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兵
摘 要:川酒文化豐富多彩,川酒文化翻譯工作日益重要。在目的論視域下,譯者應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針對不同的川酒文化形式,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努力達到預期翻譯目的。
關(guān)鍵詞:目的論;川酒文化;翻譯
一、引言
酒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最富有色彩的飲料之一,承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與酒相關(guān)的詩詞歌賦、典故趣事、風俗習慣數(shù)不勝數(shù)。歷史上有許多經(jīng)典的酒詩詞,至今仍被人們傳誦,故有“酒是中國文化的酵母”之說[1]。
四川盛產(chǎn)美酒,川酒“六朵金花”(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劍南春、沱牌、水井坊)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白酒品牌。帶有四川民族風情烙印的川酒文化,是四川重要的文化名片。在當今全球化浪潮中,川酒文化與世界產(chǎn)生了更多的碰撞和交流,川酒文化的翻譯工作變得日益重要。
目的論最早由漢斯.佛米爾(Hans J.Vermeer)在《普通翻譯理論基礎(chǔ)》(Ground 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中提出。目的論強調(diào)翻譯的互動和語用特征,認為目的語文本的形式應該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語語境中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2]。在目的論視角下,譯者應選擇最合適的翻譯策略來達到目的語文本欲達到的目的。因此,作為川酒文化的譯者,應對翻譯川酒文化的目的了然于胸。
二、川酒文化形式及翻譯現(xiàn)狀
川酒文化形式豐富多樣,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酒名
酒的名稱是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川酒名稱豐富多彩,或源于詩詞歌賦,或取自歷史典故,或冠以名勝古跡。例如百年川酒品牌“五糧液”,最早被四川當?shù)匕傩辗Q為“雜糧酒”,后晚因清舉人楊惠泉品后感嘆:“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更名而沿用至今?!拔寮Z液”意為此酒由五種谷物釀造而成,蘊含著中國“五行學說”的精髓與“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
(二)詩詞歌賦
歷史上與川酒相關(guān)的詩詞歌賦非常豐富。詩仙李白在離開四川后,還對川酒念念不忘,留下了歌頌川酒的名句:“遙看漢水鴨頭綠,有似葡萄新潑醋?!兵嗩^綠是指當時四川一種綠色的酒,詩人以漢水比之,可見對川酒記憶之深[3]。
(三)典故趣事
四川地處我國西南腹地,水源豐富,水質(zhì)優(yōu)良,盛產(chǎn)美酒。與四川美酒相關(guān)的典故趣事數(shù)不勝數(shù)。如大家所熟知“文君當壚”的故事就與四川臨邛的文君酒頗有淵源。據(j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臨邛富家女文君新寡,因仰慕司馬相如,與其私奔到四川成都,開始因文君家人反對不肯資助,二人家徒四壁,后二人返回臨邛,賣掉車馬,買下一家酒館,并且讓文君站在壚前賣酒。這段故事后來成為愛情堅貞不渝的佳話。
(四)風俗習慣
川酒在川人的日常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人成親,要邀請親朋好友“喝喜酒”;生了孩子,滿月時,要邀請親朋好友喝“滿月酒”;家有老人高壽,要設(shè)宴慶祝,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壽宴酒”……各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必要飲酒增加節(jié)日氣氛,重陽節(jié)飲一杯菊花酒,倍添思念親人之苦;春節(jié)時飲一杯美酒,更添家人團聚之氛圍。
川酒文化如此豐富,但遺憾的是,目前國內(nèi)對川酒文化翻譯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側(cè)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2015年,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研究川酒文化的生態(tài)翻譯(田娜,2015);二是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視角研究川酒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翻譯(陳昌琳,2019);三是從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出發(fā),研究川酒外宣翻譯策略(羅玲等,2019)。因此,川酒文化的翻譯研究有待加強和深入。
三、川酒文化翻譯應遵循的原則
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是翻譯目的論的三個基本原則。川酒文化的翻譯也應遵循這三個原則。
(一)目的原則
佛米爾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翻譯方法。與傳統(tǒng)翻譯標準不同,翻譯目的論認為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因此譯者在翻譯前,應首先了解翻譯目的。然后靈活采用各種翻譯手段,盡力達到翻譯目的。只要譯文達到了既定翻譯目的,就是成功的翻譯。
(二)連貫原則
所謂連貫原則,就是指譯文在目標語境中能被受眾所理解。換言之,譯者在努力實現(xiàn)翻譯目的過程中,還應關(guān)注譯文語言,使其具有連貫性、可讀性,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連貫原則是目的原則的有效補充。
(三)忠實原則
忠實原則,即譯文和原文存在某種關(guān)系,譯者要忠實于原文,但并不要求原文和譯文在內(nèi)容上一字不差。譯者忠實于原文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翻譯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
總之,目的論的三個基本原則中,目的原則是普遍適用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都從屬于目的原則。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在達到翻譯預期目的的前提下,盡可能使譯文連貫,忠實于原文。
四、川酒文化翻譯策略
(一)酒名——音譯為主,輔以直譯
酒名是是酒的名片。川酒酒名五花八門,但多與制酒原材料、地點、詩歌或歷史故事有關(guān)。做好川酒名稱的翻譯,既是對川酒文化有力的宣傳,也可為川酒進軍國際市場做好準備工作。
對于川酒名稱的翻譯,目前多采用音譯法,即直接用漢語拼寫翻譯川酒名稱,如“五糧液WULIANGYE”“郎酒(LANGJIU)”“劍南春(JIANNANCHUN)”等。這種方法使用起來簡單、方便,保留了中文酒名的韻律節(jié)奏。但純粹使用音譯有時會導致譯名太長,閱讀困難。如一些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酒名,可以采用“音譯+直譯”的方法,如“中國郎(CHINESE LANG)”,使用這種方法既傳達了酒名的部分含義,又降低了讀者的拼讀困難,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二)川酒詩詞——選擇最優(yōu)翻譯方法,實現(xiàn)最佳翻譯效果
川酒詩詞往往包含豐富的情感與想象,語言精練形象,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富于音樂美,要在譯文中體現(xiàn)詩詞原文之美,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可局限于某一種翻譯方法。在翻譯目的論視域下,翻譯的預期目的是衡量翻譯是否成功的標準。只要達到了預期翻譯目的,便是成功的翻譯。因此,譯者在川酒詩詞翻譯過程中,應綜合各種語境因素,選擇最優(yōu)翻譯方法,力爭達到最佳翻譯效果。如杜甫《草堂即事》“蜀酒禁愁得,無錢何處賒”可直譯為“Shu liquor can keep out of melancholy,but without money how can I buy on credit?”既充分傳達了原文的涵義,又保留了原文反問的語氣,令人一讀既感受到作者欲借蜀酒消愁,又無資購買的境況。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中,用“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贊美川酒川魚之美,這里“蜀酒”是指川酒,“江魚”指的也是四川之魚。在翻譯時,使用“直譯+增譯”的方法,譯為“The strong liquor of Shu is invincible and the river fish of Sichuan is delicious”,使譯文既通順,又和原文一樣工整,忠實傳達原文涵義。
(三)川酒典故趣事——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與酒相關(guān)的典故趣事,多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描寫人物或事件發(fā)展變化,簡明易懂,一般不會令讀者產(chǎn)生閱讀困難。因此翻譯此類文本時,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忠實地傳達原文意義。但直譯有時不足以充分地傳達原文涵義,需輔以意譯,使讀者對原文有更準確的理解。例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關(guān)“文君當壚”的記載:“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边@段話內(nèi)容并不復雜,翻譯時可采用直譯法,但“壚”一詞若直譯為“Lu”,讀者并不能理解其為何物,就可能會產(chǎn)生閱讀障礙和困惑?!皦馈痹跐h語中的本意是黑色堅硬的土,這里是指古代酒店里安放酒甕的土臺子。因此,在翻譯“壚”字時,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其譯為“adobe table”比直譯為“Lu”更好。
參考譯文為:“Xiangru and Wenjun went to Linqiong together.And then they sold all their horses and carriages to buy a liquor store,with Wenjun behind the adobe table selling the liquor in herself.”
故翻譯此類文本時,可采用“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方法,即忠實傳達原文涵義,又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四)川酒風俗習慣——直譯為主,輔以解釋
川酒與川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與川酒相關(guān)的風俗習慣也很多。有關(guān)酒的風俗習慣的記載,多以鋪敘為主,反映風俗習慣的各種細節(jié)。因此,翻譯這類文本時,可采用直譯為主的方法。但對于中國文化中獨有的風俗習慣要素,國外讀者并不能夠全部理解,因而要適當加以解釋,使其更好的理解我國特色民俗文化內(nèi)涵。例如,自古以來川人就有用酒進行祭祀的習慣。屈原《楚辭》中,《九歌》開篇第一章“東皇太一”就有描寫飲酒祭祀天地之神的場面:“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意思就是用蕙草包祭肉蘭葉做襯墊,獻上桂椒釀制的美酒漿來祭祀東皇太一。東皇太一是《九歌》體系中最尊貴的至高神?!稗ァ薄疤m”“桂”“椒”都是帶有香氣的植物,具有高潔的象征意義,因此這句話實際就是指用最好的祭品來祭祀天神,表達祭祀的虔誠和莊重。而翻譯中,若將“蕙”“蘭”“桂”“椒”直接譯為“fragrant grass”“orchid”“cassia”“Chinese pepper”,讀者并不能聯(lián)想到他們是最好的祭品。這時,譯者需對這些要素輔以解釋,讓讀者對原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譯文為:“Use fragrant grass to wrap the sacrificial meat and orchid leaves to wrap underneath,then offer libations made with cassia and Chinese pepper to the Heaven.(fragrant grass,orchid,cassia and Chinese pepper are all fragrant plants,they often symbolize nobleness and virtuousness in Chinese culture.)”
故翻譯有關(guān)川酒風俗習慣的文本時,應采用“直譯為主,解釋為輔”的翻譯方法,即有利于還原中國特色民俗原貌,也有利于讀者理解我國特有風俗習慣背后的深層文化涵義。
五、結(jié)語
譯者在翻譯川酒文化文本時,應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對不同形式的川酒文化,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力爭達到最佳翻譯效果,促進川酒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
參考文獻:
[1]牟紅.川酒文化概述[J].瀘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6(4):66-71.
[2]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377.
[3]羊玉祥.川酒詩話[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