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昌,李呂華
(中國民航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00)
近幾年,隨著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構筑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成為本科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已經成為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核心。學科競賽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學科競賽氛圍能夠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
國內對學科競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競賽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系和學科競賽開展的基本思路。在這一方面,許多學者進行了探討,如楊夷梅等[1]、師文慶等[2]、董方旭等[3]、劉允等[4]、梁化奎[5]和劉冬梅[6]等。綜合各學者的觀點,學科競賽能夠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創(chuàng)新型人才,并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二是學科競賽與高校建設與發(fā)展的關系。主要研究者包括丁偉等[7]、林木輝等[8]和袁建萍等[9]。他們指出,學科競賽活動是學風建設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能促進高校教與學效率的提升,克服高校在教育質量上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大學在管理體制、教師教學和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創(chuàng)新。
在學科競賽管理體系方面,一些學者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例如沈秀等[10]在其《地方高校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的構建》中指出,建設合理的競賽管理體系需要確立多維度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體系,構建多層次并適應行業(yè)發(fā)展的動態(tài)變化體系,同時完善“學校—學院”二級管理機制;李娟等[11]在充分分析學科競賽對本科生培養(yǎng)及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等方面的作用后,對構建和完善學科競賽體系進行了探索,并對學科競賽的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設想。
但目前,由于學科競賽相關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出現了學科競賽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聯系不緊密,競賽內容缺乏實踐性,學科競賽資金缺乏、場地設施不到位,學生參賽功利性強、參賽持續(xù)性得不到保障等多重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學校未能把握競賽關鍵因素,尚未建立完善的競賽管理機制與體系。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指導學科競賽管理、規(guī)范學科競賽運作,成為卓越人才培養(yǎng)計劃實現的重要一步。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學科競賽過程分析和數據統(tǒng)計等研究手法,對我校英語競賽的開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梳理,并結合三年內在新的競賽管理機制運作下中國民航大學英語專業(yè)參賽學生英語競賽成績的變化,提出適合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學科競賽管理機制。
英語競賽含筆試類學科競賽(如大學生英語競賽、英語寫作比賽和筆譯)和活動類學科競賽(如英語演講比賽和辯論賽)。不管是筆試類還是活動類,英語競賽都包括競賽的組織管理過程和學生參賽過程這兩個方面。整個賽事包括策劃、預算、組織報名、確定指導教師、材料準備、選手管理與培訓等等很多步驟,各步驟之間緊密相連,均直接影響著競賽能否順利進行。筆者通過對本人擔任學科競賽負責人三年期間英語類學科競賽的組織與管理過程和選手參賽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整理,從中探析到競賽組織的關鍵點。
2013年底,外國語學院開始嘗試新的競賽管理與運作模式。通過近三年的競賽組織,目前英語專業(yè)學科競賽的組織主體過程為:學院制定詳細競賽方案,提出競賽申請;校級管理部門審核通過后發(fā)布競賽通知;學院具體實施競賽校內宣傳并組織學生參賽;學院進行競賽整理總結并提交校級管理部門。
通過對競賽的組織過程進行分析以及對相關教師和學生的訪談,可以看出,學科競賽操作過程中涉及到的關鍵點包括:競賽管理部門(如學院民航英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基地,后面多簡稱“基地”)、社會合作(競賽工作委員會)、競賽設計(包括二級學院和校級管理部門的設計)、競賽通知與宣傳、參賽學生(選手的組織與管理)、競賽經費(競賽激勵機制的來源)、指導教師(指導教師管理與考核制度的建立)等。
學生參賽的基本流程為(以“外研社杯”英語辯論賽為例):決定參加該項比賽→尋找合適的隊友組隊→提交參賽資格材料或聯系英語任課教師獲取參賽資格→報名→參加動員大會→(參加海選)→參加賽前培訓→參加比賽→等待評委評審并獲取賽事結果→賽后總結(見圖3)。
總的說來,學生參與比賽的過程同教師組織比賽的過程一樣,也可以分為賽前準備、賽中參與和賽后總結三個階段,整個參賽過程對選手來講就是個性彰顯、思維發(fā)散、知識升華的過程。從學生參賽的過程來看,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的關鍵點包括:競賽參與者(特別是合適的組隊)、賽前培訓、競賽管理部門(完成整個競賽過程的地方,即基地)、專家學者(指導教師、評委)等。
在學院統(tǒng)一管理平臺的構建下,近幾年來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學生參與學科競賽中的機會越來越多,獲得的競賽成績越來越理想,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筆者通過對2014—2016年的大學生英語競賽的學生參賽數據進行分析與提煉,整理得出下表(見下頁表)。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1)本校英語專業(yè)選手在學院的統(tǒng)一組織與管理下,2014—2016年競賽總獲獎比例處于穩(wěn)中有升的狀態(tài),且獲得特等獎和一等獎的總比例明顯上升。(2)按照北京競賽組委會給出的標準,特等獎和一等獎的獲獎比例為6‰,本校英專參賽選手經過三年持續(xù)有效的組織與培訓,這一比例由2014年的8‰上升到了2016年的13.5‰,獲獎比例為給定比例的2.25倍。(3)獲得一二三等獎選手的平均分由2014年的95分上升到了2016年的101分,選手參賽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過從表中英語專業(yè)的參賽總人數也可看出,三年內英語專業(yè)學生參加大英競賽的人數呈現遞減態(tài)勢(2014年260人,2015年250人,2016年220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負責教師的動員力度、部門間協作力度以及英專選手參賽的積極性等有關。當前學院英語專業(yè)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不明晰,英語專業(yè)參賽選手的選拔工作大多并非通過部門合作產生的。因此,競賽組織過程中的頂層設計(院級設計和系級設計)缺失、競賽組織機構單一(多數由學院委托基地獨自組織,學院英語專業(yè)管理人員參與不夠)、英語專業(yè)教師參與指導不夠、全院通行的競賽規(guī)章制度空缺、競賽運行經費補充不足、競賽成果展示平臺缺失、院內學生英語類社團參與性不夠,都是阻礙學科競賽開展和管理的重要問題。
學院學科競賽經過三年多的有序發(fā)展,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競賽體制,但在此過程還需要英語專業(yè)及學院其他部門與基地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最終形成一套以專業(yè)和特色為依托、 以基地建設和政策制度為保障、 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英語素質為目標,學校搭臺、部門主管、教師指導、學生參與、院系負責、基地承辦、成果轉化與展示的全新管理與運作機制,從而真正意義上踐行以競賽為依托的英專卓越人才培養(yǎng)方案。
2014—2016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英語專業(yè)學生獲獎情況統(tǒng)計(不計優(yōu)秀獎)
上文提到,競賽組織過程和參賽過程的關鍵影響因素包括競賽組織管理機構(校大創(chuàng)中心和院基地)及制度、指導教師團隊、競賽培訓、競賽經費、社會合作、競賽通知與宣傳、評審專家等。從學生參加英語競賽3年情況的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得出,影響學院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的因素還包括頂層設計、競賽組織機構(基地和英語專業(yè))、競賽規(guī)章制度、專業(yè)指導教師、競賽運行經費、競賽教育成果展、學生英語類社團。
上述兩個主要方面的競賽影響因素之間存在重疊和補充,這些因素整合后形成的最終影響因素之間則存在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如競賽頂層設計中一般就包括競賽管理機制(含社會合作)、激勵機制、培訓管理及賽后成果管理等,其中競賽管理機制就是這些相互聯系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整個競賽得以開展與順利進行的中心與樞紐。競賽激勵機制也并不是獨立作為一個因素存在于頂層設計中,它直接關聯著競賽的管理人員、指導教師、參賽學生和其他賽事工作人員。因此,只有上述所有因素之間的聯系與紐帶存在著,這些因素才能具備并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并最終促進完善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的形成。
綜合上述所有競賽過程和競賽結果的分析,筆者以學科競賽管理體系觀念與系統(tǒng)論為基礎,提出了一套符合英語專業(yè)實際的競賽管理體系。
1.競賽管理模式的構建
在這套競賽管理體系中,校級管理層和院級管理層以及各自配套的規(guī)章制度構成了整個競賽體系的控制中心,負責著競賽宏觀資源分配、總體任務統(tǒng)籌安排與管理、外聯等各項活動,是整個競賽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筆者認為為保證英語專業(yè)學科競賽進一步科學合理展開,這一由管理層和規(guī)章制度相結合的控制中心需要充分采用分級管理或分層管理的制度。在學科競賽還處于發(fā)展完善初期的情況下,建議采用由學校為主體的宏觀管理到學院為主體的中觀管理再到基地聯合其他院屬部門微觀管理三級管理模式。
學科競賽的宏觀管理指學校大創(chuàng)新中在校教務處和學工部的組織與管理下統(tǒng)一組織比賽。校級學科競賽管理部門主要職責在于負責校級學科競賽或所承辦的省市級或國家級競賽的外部溝通協調和學校內部人力財力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工作。學科競賽的中觀管理,即學院教學主管院長統(tǒng)一管理學院承辦的學科競賽,主要負責學院內部人力財力資源的協調,與校級競賽管理部門溝通聯系,對具體競賽工作予以指導與協調配合。學科競賽的微觀管理即基地聯合學院英語系、教務科和團委等院屬部門,并帶領院級英語社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具體落實競賽的細節(jié)管理工作,對指導教師、參賽選手和社團工作人員進行具體指導與管理。
2.競賽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
上述三層管理體系的落實,需要配合不同層次管理的具體規(guī)章制度才能具體發(fā)揮其在促進學院學科競賽和人才培養(yǎng)中的實際作用。沒有這些具體規(guī)章制度的保障,影響學科競賽的相關因素就無法實現串聯或并聯,相應地競賽體系也就無從建立。
筆者根據近幾年組織的競賽實際過程了解到,學科競賽規(guī)章制度包括針對全校所有競賽的校級學科競賽規(guī)章制度和針對不同學科的特定學科競賽規(guī)章制度。校級學科競賽規(guī)章制度是學校開展所有競賽的統(tǒng)領性文件,是一切學科競賽開展的文本保障。在這一規(guī)章中,學校會針對全校學科競賽開展的整體目的、目標、涉及部門、宏觀流程、激勵原則與方法等做出原則性規(guī)定。
特定學科規(guī)章制度則是各學院基地根據實際比賽制定的針對特定學科競賽的制度,需要報學院和學校審批通過。部分特定學科競賽也可直接按照國家或國際競賽規(guī)定的競賽制度執(zhí)行。特定的學科競賽規(guī)章制度是具體競賽開展的制度綱領與保障,一般規(guī)定具體的競賽目標、參賽人員標準、競賽工作與開展流程、競賽評委等關于競賽的具體信息。
學科競賽規(guī)章制度需要英語系主任聯合基地進行具體制度的制定,并由學院支持通過,才能夠保障上述競賽體系的落實。否則已經分析得出的競賽影響因素將因缺乏制度的關聯性與約束性而失去其應有的意義。
3.競賽激勵制度的建立
從圖4中可以看出,一項學科競賽的開展會涉及到包括管理層、參賽選手、指導教師、學生社團等在內的多重人員與身份,因此采用激勵機制,有效協調這些競賽影響因素中的主觀因素,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有效開展學科競賽活動的核心[12](何穎)。綜合各種競賽組織經驗和人員工作反饋,整體上要保障學科競賽順利進行,學院需要建立的競賽激勵制度需要包括三個方面:學生激勵制度、指導教師激勵制度和競賽管理人員激勵制度。而對這三個方面激勵制度進一步概括,則要求學院針對學科競賽采取至少兩種形式的激勵制度,即物質激勵制度和個人發(fā)展激勵制度。
(1)物質激勵
筆者通過對部分競賽參與選手和指導教師的訪談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和指導教師并非因為有物質上的激勵才參與到競賽中。有的競賽甚至要求參賽者自己提供參賽經費(如“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或者需要競賽管理人員自行配置競賽設備,如攝像機等。可見,對于參賽的管理人員、指導教師和學生選手而言,物質的激勵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是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同等條件下,不需要增加管理人員、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物質投入類的比賽在設置了物質獎勵的情況下更能激勵學生參賽的熱情和管理人員及指導教師競賽的投入度。
(2)個人發(fā)展激勵
相對于簡單直接的物質激勵制度,為競賽管理人員、參賽選手和指導教師提供包括學業(yè)進修、職位晉升及社會認可等在內的個人成長與發(fā)展的激勵制度是對學生和指導教師的更高層次的激勵。同時,也是通過學科競賽促進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重要刺激點與突破點所在。在當前學科競賽較為缺乏的情況下,建議從經費支持和人員發(fā)展兩個方面同時入手,激發(fā)賽事參與主體的積極性,提升賽事質量。
健全合理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管理人員與管理制度并行,同時需要院屬部門之間在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下積極合作,通過采取合理的激勵制度促進指導教師隊伍、競賽管理隊伍和學生參賽精英團隊的發(fā)展??茖W的競賽管理體系是英語專業(yè)綜合改革中人才培養(yǎng)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師生綜合發(fā)展、學校和學院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