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菁
井岡山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科 (江西吉安 343000)
院前急救是關乎急診危重癥患者預后的重要救治階段,理論上是指在送醫(yī)前由急救人員對生命垂危的患者進行現(xiàn)場急救,以遏制病情的惡化,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為醫(yī)院專業(yè)救治爭取時間[1]。輔助通氣是院前急救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部分急診危重患者存在呼吸困難,良好的人工輔助通氣可改善其體內缺氧狀況,有效維持機體運轉[2]。傳統(tǒng)院前急救通常采取人工氣囊進行輔助通氣,隨著醫(yī)療科技進步,傳統(tǒng)方式的弊端逐漸凸顯[3]。本研究主要探討手提呼吸機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在急診院前急救中應用手提呼吸機的3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我院在急診院前急救中應用傳統(tǒng)人工氣囊的3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2~72歲,平均(50.33±4.25)歲;病因,嚴重外傷7例,器官衰竭5例,心腦血管病15例,重度農藥中毒3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0~73歲,平均(50.83±4.41)歲;病因,嚴重外傷6例,器官衰竭6例,心腦血管病14例,重度農藥中毒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危重癥,病情進展快,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排除標準:在醫(yī)護人員趕到現(xiàn)場前死亡者。
所有患者均予以院前急救,接到急救電話后5 min內迅速攜帶急救物品出診,到達現(xiàn)場開展病情評估、建立靜脈通道等急救工作,依據(jù)患者情況予以輔助通氣。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人工氣囊(升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許20182540067,型號SW71200A,PVC即棄型)輔助通氣:首先,充分清理患者口腔、呼吸道內異物與分泌物,保持氣道暢通;然后經口插管,通過人工按壓氣囊進行輔助通氣,潮氣量500~700 ml,頻率約10次/min。
觀察組則應用手提呼吸機(北京斯普蘭德醫(yī)療技術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43545738,型號EPV200)進行輔助呼吸:對具有通氣指標的患者接入氣管套管,進行人工輔助通氣,調節(jié)呼吸機參數(shù),潮氣量為5~7 ml/kg,氧濃度約60%,頻率設置為8~10次/min;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通氣模式,可自主呼吸但存在呼吸困難者,可采取支持通氣、間歇指令通氣模式,呼吸微弱者可應用備用呼吸機通氣模式。
兩組均開展相應護理工作:調整患者姿勢,使患者頭部稍偏向一側,固定呼吸機管路,避免管路彎折、脫離,緩慢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濕化氣道;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若短時間內血氧飽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大幅度下降,應及時吸除阻塞氣管的痰液,再接入呼吸機;在轉運時注意保持患者頭部穩(wěn)定,避免晃動;若患者出現(xiàn)躁動、心率加快的情況,可適當予以鎮(zhèn)靜藥物,并注意監(jiān)測血壓。
(1)輔助通氣后10 min記錄患者的心率、呼吸、SpO2等生命體征。(2)比較兩組轉運成功率及院內救治成功率:若患者院前恢復自主呼吸,入院時有生命體征則為轉運成功;若患者入院后接受急救治療,身體恢復,順利出院,則為院內救治成功。
觀察組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SpO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院前生命體征比較
觀察組轉運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院內救治成功率、病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轉運成功率及救治成功率比較[例(%)]
院前急救可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專業(yè)有效的急救,以維持生命體征,改善預后[4]。呼吸衰竭是危重癥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會導致其自主呼吸能力下降,機體嚴重缺氧,進一步加重病情甚至導致死亡[5]。因此,院前急救十分重視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
因常規(guī)呼吸機體積大,攜帶不方便,難以應用于院前急救中,傳統(tǒng)院前急救主要采取人工氣囊進行輔助通氣,需長時間有規(guī)律地按壓氣囊,幫助患者恢復呼吸,其操作難度大,對技術要求高,且不易控制[6]。而手提呼吸機可依據(jù)患者病情精確調整各項參數(shù),合理選擇輔助通氣模式,且操作簡單,攜帶方便,有夜光燈設計,可于黑暗中正常使用。手提呼吸機以氧壓力為動力源,無須連接電源,也可置于狹小的空間中,便于患者轉運,在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同時,可提高轉運速度,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SpO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應用手提呼吸機可在入院前有效維持患者的心率、呼吸、SpO2等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
手提式呼吸機具備體積小、易攜帶的優(yōu)勢,同時也具備常規(guī)呼吸機的技術優(yōu)勢,采用計算機對通氣量、通氣頻率、氧濃度等參數(shù)進行智能控制,保持穩(wěn)定、適宜地氧氣輸出,可避免人工操作時出現(xiàn)的人為失誤或通氣不穩(wěn)定情況,提升輔助通氣質量;同時,手提式呼吸機的使用可減少醫(yī)護人員工作量,自動監(jiān)測針對吸痰、體征、病情等方面的急救護理操作,控制病情進展,為院內救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轉運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與樣本數(shù)量較少有關。該結果說明,在危重癥患者的院前急救中應用手提呼吸機,可提高轉運成功率,改善患者病情,減少死亡情況。這一結論與唐雪梅[7]的研究結果相似。此外,在輔助通氣過程中,予以相應的護理措施也十分必要。由于手提呼吸機無加濕功能,通氣時氣管容易干燥,故應重視保濕護理,且輔助通氣頻率與患者自主呼吸容易出現(xiàn)不協(xié)調,產生對抗作用,使患者出現(xiàn)躁動、心率加快等癥狀,此時可適當予以鎮(zhèn)靜藥物干預,以確保輔助通氣質量。
綜上所述,手提呼吸機在急診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治療中有重要價值,結合相應護理工作,可輔助患者恢復呼吸,改善生命體征,提高院前轉運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