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嬌 武歡
摘? 要:楚國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一度成為世界文明的最高峰。楚國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的玉器,其中玉璜是楚玉中不可忽視的存在。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玉璜形制上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戰(zhàn)國時期,隨著楚國國力的逐漸強盛,楚國玉璜不但在造型上精美絕倫,風格上更是自成一派,甚至成為各諸侯國爭先模仿的對象。楚國玉璜不但形制多樣,同時還具備裝飾、隨葬的功能。
關(guān)鍵詞:楚國玉璜;玉璜形制;玉璜功能
楚國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楚最初是一個歷史久遠的部落,這個部落以自己為祝融的后代而自豪,世代尊鳳崇火。楚人最先生活于中原地區(qū),后被商驅(qū)逐南下與三苗為伍,得不到中原認可。武王伐紂時楚人投靠周,因在伐紂中的功勛楚人受封于“楚蠻”,建立楚國。
楚國墓地出土了大量璀璨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玦、玉圭、玉琮、玉璜等),它們?nèi)缤瑲v史長河中的星辰一樣閃爍耀眼,被后人稱之為楚玉。楚玉大量出土于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以及江蘇等地的楚國墓葬,其中楚國玉璜是楚玉中不可忽視的存在。何為玉璜?《說文·玉部》中記載:“璜,半璧也,從玉,黃聲?!闭f明二分之一璧是為璜,但考古學家根據(jù)楚國墓地出土的玉璜進行研究與觀察,發(fā)現(xiàn)除了半璧(即二分之一璧)外,還有三分之一璧與四分之一璧。璜雖為弧形,卻也風貌迥異,有扇形、半環(huán)型、半月形等。璜形玉器因被學者們重視而備受研究矚目,尤其是關(guān)于“璜”和“珩”的名稱問題。有學者認為“璜”為兩端有孔,佩戴時是將璜的凹面朝上,凸面向下,而“珩”則為中間鉆孔,凸上凹下[1]。筆者認為,“璜”與“珩”在形制上幾乎一致,區(qū)別只在于玉器弧部頂端的朝向不同、佩戴方式不同以及器身穿孔的位置和數(shù)量不一致。為方便理解,本文將其統(tǒng)稱為“璜”。
一、楚國玉璜的形制
楚國玉璜在楚國玉器中較有代表性,通過對玉璜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楚國的玉器文化。楚國墓地出土的玉璜不但在造型上精美絕倫,風格上更是自成一派。
(一)春秋時期楚國玉璜的形制
在西周時期,楚國由于國小位卑(封地方圓五十里)、民生凋敝,楚人食不果腹,何談玉器,所以在這段時期楚國幾乎沒有玉器。但從春秋開始,伴隨著周王室的日漸衰落楚國逐漸發(fā)展起來,玉器開始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楚國墓葬之中,但這一時期出土的玉璜大多形制單一,紋飾簡約。
1975年夏發(fā)現(xiàn)于當陽曹家崗號楚墓中出土璜形玉器一件,兩端斜直無紋飾,素面[2]。1977年秋發(fā)現(xiàn)于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甲組 M36出土了璜形玉器一件,兩端平直狀,顏色呈青灰色,體形比例勻整,正面飾有云紋,反面為素面,玉璜的兩端和頂部都有小孔,兩端有少量扉棱裝飾[3]。和尚嶺二號墓(HXHM2)中出土璜形玉器一件,玉璜周邊有扉棱,正面飾有蟠螭紋,玉璜的兩端和頂部各有小孔。徐家?guī)X九號墓(HXXM9)中出土璜形玉器一件,素面無紋飾,玉璜兩端和弧形頂部有小孔,且墓葬為高級貴族墓[4]。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春秋時期楚國國力弱小,只有楚國貴族墓地出土玉器,且出土玉器越多地位越高。從上述楚國墓地出土的玉器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這一時期的玉璜主要有兩端平直狀和兩端斜直狀,玉璜裝飾紋飾主要是陰刻蟠螭紋、云紋或者不雕刻紋飾,以素面示人,玉璜兩端和弧形頂部各有一小孔。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的玉璜紋飾非常簡單,形制也較為單一。該時期的楚國玉璜形制上大多類似于中原國家,玉璜整體莊重大氣、簡約,還沒有形成鮮明的本國特色。
(二)戰(zhàn)國時期楚國玉璜的形制
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力日益強盛,無論是政治上、經(jīng)濟上還是文化上都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這個時期,楚國的玉璜開始造型多變,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本國的藝術(shù)特色,線條流暢、工藝精湛、紋飾精美。
長沙楚墓M89中出土了2件戰(zhàn)國早期璜形玉器,玉璜兩端斜直向上狀,周邊有扉棱,玉璜弧部上端有小孔,通身無紋飾[5]。1956年小劉莊信陽楚墓 M1出土了11件璜形玉器,10件玉器是成對出土,兩端斜直向上狀并伴有扉棱,雙面刻有谷紋,玉璜弧部頂端有一小孔,有些在玉璜兩端各有小孔。還有1件是鏤雕,上面刻了四只鳳鳥,在弧部頂端和兩端各有小孔[6]。1988年湖北襄樊市蔡坡戰(zhàn)國墓M77出土1件戰(zhàn)國中期璜形玉器,兩端為抽象龍首狀,在龍首的地方有扉棱,雙面飾勾云紋[7]。湖北荊州望山橋一號楚墓出土13件璜形玉器,有素面示人,弧部上端和兩邊各有一小孔。有兩端斜直狀,飾有若隱若現(xiàn)的扉棱,雙面飾陰刻谷紋,弧部上端有一小孔[8]。也有兩端為具象龍首狀,弧部飾淺浮雕谷紋,兩端出廓,裝飾鏤空的龍,弧部上端有一小孔。戰(zhàn)國晚期,湖南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了4件璜形玉器,其中2件兩端為具象龍首狀,弧形部位飾浮雕谷紋;其余2件兩端為抽象龍首狀,雙面飾浮雕谷紋。河南淮陽平糧臺十六號楚墓出土了5件璜形玉器。2件置于棺東北部,兩端作抽象龍首狀,龍首處飾有浮雕勾云紋;有1件置于墓主兩股之間,兩端平齊狀,周邊有扉棱,飾有浮雕谷紋;另外 2 件置于墓主兩肩,兩端斜直狀,周邊有扉棱,飾扉棱有減地線刻谷紋[9]。
總結(jié)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玉璜可以得知,玉璜在這一時期開始有了新的變化,新樣式的形制的扉棱始現(xiàn),紋飾也變得豐富起來,流暢的谷紋陰刻于玉璜之上。值得驚喜的是開始出現(xiàn)了鏤雕形制的玉璜,說明玉璜的制造技術(shù)已經(jīng)慢慢地成熟起來。戰(zhàn)國中期可以說是楚國玉璜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期,玉璜的形制與紋飾在這一時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抽象龍首狀的玉璜、若隱若現(xiàn)的扉棱、鏤空的龍無不顯示著工匠們高超的技藝與非凡浪漫的想象力。戰(zhàn)國晚期,由于楚國國勢的衰落和貴族之間的奢靡攀比之風,楚國玉璜工藝達到了鼎盛,雖然出土的玉璜在數(shù)量上相比于戰(zhàn)國中期明顯減少,但在玉璜的形制上扉棱與兩端抽象得精妙絕倫,勾云紋與谷紋交相輝映??偟膩碚f,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玉璜,在數(shù)量、形制、紋飾上面都遠遠優(yōu)于春秋時期的玉璜,戰(zhàn)國時期的玉璜在造型上更加的多變、紋飾上更加豐富、工藝上更加精湛、形式上更加優(yōu)美。且該時期的玉璜在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同時,加入了楚人非凡的想象力與浪漫的情懷,形成了楚國獨有特色的玉璜。正是其高超的技藝與浪漫的想象力使楚國玉璜一度成為了戰(zhàn)國時期玉璜的代表。
二、楚國玉璜的功能
楚國玉璜作為楚國的代表性玉器同時還具備了多種功能,它可以作為貴族的日常裝飾用玉,也可以作為隨葬品。
(一)裝飾功能
楚國的璜型玉佩可用于貴族的日常裝飾之中。這一時期不僅出現(xiàn)了單璜佩,還出現(xiàn)了以玉璜為主的玉組佩。楚國建國前后一直被中原國家視為荊蠻,得不到天子的重用與厚待,即便在后來的發(fā)展中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卻依然得不到中原國家的認同。對于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原國家來說,楚國的強大不過是身強力壯的荊蠻們乘駕著鐵騎對他國的踐踏與肆掠,沒有受過文化熏陶不知禮樂的蠻夷,武力上再強大終究也只是蠻夷?!妒酚洝こ兰摇分杏涊d,公元前606年楚莊王陳兵周境,問鼎中原,王孫滿回復楚莊王:“嗚呼!君王其忘之乎?……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于郟鄏……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背f王退兵后,楚國開始積極學習中原的禮樂文化。也是在這一時期,楚國玉璜開始蓬勃發(fā)展并走向頂峰。受到中原文化“君子于玉比德焉”的儒家道德觀念的影響,《禮記·玉藻》也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故“行則鳴佩玉”,玉佩發(fā)展成為了楚國貴族們彰顯身份地位的標志。隨著君子爭相佩玉,璜形玉器不僅僅只有單璜,開始發(fā)展出了組璜佩。孫機先生曾提到:“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組璜佩是貴族身份在服飾上的體現(xiàn)之一,身份愈高,組玉佩愈長愈復雜;身份較低者,佩飾就變得簡單而短小了。”[10]當時的貴族們常以玉組佩中“璜”形玉器等各玉件之間互相碰撞的聲音來調(diào)整步伐的節(jié)奏,稱為“鳴玉”?!傍Q玉”也可稱作君子之禮?!秶Z·楚語下》:“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韋昭注:“鳴玉,鳴其佩玉以相禮也?!鄙矸莞叩馁F族們往往小步慢行,以此來體現(xiàn)自己尊貴的身份和禮儀氣質(zhì)。楚國在春秋初期由于文化經(jīng)濟的落后,玉“璜”無論是在形制上還是在紋飾上都呈現(xiàn)出強烈的中原特色。這時期的玉“璜”多為兩端有小孔,與其他玉器一起串聯(lián),佩戴于項部。春秋中晚期以后,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大與國力的強盛,精美的楚式玉“璜”開始流行并迅速影響著中原各個諸侯國,玉璜開始佩戴于胸腹部之處[11]。
(二)隨葬功能
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隨葬玉器,其中大部分楚墓中可以見到玉“璜”,由此可以推斷楚國玉璜其中一個功能就是作為隨葬物品。隨葬玉器也可以是墓主人生前所珍愛玉器。巫鴻提到過隨葬玉飾若為“生器”,通常也會隨葬于墓主內(nèi)棺中[12]。徐家?guī)X九號墓(HXXM9)出土春秋時期玉璜1件,該墓為高級貴族墓。望山M2號墓出土戰(zhàn)國中期玉璜12件,分別置于頭下、胸部、左肩部、胸腹部、腿部,墓主人為士大夫[13]。包山M2號墓出土戰(zhàn)國晚期玉璜2件,置放于墓主人骨頸間,墓主人為楚國貴族。平糧臺 M16出土戰(zhàn)國晚期玉璜1件,置于墓主人兩股之間[14]。從楚墓中出土的玉璜來看,玉璜器物的數(shù)量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春秋時期楚國高級貴族墓地多出土少量玉璜。到戰(zhàn)國時期,由于楚國的國力強盛與玉璜制作工藝提高,玉璜的發(fā)展處于鼎盛時期,其精巧的形制為各國爭先模仿的對象。玉璜的普遍流行不僅僅在于塵世間,也開始流行于墓葬中,并逐漸掙脫等級的束縛。
三、結(jié)語
楚國玉璜是我國玉器悠久歷史上的一顆明珠,特別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地玉璜彰顯著楚國昔日的無上光輝與榮耀。楚地最為典型的是兩端平齊狀,周邊有扉棱,飾有谷紋、蟠螭紋或復雜紋飾的璜形玉器,以及兩端斜直狀,周邊無扉棱、扉牙、出廓,飾有勾云紋或復雜紋飾的璜形玉器[15]。楚國玉璜無論是在形制上還是在紋飾上面都烙印著鮮明的楚地文化特色,并流行于各諸侯國之間。從楚國玉璜的發(fā)展變化中,甚至可以看出楚國在特定時期的綜合國力。毫無疑問,楚國的玉璜在中國玉器的發(fā)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吳棠海.春秋玉器概論[C]//故宮博物院.中華文物五千年集刊·玉器篇四.中華文物五千年集刊編委會,1995:127.
[2]趙德祥.當陽曹家崗5號楚墓[J].考古學報,1988(4):455-500.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qū)考古發(fā)掘隊,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5]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7]王先福,范文強.湖北襄樊市蔡坡戰(zhàn)國墓第二次發(fā)掘[J].考古,2005(11):30-41.
[8]賈漢清,武家璧,楊開勇,肖玉軍,張正發(fā),謝章偉,陳新平,朱楓,劉宏昊,王家鵬,劉建業(yè),蔣魯敬.湖北荊州望山橋一號楚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7(2):4-37.
[9]湖南省博物館,澧縣文管所.湖南澧縣新洲一號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8(5):824-831.
[10]孫機.周代的組玉佩[J].文物,1998(4):4-14.
[11]石榮傳.三代至兩漢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
[12]巫鴻.“生器”的概念與實踐[J].文物,2010(1):87-96.
[13]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9.
[14]曹桂岑,張玉石.河南淮陽平糧臺十六號楚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10):18-27.
[15]張筱藝.東周時期璜形玉器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19.
作者簡介:吳雪嬌,華中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史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武歡,華中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