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芬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內蒙古 赤峰)
子宮肌瘤,又被稱為“子宮纖維瘤”,作為一種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人體內正常肌層細胞突發(fā)性變化、局部生長因子互相作用和技術水平等因素有密切的關聯(lián)[1]?;颊咴诎l(fā)病后還會出現(xiàn)腹部包塊、壓迫、疼痛、白帶增多、貧血、低血糖等不良的表現(xiàn),如若不及時救治,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而合并子宮肌瘤的孕婦在臨床上也十分常見,其發(fā)生率約占0.3%~7.2%,對孕產婦的影響也會因肌瘤的大小、性質、類型、部位等因素有所不同,嚴重者甚至會引發(fā)流產,因此,改善預后,幫助患者安全分娩就成為了本病的核心內容[2]。此次研究主要選取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期間收入的48例孕產婦,對其使用剖宮產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現(xiàn)將分析的內容和結果進行了整合,匯報如下。
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知情且同意的前提下,選取于本院接受治療的48例孕產婦進行研究,時間: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按照入院先后的時間順序將48例孕產婦進行分組,具體資料如下。比對組:共24例,初產婦13例,經產婦11例,最小年齡與最大年齡分別為23歲、34歲,平均(28.54±1.26)歲。研究組:共24例,初產婦12例,經產婦12例,最小年齡與最大年齡分別為24歲、36歲,平均(30.18±1.07)歲。分析和比對2組孕產婦的一般資料后發(fā)現(xiàn),2組之間相差較小,有研究的意義和價值,P>0.05。
1.1.1 納入標準
(1)此次研究選取的48例孕產婦均伴有子宮肌瘤的現(xiàn)象;(2)所選取48例孕產婦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的內容知情且簽署了相關的同意文件;(3)所選取48例孕產婦均自愿進行手術前的一系列常規(guī)檢查;(4)所選取48例孕產婦的理解能力基本正常。
1.1.2 排除標準
(1)排除病歷資料不全的孕產婦;(2)排除凝血功能出現(xiàn)障礙的患者;(3)排除產前發(fā)熱或患有其他合并癥狀的患者;(4)排除對相關檢查措施配合度不高的患者;(5)排除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比對組:-剖宮產手術。主要內容如下:首先,工作人員可以指導并輔助患者保持平臥的體位,并對患者進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的操作,其次,取患者恥骨聯(lián)合上橫切口或經腹臍恥間縱行切口,子宮下段橫切口進行剖宮產手術,將胎兒與胎盤完全取出后,對患者的宮腔部位進行清理,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子宮收縮情況,并給予其適當縮宮素進行治療[3]。
研究組:-剖宮產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指導并輔助患者保持平臥的體位,對其進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的操作,取患者恥骨聯(lián)合上橫切口或經腹臍恥間縱行切口,子宮下段橫切口進行剖宮產手術,將胎兒與胎盤完全取出后,對患者的宮腔部位進行清理,其次,利用超聲技術觀察患者體位子宮肌瘤的大小、部位等,從而確定子宮切口,后根據常規(guī)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操作。將20U的催產素注入在患者子宮肌瘤四周部位,促進子宮收縮,從而達到降低出血量的作用,后進行針對性治療[4]。(1)針對黏膜下肌瘤,必須要先經患者的宮腔部位將肌瘤剔除,后對患者子宮下段切口進行縫合;(2)針對漿膜下肌瘤和肌壁間肌瘤,必須要將患者子宮下段切口進行縫合后認真觀察子宮內的具體情況,在確定肌瘤位置與類型后,在其周圍注射適當劑量的催產素后進行剔除,并將切除后的病理組織送往相應的科室進行檢查;(3)對于瘤體較大、數量較多的患者,工作人員需在高出瘤體與子宮壁2cm處進行切入,將患者膀胱推至肌瘤以下,后將子宮肌瘤包膜進行切開[5]。另外,對于部分宮縮較弱的患者,可根據其實際情況給予400mg米索前列醇塞肛或含服,最后,手術結束后,將患者的腹腔部位逐層縫合,并為患者注入適當劑量的抗生素藥物,從而有效的降低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
表1 2組孕產婦手術各項指標的分析與比較()
表1 2組孕產婦手術各項指標的分析與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縮宮素使用量(U)研究組 24 55.16±1.89 251.47±2.91 40.52±2.58比對組 24 32.54±1.07 221.63±1.75 19.86±3.41 T-51.02 43.05 23.67 P-0.00 0.00 0.00
表2 2組孕產婦在術后恢復情況的分析與比較(,d)
表2 2組孕產婦在術后恢復情況的分析與比較(,d)
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 體溫恢復時間 惡露干凈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 24 1.71±0.49 1.13±0.18 31.48±5.12 4.41±1.49比對組 24 1.62±0.58 1.19±0.21 32.14±4.47 4.29±1.61 T-0.58 1.06 0.48 0.27 P-0.56 0.29 0.64 0.79
(1)分析和觀察2組孕產婦在手術期間的各項指標,具體包括: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縮宮素使用量(U);(2)統(tǒng)計2組孕產婦在術后的恢復情況,主要內容如下:排氣時間(d)、體溫恢復時間(d)、惡露干凈時間(d)、住院時間(d);(3)統(tǒng)計2組孕產婦在手術結束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應用SPSS 23.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需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相關的計量資料以()代表,t檢驗;計數資料以(%)代表,行卡方檢驗,P<0.05認定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判定指標。
研究組24例孕產婦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縮宮素使用量與比對組孕產婦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細資料見表1。
2組孕產婦在術后的排氣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相比較來說,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資料見表2。
調查數據顯示:研究組孕產婦在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2.5%(3/24),比對組孕產婦在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6.67%(4/24),2組相比較來說,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7,P=0.68。
有研究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和結構的改變,子宮肌瘤這類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而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也越來越常見,這類疾病不僅會對孕婦體內胎兒的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孕婦自身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6-7]。
在本次研究中,相關的數據表明:研究組24例孕產婦的手術時間為(55.16±1.89)min,術中出血量為(251.47±2.91)mL,縮宮素使用量為(40.52±2.58)U,比對組24例孕產婦的相關指標分別為(32.54±1.07)min、(221.63±1.75)mL、(19.86±3.41)U,2組孕產婦相比較來說,研究組較高,P<0.05;2組孕產婦在術后的排氣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惡露干凈時間、住院時間相比較來說,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研究組24例孕產婦在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比對組患者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主要原因分析為,針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對其進行剖宮產手術時,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患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加入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將術后并發(fā)癥、排氣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惡露干凈時間等指標控制在安全范圍內,而且有效的避免了二次手術,較好的減輕了對患者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以及患者自身的經濟壓力,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患者盡早的康復[8]。
綜上所述,對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采取剖宮產手術的同時可以加入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不僅能夠較好的治療患者的子宮肌瘤,而且在術后康復的效果與單純剖宮產手術患者無顯著差異,安全性較好,使用價值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