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玲 王琳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育與信息化的融合將會越來越深入,口腔內科學是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核心課程,具有理論體系龐大、實訓操作多且復雜等特點,為提升教學效果,將“線上+線下”資源整合分類,依托于信息化工具,建設口腔內科學信息化課程,為學生提供更模塊化、更多元化、更具交互性的學習平臺。在口腔內科學的教學中,應用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于應用傳統授課模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
[關鍵詞]微信;微課;口腔內科學;口腔醫(yī)學
[基金項目]2019年度甘肅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項目“基于互聯網+的《口腔內科學》信息化課程建設研究”(2019-301B)
[作者簡介]郭艷玲(1981—),女,甘肅白銀人,醫(yī)學碩士,甘肅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醫(yī)學技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主要從事口腔醫(yī)學及醫(yī)學教育工作;王 琳(1981—),女,甘肅武威人,醫(yī)學碩士,甘肅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醫(yī)學技術學院口腔醫(yī)學系教學秘書,副教授,主要從事口腔醫(yī)學及醫(yī)學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 G434;R-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7-0379-02[收稿日期] 2019-11-07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工具得到廣泛普及,人們在碎片化時間內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獲取互聯網提供的知識,通過移動工具開展學習有望成為未來教育不可或缺的補充模式。[1]
筆者發(fā)現,學生經常用微信瀏覽最新資訊、獲取最新知識。因而,將微信和一些短小精悍、主題明確的微課視頻有機結合起來,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探討是否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以《口腔內科學》第二篇牙體牙髓病制作了16節(jié)微課,以微信為平臺將其應用于教學中,現具體介紹如下。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甘肅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2017級三年制口腔醫(yī)學專業(yè)7班為實驗組,8班為對照組,兩組均為50人。
研究方法
實驗組采用以微信為平臺的“微課+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照組則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過程如下。
1.搭建課程微信公眾平臺。利用微信提供的公眾平臺功能,建立“一齒一生”學習平臺。學生關注公眾平臺。教師將收集與制作的課程學習資源按教學進度與要求上傳至“一齒一生”微信公眾平臺,涵蓋微課、PPT、臨床病例、練習題、知識鏈接、參考文獻等,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
2.教學設計。選取《口腔內科學》中第二篇牙體牙髓病,提煉章節(jié)知識點和重難點,整理搜集教學素材,開發(fā)微課,上傳至微信公眾平臺。課前學生按照教師發(fā)布的學習任務書規(guī)劃學習進度,完成相關任務;觀看微課,記錄疑難點,通過班級微信群聊,就疑難點進行交流討論并將其反饋給老師,亦可主動查閱資料探究答案。課中教師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答疑,內化知識,同時強調鞏固練習,使知識點得到進一步強化,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
3.教學效果評價。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了調查。為了保持結果的公平性,實施教考分離,滿分100分。采取微信易企秀表單發(fā)放調查問卷50份,回收50份。
(二)數據處理
運用SPSS23.0,采用獨立樣本t進行檢驗。
二、結果
教學效果評價(見下表)
實驗組與對照組P值<0.01,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平均分高于對照組,以微信為平臺將微課應用于口腔內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三、討論
(一)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在教學評價調查中,82%的學生對使用微信平臺學習效果非常滿意。學生通過課前主動參與并完成基礎性的學習任務,對新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改善了課堂學習效果。截至目前,使用“一齒一生”微信公眾號的用戶共有68人,70%的學生都希望可以將“微課+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更多的課程當中,他們對新的教學模式展示出了極大興趣,愿意主動參與完成課前任務書,課堂授課目標明確,氛圍好,交流更加密切。
(二)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
86%的學生認為使用微信平臺學習微課提高了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在利用微信課程平臺進行課前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主動規(guī)劃學習進程,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2]通過構建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學習平臺,把學習任務及教學資源推送到微信平臺上,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規(guī)劃學習,同時,也可以將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感受在平臺中提出來,展開討論,通過合作學習探討問題、解決困惑。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尤其是我們專業(yè)還有部分文科生,他們的形象思維活躍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而,有必要在課前發(fā)布學習任務書,提煉學習重難點,并將其做成微課上傳至微信平臺,讓學生提前預習、思考,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調動學習主動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三)微課的制作、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6%的學生對本次微課的制作滿意度不高,也有部分學生表示,更習慣傳統的教學方式。分析原因,一是技術層面,主要為微課形式單一;二是部分學生缺乏自主規(guī)劃學習的能力。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他們有參與學習的使命感。其次,課前對學生于自主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并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和答疑;課中對重難點進行探討解析,注意集體性輔導與個性化指導相結合,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活動進行知識的內化,如本課程的課堂活動包括協作探究問題、混合式協作學習與成果交流等。最后,還應加強知識的轉化,讓所學有所用,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榮譽感,進而反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有利于使評價多元化
對于教學來說,課上學得再好,課堂氣氛再活躍,課后遺忘是每個學生都存在的問題,微信平臺的互動評價提供了一種良好的解決方式。以“齲病”為例,課后鼓勵學生進行分組,以齲病的認識及病因為題制作校園采訪視頻,并將其上傳至微信公眾號,教師可以在學生作業(yè)中挑選一些優(yōu)秀作品出來,并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轉發(fā),讓老師、學生以及更多人參與投票,還可以讓他們留言說說自己為什么給這幅作品投票。這樣的網絡化評價,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能更長久記憶知識點,實現知識的內化和轉化。
四、結語
信息化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媒介方式以及新一代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對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優(yōu)秀的課堂設計可以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鞏固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教學質量,將“微信+微課”與“線下”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發(fā)揮教育的最大作用,才能使教學成為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特征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劉謀黎,姚長鑫.基于微信的《建筑設備識圖與施工》移動微課教學設計應用研究[J].自動化應用,2017(10):35-36.
[2]李楊,曹蘭,李彩霞,等.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堂在皮膚性病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皮膚病與性病,2019,41(03):37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