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英
董氏盔帽之蝴蝶盔
盔帽,也叫盔頭、戲帽,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tǒng)稱?!稐铋T女將》中,眾女將頭戴七星額耍起翎子功威風凜凜;《徐策跑城》中,老徐策意氣風發(fā),將紗帽兩側的翅子甩得虎虎生風;《打金枝》里,公主憑借頭上珠翠閃爍的華麗鳳冠震懾全場觀眾……舞臺上的戲曲絕活讓人拍手稱奇,而頭上的盔帽無疑增彩不少。其實,盔帽與臉譜一樣,是識別戲曲人物的標簽,上到“皇親國戚”,下到“販夫走卒”,不同的身份,都有著特定的盔帽,可以說,盔帽為塑造各色人物劃下“點睛之筆”。
那么這些做工精細、品種繁多的盔帽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在有著文獻名邦美稱的古州山西平定,就有一位至今仍堅持采用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戲曲盔帽的老藝人董濤山,幾十年來,他匠心傳承,與戲曲頭飾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5年,董濤山出生在鄉(xiāng)村文化氛圍深厚的平定縣董寨村,村里有鬧社火、跑馬排的習俗,男女老少都愛唱戲習武,他從小就跟著大人們舞槍弄棒、學拳練手。讓董濤山記憶深刻的是,父親經(jīng)常把破損的盔帽拿回家修補,父親手上的功夫極為精細,用簡簡單單的幾塊布、幾枚珠子和一些常用的物件,就能讓破舊的盔帽重新煥發(fā)出新姿,變成各式各樣造型漂亮的盔帽。父親說:“戲劇盔帽制作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咱一定得傳下去,不能丟!”至此,父親的話和盔帽光彩奪目的樣子在董濤山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初中畢業(yè)后,董濤山因為喜歡文藝,加入了宣傳隊,多才多藝的他不久就綻露頭角,被縣晉劇團看中招去做了一名花臉演員。唱戲之余,他最喜歡的就是研究唱戲時所用的各種道具,尤其是那一頂頂精彩絕倫的盔帽,最是讓他癡迷,他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制作出一頂漂亮的盔帽。
為了有機會能夠真正動手制作盔帽,董濤山幾乎每天唱完戲都會找到看管帽箱的人,替人家值班,并在值班的間隙繪制各種各樣盔帽的圖。他把每一種盔帽都分解開來,潛心研究,將盔帽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爛記于心。天長日久,幾乎只要是能看得到的盔帽圖樣,都被董濤山積累下來,這也為他以后制作盔帽奠定了基礎。
掌握了第一手數(shù)據(jù),董濤山便開始按照圖紙悄悄地嘗試著做。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有一次,正值團里演出時,一頂盔帽壞了,劇務急得團團轉,古道熱腸的董濤山聽說了這件事之后,馬上趕到后臺,幾下便修好了。直到這時人們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董濤山還有這般“手藝”!慢慢地,董濤山順理成章地攬起了團里盔帽頭飾修修補補的活計。他不僅給自己所在的劇團做,別的劇團也聞訊找上門來,實踐中,他的手藝日漸成熟起來。
離開縣劇團后,董濤山便開始專門研究起盔帽制作的手藝來??敝谱魇且婚T冷門的技藝,無法帶來可觀的收入??衫溟T也好、少利也罷,董濤山依然沉心靜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沉浸在盔帽的制作過程中。這份執(zhí)著與對這門手藝的怡然自得,令人敬佩。
對于董濤山來說,制作盔帽的原則一是要功夫做足,二是用料考究,三是做工嚴謹、細致,在這種基礎上每一件盔帽都要做得天衣無縫,難度可想而知。剛開始做盔帽時,董濤山是按照傳統(tǒng)老樣式做,但他并不滿足固有的經(jīng)驗。平日里,他會看很多與戲劇相關的書籍,研究戲劇人物的方方面面;趕廟會看戲的時候,他會仔細觀察外地劇團演員的行頭,默默將其可取之處記在心里,回家后嘗試著去做;他還在電視和網(wǎng)絡上了解最新的行業(yè)信息及動態(tài)。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董濤山在繼承古韻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技藝,推陳出新,進行了大膽地改革,以期在造型和創(chuàng)意上有所突破。
董氏盔帽之白相貂
董氏盔帽之夫子盔
董氏盔帽之倒纓盔
董氏盔帽之鳳冠
董濤山正在制作盔帽
盔帽制作之瀝粉
盔帽制作之刻版
盔帽制作之畫圖
盔帽制作之描金
盔帽制作之點翠裝飾
盔帽制作之組裝
在材料方面,比如以前的盔帽造型是用毛頭紙一層層的裱糊,他改用了牛皮紙,這樣做出來的更加平展挺闊。再如女將戴的七星額上的絨球,傳統(tǒng)做法是用毛線,但光澤度不夠。為了能將絨球的色彩、光澤以及蓬松度達到最佳,他自己買來蠶絲和顏料,自己調色、染色,纏為球狀制成絨球,成型效果更好也更加漂亮。在工藝方面,做一頂文官紗帽,帽翅上的彈簧是演員展示帽翅功的關鍵,制作時軟硬度的把握最重要,他特意買來鋼絲,用鉗子固定在一根細鐵棍上一圈圈纏成想要的密度,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較老式紗帽有了極大的提高。
在董濤山看來,做盔帽不僅是一個手藝活,更是一個良心活。他不僅考慮到外型的美觀,還從道具保管、耐用,以及演員佩戴輕便舒服等不同角度出發(f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以王帽為例,原來上面鑲嵌的寶玉是固定的,存放時不能拿下來,易于損壞,他便做成了可鑲可取的活動樣式;王帽兩側的兩條龍,分離各立,一戴就東倒西歪,他便將兩條龍組成一體的。再如蝴蝶盔,過去的做法是只有正面嵌一只蝴蝶,顯得不夠威武豐滿還容易散架,他在兩側又加裝兩只蝴蝶,后面還做了帶穗的蝴蝶,滿頭的蝴蝶形成相互支撐之勢,這樣不僅美觀,還更加耐用牢固。
小小的戲曲盔帽,凝聚著董濤山太多的心血。華貴高雅的鳳冠,老成儒雅的相貂,俏麗可人的蝴蝶盔,威風凜凜的夫子盔,面對著一頂頂精美的盔帽,董濤山如數(shù)家珍,在他心中,每一頂盔帽背后都是一個故事,蘊藏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盔帽制作之插珠
盔帽制作之縫綴
盔帽制作之做絨球
做了幾十年盔帽的董濤山,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各式盔帽,成就感油然而生。“盔帽不僅制作工藝復雜,與戲裝的搭配也相當講究,不懂戲是做不來的。不要看做成后是一頂帽子,在戲劇表演中,每個人物的身份、性格、年紀等,都是通過穿著不同形制、不同色彩的服裝,佩戴不同的盔帽來體現(xiàn)人物個性。這其中要畫圖、裁剪、雕刻,還要具備很好的美術功底和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戲曲盔帽?!倍瓭秸f,“比如王帽,是戲中皇上的行頭,黑色為底,瀝粉描金龍紋,頂上有橘黃絨球一對,帽上滿飾珠子,左右耳子掛一對杏黃穗子,造型富麗堂皇,威嚴高貴,極具皇家氣派?!?/p>
董濤山介紹到,做這樣一件盔帽,首先要按照劇情和人物的要求設計樣式,用細鐵絲網(wǎng)扎制成頭盔的罩子;接著繪出各個部件的樣式圖案,并把圖樣印在硬紙板上拓板,用刻刀按著圖樣雕刻成型;隨后把細鐵絲分別盤在盔帽的合適部位壓平粘好定型;然后經(jīng)過瀝粉、貼金和點翠美化,增強立體感;最后晾干、組裝,用絨球、珠須、流蘇等做好裝飾。
盔帽雖小,卻融合了美術、服飾、刺繡等各種文化和藝術元素,歷經(jīng)雕、刻、挖、嵌、堆、塑、染、繡、扎、貼、膠、漆等多種制作手法,由于這些工序操作復雜,只能依靠純手工去完成,要經(jīng)歷20多道大工序和無數(shù)道小工序,一頂令人驚嘆的戲曲盔帽方才成型。雖然辛苦,但一想到臺上的演員披掛上陣,字正腔圓地表演,臺下觀眾興致盎然地欣賞、鼓掌,對董濤山而言,就是最大的激勵。聚光燈下,一頂頂盔帽就是一個個有生命的道具,讓戲曲表演變得更加多彩生動。
盔帽映芳容
孩子們從小接受盔帽技藝的熏陶
憑借著對這門藝術的癡迷,董濤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許多劇團都紛紛購買他制作的盔帽。2013年,陽泉市晉劇團移植排演意大利著名劇目《圖蘭朵》,盔帽的設計制作成了難題,劇團只好求助于董濤山?!敖?0頂盔帽,既要能表現(xiàn)出劇中人物的性格,還要和晉劇里的生旦凈丑聯(lián)系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睘榇耍瓭綄iT去看了排練,又找來相關的視頻仔細研究,邊看邊畫邊構思,為每個人物量身定做了帽飾,就這樣,一個生活在太行山里的老人,設計出了異域風情劇目的頭飾,博得了滿堂喝彩。
耐得住寂寞,幾乎是每一位手藝人的必修課;然而如何把手藝傳承下去,更是他們的責任與使命。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帶來的是行業(yè)的變遷。在過去,鏗鏘的鼓點和悠長有力的唱腔,為人們的生活注入許多輕松與樂趣。但隨著各種新興文化和各種娛樂項目的興起,聽戲的人少了,唱戲的人也少了,戲劇盔帽制作的手藝人更是寥寥無幾,甚至不為人所知。
董濤山一輩子做盔帽,心心念念的都是盔帽,隨著年歲漸高,他曾擔憂沒有人愿意靜下心來學習這門手藝?!耙驗橐豁攽蛎钡闹谱鬟^程還是相當復雜的,尤其是年輕人,很容易坐不住。”但慢慢地,他打消了這種擔憂,因為他發(fā)現(xiàn)在盔帽藝術的熏陶以及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家中年輕一輩的孩子漸漸對盔帽產(chǎn)生了興趣,并愿意加入到盔帽制作的行業(yè)中來。
他們不僅跟著老人學習手藝,還利用網(wǎng)絡社交平臺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門古老的藝術。董濤山是欣慰的,他不僅整理保存了各類傳統(tǒng)盔帽的樣板模具,還把制作好的盔帽拍照存了檔?!拔夷挲g大了,以后沒辦法教孩子們的時候,他們看著這些資料也能把手藝都學會。而且我做些,不僅是為了把盔帽制作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也是要為傳統(tǒng)文化大發(fā)展盡上一份力!”董濤山感慨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