習課文時,我也經(jīng)常采用兒歌的方式,把重要的詞語呈現(xiàn)在一起。如學習《獅子和兔子》這課時,在生字復現(xiàn)環(huán)節(jié),我給孩子們編了這樣一首兒歌:獅子獅子脾氣硬,不料卻被螞蟻叮。又疼又癢真難受,筋疲力盡趕不成。多虧兔子來提醒,跳進水里沖干凈。遇到困難別惱怒,解決問題動腦筋。兒歌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讀中有“趣”味,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
第三,故事識字,趣在“理”中。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往往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甚至是終生難忘的。教師如果在識字教學中,能讓一個個漢字像人一樣動起來,把他們演繹成一個個生動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
如我在教學“病入膏肓”的“肓”時,大多數(shù)學生把它當成“盲”。于是我給學生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代,晉國有個叫晉景公的國君。有一次,他生了一場重病。因此,就派人去請秦國的一位名醫(yī)來給他醫(yī)治。名醫(yī)還沒有到達,景公這天夜里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他的身體里有兩個魔鬼,一個魔鬼叫“疾”,另一個魔鬼叫“病”?!凹病闭f:聽說主人要請醫(yī)生捉拿我們,那個醫(yī)生醫(yī)術(shù)很高,會將我們趕盡殺絕,我們還是趕快逃命吧!“病”卻胸有成竹地說:別怕別怕,你跟我來,我們只用躲在主人身體的“膏”之下,“肓”之上就行了。這樣,任憑醫(yī)生再強的醫(yī)術(shù)也沒用,再厲害的藥也無法到達那個地方(“膏”是指心尖部位的脂肪,“肓”是隔開胸腹部的膈肌,膏、肓都是人體內(nèi)的一個部位,與人體器官有關(guān),所以這兩個字下面是個“月”字)。名醫(yī)來到晉國,給景公號了脈,看了舌苔,搖搖頭,對景公說:大王,你的疾病已經(jīng)躲到“膏肓”之間了,而我醫(yī)術(shù)有限,我的藥力無法到達這個地方,請恕我無能為力。最后晉景公遺憾地離開了人世。
當我講完這個故事,學生立馬就會意了:哦,原來,“病入膏肓”就是說病人病得非常厲害,已經(jīng)無藥可救了,所以“肓”的下面是個“月”,而不是“目”。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孩子們在故事中理解了“病入膏肓”的意思,也理解了“肓”的寫法,“趣”在故事所說明的理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就掌握了漢字的字形、字義。
第四,字理識字,趣在“形”中。所謂“字理”就是漢字的構(gòu)形理據(jù),它不僅能讓學生根據(jù)“字理”正確認識漢字,還能表示出漢字的意義。字理識字就是引導學生根據(jù)漢字音、形、義三者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一種識字教學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析形索義。
如學習“秉”字時,我先出示其甲骨文,讓學生猜猜這個圖案表示的意思,并出示“秉”字體演變過程,告訴學生:它像一只手握住了植物的莖稈,表示用手拿著,引申為操持、主持、掌握的意思。接著又出示“秉燭夜游”“秉公辦事”兩個成語,引導學生說出這兩個詞中的“秉”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又如:學習“雀”字時,我告訴學生“隹”是古書上記載的一種短尾巴鳥,并出示其甲骨文。讓學生觀察哪里是鳥兒的頭,哪里是鳥兒的身子,哪里是鳥兒的翅膀,哪里是鳥兒的爪子。孩子們找到后,我把圖案演變成現(xiàn)在的“隹”字,再告訴學生:“雀”上面是個小字,下面是個“隹”字,合起來表示一種小鳥。漢字的演變過程其“形”非常有趣,學生如果了解到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對學習生字就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五,分類識字,趣在“異”中。分類識字就是根據(jù)漢字構(gòu)造的規(guī)律,或偏旁或部首來進行歸類,讓學生在歸類比較中掌握生字,學會舉一反三,簡化了兒童機械的識記過程,有效擴大識字量,是迅速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和讀寫能力的一種識字方法。
如:青草的“青”字,是一個派生能力很強的母體字,加上不同偏旁所派生的子體字非常多,如睛、清、情、晴、蜻、請等。在教學時,我根據(jù)這一字族,把它們編成了非常形象的字族歌:有“目”大眼睛,有“水”真清澈,有“心”感情好,有“日”天晴朗,有“蟲”蜻蜓捉,有“言”來請示。
學生們興致盎然,也學著這樣的格式編出了很多的字族歌。如有關(guān)“少”字的歌謠:有“口”別爭吵,有“手”抄作業(yè),有“火”把菜炒,有“女”長得妙,有“金”抵鈔票,有“禾”爭分秒。有關(guān)“甬”字的歌謠:有“木”做水桶,有“水”往上涌,有“病”真痛苦,有“手”別亂捅,有“力”真英勇。
字族識字法將一組字的音、形、義統(tǒng)一在特定的情境中,因“異”而有別,也因“異”而有“趣”,區(qū)分異同點,提示構(gòu)字規(guī)律,可謂是以簡馭繁。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識字興趣為主,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識字習慣。上述幾種識字方法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學生帶入了神奇的漢字王國,讓學生很快就認識了漢字的許多成員。如此一來,漢字不再是難記、枯燥的面孔,而是一幅幅詩意的畫、一首首動聽的歌、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學生感受著漢字的魅力,倘佯在文字所展現(xiàn)的美麗世界中,樂此不疲,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