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剛
董樹楊,30歲,是麻城市稅務(wù)局機關(guān)黨員干部,單位下派到深度貧困村唯一的“90”后“第一書記”。2020年,注定將成為他人生中最為特殊的年份。抗疫、扶貧……在黨組織最需要的時候,他總是能夠勇敢地站出來,一路向前。
抗擊疫情我先上
2月6日晚,董樹楊正和妻子忙著給剛滿周歲的兒子洗澡,準備哄著哭鬧的兒子睡覺,而電話突然響了?!皢挝滑F(xiàn)在統(tǒng)計第一批志愿者名單,參與社區(qū)疫情防控,你是否愿意參加?”支部書記電話征求個人意愿?!拔夷贻p,讓我上?!币咔楫斍埃瓨錀畈患偎妓鞯卮饛土藭?。
2月7日一大早,董樹楊沒顧得上吃早飯,就第一時間到自己所在地的南湖辦關(guān)廂社區(qū)報到。由于社區(qū)地處市中心,路口多而人手少,董樹楊便主動接下了獨自把守居家附近一條街道的卡哨值守任務(wù)。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除去中午吃飯時間,每天一站就是七八個小時。直到后來,報到黨員增加以后,他才被安排每日值守半天,一直堅守到全面解封。
宣傳防控政策、介紹防護知識、登記出入人員、爭取市民配合、勸返外出群眾……風雨無阻,嚴防死守,他圓滿地完成了社區(qū)交給的卡口防控任務(wù)。
作為一名剛?cè)朦h的“90后”新黨員,在疫情面前,他沒有豪言壯語,卻扛起了“為人民群眾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線”的使命擔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役中,他不畏風險,逆向而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詞、錘煉自身黨性。
脫貧攻堅我先上
3月24日,麻城市稅務(wù)局因扶貧工作調(diào)整需要,在全局征集下派扶貧干部。董樹楊正在醫(yī)院護理因急診住院治療的兒子,再一次接到了領(lǐng)導的電話:“單位現(xiàn)在征集下派扶貧對象,先采取個人自愿報名,再經(jīng)黨委研究決定人選,要求5天4夜,你先考慮一下,再回個話?”
此時的董樹楊,面對現(xiàn)場額頭掛著吊針哭得淚人一般剛滿周歲的兒子、懷抱兒子打針急得淚如雨下的妻子、心情憂慮而身體欠佳的雙親和岳父岳母……內(nèi)心復雜至極,難以言表……去,家里怎么辦?不去,扶貧又缺人手……
而他,最終選擇追尋自己入黨時的那份初心。在與家人商量,并取得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之后,他向麻城市稅務(wù)局黨組提交了個人報名申請。
4月7日,董樹楊正式以單位唯一一名“90”后的“第一書記”身份,來到了路途最遠、任務(wù)最重的偏遠深度貧困村——三河口鎮(zhèn)吳河村。
吳河村,距離麻城市區(qū)42公里,深度貧困村,是革命老區(qū)麻城市有名的“老大難”村?;A(chǔ)設(shè)施較差、老弱病殘居多、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然而這一切并沒有讓董樹楊感到氣餒和灰心,而是選擇直面挑戰(zhàn)。因為“90”后的字典里,沒有退縮兩個字!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對于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他來說,又缺乏農(nóng)村基層工作經(jīng)驗,“第一書記”怎么當?扶貧隊長怎么干?疫情防控、山林防火、防汛抗旱、安全生產(chǎn)、產(chǎn)業(yè)扶貧……每一件都是容不得絲毫馬虎的大事。想到這些,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難眠。20余天里,他瘦了整整10斤。
董樹楊始終堅信:只要有信心和決心,辦法總比困難多。了解村情,摸清家底,心中才有底氣。他第一時間向鎮(zhèn)、村干部詳細了解村的基本情況。堅持“5天4夜”,走訪貧困戶、老黨員、致富能人,認真傾聽他們對村里的一些具體想法和脫貧意愿。通過找領(lǐng)導、問干部、訪群眾,認真進行梳理和思考,很快形成了吳河村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思路并組織駐村工作隊制定了脫貧攻堅工作計劃。
為搞好隊伍建設(shè),他和“兩委”班子帶頭發(fā)揮黨員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支部“主題黨日”廣泛宣傳上級扶貧文件精神和政策,尤其是今年新調(diào)整后的產(chǎn)業(yè)扶貧政策以及貧困戶就業(yè)招聘信息,解決因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外出務(wù)工勞動力就業(yè)難題。
把責任扛在肩上
急村民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5月7日,天氣預報夜間將有大暴雨,看著工作群及短信通知發(fā)布的雨量監(jiān)控,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董樹楊心中放心不下的就是村民的安全問題。人命關(guān)天,群眾的生命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當?shù)弥毨粼昵嗟淖》靠赡軙霈F(xiàn)險情時,沒有過多的猶豫,董樹楊安排好手頭的工作后,找到村干部童吉祥迅速駕車趕到現(xiàn)場。
貧困戶袁宏青今年56歲,常年和哥哥袁宏樹兩人生活在一起,兄弟二人有兩棟老房子,但他總是一個人住到了破舊的老屋中,不愿意到改造好的新屋居住。而且袁宏青是個聾啞人,無法正常交流,只能反復耐心做其兄袁宏樹的思想工作,最終使一直不愿意搬家的袁宏青搬進了改造好的新屋居住。直到袁宏青搬完后,董樹楊懸在心中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
“雖然駐村工作很艱苦,盡管家庭存在一些實際困難,但我有信心與工作隊、村‘兩委一起,盡我所能,幫助吳河村完成鞏固提升,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董樹楊,就是這樣一名“90”后年輕黨員、“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既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但在抗擊疫情、扶貧攻堅的關(guān)鍵時刻,他總是沖在最前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董樹楊將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撲下身、沉下心、扎下根,用奮斗的青春踐行著自己的理想、信仰和對黨的忠誠,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