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蔓
【摘 要】 蔡溫(1682-1761),琉球王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著有《家內(nèi)物語》、《御教條》、《實學真密》、《自敘傳》等文集。蔡溫在擔任三司官期間,對琉球的政治、經(jīng)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琉球王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琉球五偉人”之一。
【關(guān)鍵詞】 琉球 三司官 蔡溫
蔡溫,琉球名具志頭親方文若,字文若,號魯齊,是琉球王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官至三司官(正二品),政治著作有《山林真密》《流水真密》和《架橋真密》。思想方面著有《實學真密》、《御教條》、《家內(nèi)物語》、《蓑翁片言》等。向廷翼在《東汀隨筆》中稱:“前輩宿孺,名彰后世,為人傳誦不置者,惟唐榮程公、蔡公二人而已。二人各有所長,程公以德性,蔡公以才略?!睕_繩學之父伊波普猷在《琉球史的五偉人》一書中,將他與麻平衡、向象賢、程順則、向有恒共同列為琉球五偉人之一。當前國內(nèi)謝必震《古代琉球的華裔偉人》、張希哲《蔡溫對琉球的貢獻》、廖肇亨《球儒蔡溫三教思想釐探》等文章對蔡溫的思想、貢獻、地位都有敘述,但是對其生平事跡的研究不夠詳盡,筆者搜集了有關(guān)蔡溫的典籍史料,力求對其生平和貢獻進行比較清晰、準確的描述。
一、赴閩求學
蔡溫一族的元祖名為蔡崇,原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人,“乃宋朝鼎甲端明殿大學士忠惠公諱襄,字君漠六世孫也。”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奉命始遷琉球,是為“閩人三十六姓”之一。蔡氏家族流傳到第九代蔡錦時,因蔡錦無子嗣,所以從同是久米村籍的梁氏梁沢民家中過繼來次子鐸,繼承了蔡姓。即蔡溫的父親蔡鐸。蔡溫是蔡鐸的次子,由正室葉氏真吳瑞所生。蔡溫自幼十分聰明有天分,12歲就受封為若秀才(幼年秀才),15歲時被舉為秀才。此后他繼續(xù)苦讀詩書,不懈努力,在19歲時擔任王府通事。由于精通四書和儒學,21歲時被任命為訓詁師,25歲時成為儒學的講解師。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27歲的蔡溫奉王命,以“進貢存留官務(wù)”的身份前往福州,開始了其在中國的學習生涯。蔡溫在福州留居三年,深入了解和學習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山川治理之法。第一年,蔡溫師從著名的地理先生劉日霽學習地理和風水知識,獲得其秘書及大羅經(jīng)一面。第二年夏,蔡溫出游福州凌云寺時,結(jié)識了寺廟內(nèi)的一位湖廣隱者,在與隱者的交往中意識到自己過于沉溺于詩文的學習,雖于自身有益卻對治國治民無用。而且意識到自己滿腔的儒學理論卻不會實踐。隱者對蔡溫說,"人類實理實用的路,有形無形其秘宗旨",強調(diào)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蔡溫頓然開悟,自此拜隱者為師,精讀四書五經(jīng),苦學陽明學和朱子學。在此期間,他還向鼓山涌泉寺的長老學習了《一切經(jīng)》。通過在福州的學習,蔡溫形成了以經(jīng)世致用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為他回國后治理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二、回國為官
1710年,蔡溫從福州歸國,先后擔任都通事、長史(負責管理與中國的文書往來)。1712年尚敬王即位,授予蔡溫“國師”一職,琉球國師之職自此而始。次年,蔡溫得到國王的恩賜,從久米村遷居首里王城,以首里籍人的身份進入琉球王府的政權(quán)中心。1715年,蔡溫“于圣經(jīng)賢傳百家諸書之內(nèi),取先圣之嘉言,前哲之懿行,及切于日用躬行之實者”,編輯成《要務(wù)匯編》呈送世子尚敬學習。1716年,蔡溫以正議大夫的身份成為請封使團的副使,隨正使耳目官夏賢年出使北京。1719年升任紫金大夫,稱末吉親方。
1719年夏,清朝冊封使海寶、徐葆光的船隊到達琉球。但是在這次冊封貿(mào)易中,中國船隊與琉球人發(fā)生了沖突,幸得蔡溫從中游說協(xié)調(diào)才化解了這場矛盾,最終保證了冊封大典的順利完成。事情始末如下,1683年汪楫、林麟焻使團赴琉冊封尚貞王時,因為海禁正嚴,中國物品奇貨可居,外國商人爭相購買,此次使團員役獲得了十分可觀的利潤。至1719年海寶、徐葆光使團出使時,鑒于上屆冊封使團大獲利潤的經(jīng)驗,船隊攜帶的貨物價值高達2000貫,是歷屆冊封船隊之最。然而“昇平日久,琉球歲來貿(mào)易,中國貨物,外邦多有。此番封舟到后,土噶喇等番舶無一至者。本國素貧乏,貨多不售,人役并困”,冊封使團的隨行者不甘心賠本,企圖強勢賣給國小民貧的琉球,甚至發(fā)起暴動,搶掠琉球百姓財物。蔡溫奉命與冊封使團交涉,最終以物價評定會的方式敲定價格,按照中方提出的原價的四分之一達成交易,平息了此次糾紛。蔡溫對這次事件的處理得到琉球國王的充分肯定,次年,蔡溫升任三司官座敷(正二品)。
三、事跡貢獻
1724年蔡溫奉命改訂和增補《中山世譜》,至1725年改訂版《中山世譜》完成并公諸于世。1728年,47歲的蔡溫榮登三司官(從一品)寶座。蔡溫在擔任三司官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對琉球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政治上,蔡溫致力于加強王權(quán)。先是兩次帶領(lǐng)王親貴胄出巡視察民情,宣揚國威。據(jù)《球陽》記載“冬十月間,王視農(nóng)暇親率國相王子按司法司紫金官等巡行山北,觀風整俗、賑助撫綏,而撰日發(fā)駕巡行有法,由是王駕所過之處,民不勞一力,財不費一毛,百姓欣欣然,撥云霧見青天?!眹醣毖卜€(wěn)定了民心,使偏遠地區(qū)的人民對國王更加擁護。此后,蔡溫頒布《位階定》,對琉球的位階制度進行改革?!段浑A定》明確規(guī)定了琉球官員的獎懲和升進情況,使官員位階更加規(guī)范和完善。同時,國王對官吏具有直接任免權(quán),這也進一步鞏固了王權(quán)。
經(jīng)濟上,蔡溫于1737年頒布了《農(nóng)務(wù)帳》,傳授百姓提高生產(chǎn)力、增加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的方法。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織測量耕地面積,“改正經(jīng)界,均分田畝”,加強國家對農(nóng)田的控制和管理,對農(nóng)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蔡溫還鼓勵下層士族和百姓從事手工業(yè),不僅組織首里、那霸和久米村士族的次男、三男學習煉鐵、裁縫、雕刻、漆器等手藝,還配套以課稅減免的政策。此外,蔡溫積極開展水利建設(shè)。1735年蔡溫主持了羽地大川的河道改移,“能從水性,改決其川;重修民田,而縣民永安焉”。
生態(tài)環(huán)境上,蔡溫十分重視森林的治理。琉球原本森林資源豐富,但由于人們的過度砍伐,大量山林植被遭到破壞。據(jù)《球陽》記載:“本國無能知山林之法者,而中頭府內(nèi),棚原山林已絕,北谷、讀谷山、越來、美里、具志川五縣山里殆絕,山北府內(nèi),恩納、金武、名護、本部、今歸仁五縣山林漸衰,美材將絕?!睘榇耍虦芈暑I(lǐng)官員專程去北山林區(qū)指導百姓治理山林,自此之后山林之法開始在百姓中普及。蔡溫還制定了《山奉行所規(guī)模賬》和《杣山法式仕次》等法律,包含有森林保護、森林管理、樹木養(yǎng)成和森林利用的規(guī)定。治理和開發(fā)森林不僅推動了木材業(yè)的發(fā)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琉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