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龍
實驗原型及不足
教材中,《做一個鐘擺》實驗是用一根30 cm的木條或塑料棒懸掛,金屬圓片用圖釘固定(如圖1),取下、移動也很不方便,再通過在木條或塑料棒的10 cm、20 cm、30 cm處固定這一圓形金屬圓片來改變擺的重心,從而改變擺長,進而研究擺長與擺的快慢的關系。不管是木條還是塑料棒,打孔不便,而且金屬圓片本身太輕,木條或塑料棒會導致重心并不在金屬圓片上,給學生的認識造成干擾。
實驗材料
鐵架臺、塑料全螺紋螺桿、金屬螺帽、細繩等。
實驗改進
用塑料全螺紋螺桿代替木條,圓柱的螺桿不是扁平的不會旋轉(如圖2)。
選擇一個與螺桿重量相對懸殊的螺帽,代替金屬圓片,通過旋轉螺帽來改變重心位置(如圖3),即改變擺長。
在螺桿上以5 cm為一格,標上記號,方便學生測量重物在螺桿上的高度(如圖4)。
在固定繩子方面,用試管夾來代替打結的固定方法(參見圖5)。
圖5? 完整的實驗改進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如圖5),適于以“小組合作制作一個15秒擺動15次的擺”任務為驅動,把引導驗證式的實驗探究變成自主發(fā)現(xiàn)式的實驗探究。
實驗優(yōu)點
通過旋轉螺帽就能很方便地改變重物的位置,而且改變后的重物不會輕易移動或者脫落,提高了實驗的效率。用試管夾固定繩子,便于調整,有效縮短了調整繩子長度的時間。挑戰(zhàn)性任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15秒擺動15次的擺)的驅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街頭鎮(zhèn)中心小學(31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