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午兵
摘要: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日益智能化隱蔽化的犯罪形勢,呼吁新的偵查意識以指導偵查實踐,而宏觀偵查意識則符合了偵查實踐需要。宏觀偵查意識是在反映偵查活動及其規(guī)律基礎上形成的,以規(guī)避偵查誤區(qū)、推動刑事訴訟進程的宏觀思維指導體系。其內容包括法制意識、全局意識、懷疑與證明意識、底線意識。
關鍵詞:刑事訴訟;宏觀偵查意識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278-02
一、宏觀偵查意識之背景
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偵查意識作為偵查人員關于具體刑事案件的反映,是偵查人員在偵查活動中所變現(xiàn)出的的思想意識和思維能力。偵查意識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也不是為了認識犯罪的危害性或是犯罪發(fā)生的原因來進行預防,而是形成可行的、指導實施偵查行為的偵查方案。①可以說,偵查意識在偵查實踐過程中不斷規(guī)制著偵查行為的實施,在偵查實踐中起著主導作用。②
在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犯罪行為日益智能化隱蔽化的背景下,偵查活動被賦予了更高要求,新的偵查意識也成為了適應偵查形勢變化的客觀需要。新的偵查形勢呼吁新的偵查意識以指導偵查實踐。
(一)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要求樹立宏觀偵查意識
偵查活動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偵查活動的質量高低與否直接關系到后面的起訴、審判活動的質量高低。過去,在以“偵查為中心”的刑事訴訟觀指導下,偵查活動的主要任務為揭露犯罪,揭發(fā)犯罪人,起訴、審判活動實質上只是對偵查階段已查明事實的形式性確認。
而現(xiàn)階段我國正在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觀指導下,偵查的任務變成了揭露犯罪與證明犯罪并重,偵查活動必須嚴格受到法律約束,必須為審判活動服務。
所以,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必須樹立一種立足于刑事訴訟程序的宏觀偵查意識,強調偵查活動的刑事訴訟屬性,增強偵查活動證明功能。
(二)日益智能化、隱蔽化的犯罪形勢要求樹立的宏觀偵查意識
偵查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被法律賦予了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神圣使命,偵查人員只有樹立了正確、有效的偵查意識才能克服困難偵破案件,實現(xiàn)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重任。③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相對集中,加之精神文明建設未能跟上物質生活發(fā)展,致使各類個人極端行為頻發(fā),暴力犯罪表現(xiàn)突出。便利的交通與通訊條件為各類流竄犯罪甚至是跨國犯罪均提供了條件?;A教育及法制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法律素質,同時也增強了犯罪人反偵查意識。犯罪手段日趨智能化、技術化,各類新型犯罪不斷產生,犯罪過程也愈加隱蔽。
在日趨嚴峻的犯罪形勢下,偵查活動的難度空前加大,這也意味著偵查人員必須要具有新的偵查意識。單純對于個案反映的偵查意識已經不能有效滿足現(xiàn)代偵查活動的需要,建立在偵查活動及其規(guī)律的反映基礎上的對一般刑事案件均具有宏觀指導意義的偵查意識才能更好地滿足現(xiàn)代偵查活動的要求。
二、宏觀偵查意識之概念
偵查意識是偵查人員對偵查實踐的主觀反映,而在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犯罪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呼吁新的偵查意識出現(xiàn)。宏觀偵查意識則順應了時代需要,其具有以下特點:(1)宏觀偵查意識是將偵查活動視為刑事訴訟程序的組成部分,強調偵查活動應做到證明犯罪與揭露犯罪并重,重視證明功能,實現(xiàn)偵查為審判服務。(2)宏觀偵查的反映對象是偵查活動及其規(guī)律,對于一般刑事案件均有宏觀指導意義。(3)宏觀偵查意識貫穿于刑事案件偵查始終。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偵查意識源于偵查實踐,又反作用于偵查實踐,偵查意識的能動性、預測性指導著偵查人員的偵查實踐。迄宋觀偵查意識作為一種正確意識,其作用則主要體現(xiàn)在指導偵查實踐以規(guī)避偵查誤區(qū),提高偵查效益;促進偵查有效進行,推動刑事訴訟進程。
所以,筆者對宏觀偵查意識的定義為在反映偵查活動及其規(guī)律基礎上形成的,以規(guī)避偵查誤區(qū)、推動刑事訴訟進程的宏觀思維指導體系。
三、宏觀偵查意識的內容
(一)法制意識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偵查人員之所以需要擁有法制精神,是因為偵查機關是執(zhí)行法律和制度以揭露和證實犯罪的專門職權機關。
目前我國實行單軌制偵查制度,偵查權為國家所壟斷。孟德斯鴻曾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所以如若不對偵查權的行使加以約束,則其在實施過程中就極可能會對嫌疑人甚至是與案件無關的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不利于保障人權任務的實現(xiàn)。在“全面依法治國”大背景下,為了規(guī)范偵查權的行使,必須要用法律對偵查活動的運行加以限制,使偵查活動始終在法定框架內運行。
偵查活動作為刑事訴訟活動的組成部分,其運行應受到根本大法——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等部門法的制約。但是長期以來,少數偵查人員始終存在“重實體、輕程序,,錯誤觀念。他們更熱衷于揭露犯罪,而往往忽略了如何證明犯罪以及相關的程序性問題,這在強調程序正義的當下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樹立法制意識,既要重視根本大法與實體法律,也不能忽視程序性法律,要求偵查人員嚴格依法辦案。
(二)全局意識
全局意識是指能夠從客觀整體的利益出發(fā),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想辦法,做決策。在當下的偵查實務之中,全局意識筆者認為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偵查人員在具體偵查行為之中,應當時刻注意該行為在整體的偵查工作的意義。比如說一名偵查員在進行調查訪問時,如果其能夠擁有全局意識就能自主去分析判斷訪問對象的尋找范圍及方向,在賣質詢問時也能明確自己所希望獲取的線索或者證據;(2)偵查人員應當時刻站在偵查活動是訴訟活動的構成部分的角度上認識案件,把當前的具體偵查行為放置于刑事訴訟進程之中進行權衡與考慮,全面客觀收集證據;(3)當今的犯罪新態(tài)勢以及偵查協(xié)作的普及和開展,都必然要求全局意識,大局意識,要求偵查人員不可貪功冒進,而是將自己作為偵查協(xié)作大船上的一顆鉚釘,服從全局。
(三)證明和懷疑意識
在許多優(yōu)秀偵查人員的身上我們都能見到證明和懷疑意識。有人曾言,偵查的精髓就在于發(fā)現(xiàn)反常,利用矛盾。偵查人員對于一切反?,F(xiàn)象均應進行“合理懷疑”,但是這種懷疑并不是神經質般的捕風捉影,而是在總結案件材料,結合自然規(guī)律與當地人文背景基礎上,對于不合邏輯之處的演繹推理。在深入偵查階段,偵查人員許多看似依靠運氣的靈光乍現(xiàn)其實都可以歸納到其對反常之處的發(fā)現(xiàn)與運用。缺乏對于案件情況的懷疑能力,是很難推動偵查活動進程的。同時,偵查人員對于任何未經自身調查研究的材料與證據應持謹慎態(tài)度,做到重證據,不偏聽偏信。
證據歷來被稱為口供之王,即所有的訴訟都是圍繞證據的收集、審查和認定來完成的,刑事訴訟尤為如此。⑤刑事案件自發(fā)生的那一刻起即已無法返回,偵查人員在進行回溯性認識時必須要借助證據予以證明案件事實。在當今“以審判為中心”的新刑事訴訟制度之下,證明意識應作為懷疑意識的補助形態(tài),對于任何持有懷疑的人和事也都必須保持證明意識。偵查活動的任務已經由過去偏重揭露犯罪,向揭露犯罪、證明犯罪并重轉變,這也要求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需要在實現(xiàn)自向性證明的基礎上同時實現(xiàn)他向性證明。
(四)底線意識
底線意識也叫做底線思維,強調的是認真評估風險,預見最壞情況,以避免最壞情況發(fā)生或做好準備以應對最壞情況。
底線思維在刑事案件偵查的各個階段中均有所體現(xiàn)。首先,在啟動偵查階段,面對某些報案材料不足以證明確有犯罪事實發(fā)生,但是確有犯罪事實發(fā)生的風險時,偵查機關可采取初查甚至對于疑似人員失蹤的事件可以采取華立線偵查”。作為開啟偵查活動的重要階段,必須要對風險進行認真評估,如若未對風險引起足夠重視則極有可能形成“犯罪黑數”,使得刑事訴訟程序無法開啟,也就無法實現(xiàn)正義。
其次,在基礎偵查階段,偵查人員在制定偵查計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到所有可能情況與各類風險,做好預案以應對各類風險。
最后,終結偵查階段的主要任務即收集證據并建立證據體系,所以面對各類證據時應重視證據固定工作,避免證據不被采納的情況出現(xiàn)。尤其是在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時,應充分考慮到日后其翻供可能,并圍繞這一目標做好證據固定工作。
注釋:
①王偉.偵查意識新論[J].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7(04):1.
②岳光輝,尹偉中.試論禁毒學專業(yè)人才應當具備的核心能力[J].公安教育,2018(08):1.
③孫展明.試論新形勢下偵查意識的培養(yǎng)[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2.
④江瑜 劉文安.偵查意識關涉?zhèn)刹樾Ч鸞N].江西省鷹潭市人民檢察院.檢察日報,2015.
⑤王云武,劉林昌.論《刑事訴訟法》修改背景下偵查意識的培養(yǎng)[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