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廣軍 孟寶芬
摘 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群體正逐步從“95后”向“00后”轉變。由于教育主體發(fā)生了變化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以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好現代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實現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因此,通過分析“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點出發(fā),尋求新時期應對“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導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中國的新時代。2020年,“00后”將成為大學新生的主力。據統(tǒng)計,大部分學校2020屆新生中有95%以上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目前,大學生群體正在從“95后”向“00后”轉變。由于教育主體發(fā)生了變化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以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好現代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實現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一、當代大學生主要思想行為特征概述
當代大學生想要追求更高的成就,并有為之奮斗的決心。大多數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事業(yè)。當代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成功取決于奮斗,認為自己應該為國家之崛起而奮斗。然而,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是高度功利化和務實化的,他們的處事態(tài)度更為自我和功利。
雖然當代大學生是在多元文化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但他們的道德觀并沒有偏離,仍然很“正”。當代大學生大多具有良好的誠信意識和道德修養(yǎng)。然而,通過調查發(fā)現,目前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并不喜歡思想理論課程,對政治缺乏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良好,適應性強,自我意識強,人際交往能力強,主動性強。但與此同時,大學生中仍存在許多心理問題的隱患。他們不善于把控自身的情緒,抗壓能力普遍偏弱,對未來沒有一個具體的規(guī)劃,充滿迷茫。
目前,大學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很高的學習期望,但自我控制能力偏低。對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缺乏認識,對未來充滿困惑。一些學生雖然有著較高的理想,但沒有自控力,把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浪費在玩手機和電腦上,對網絡的依賴愈發(fā)嚴重。
二、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內涵
(一)以立德育人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發(fā)展的首要問題是“想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也是關乎黨和國家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要實現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首先要堅持道德。道德在社會進步、民族復興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立德和修身是當代年輕人成長的首要前提。為了實現立德和修身,必須始終把道德培養(yǎng)放在首位,加強青少年的道德修養(yǎng)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是立德育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最終目標。青年思想政治的培養(yǎng)并不是獨立的,需要家庭、學校等多方協調配合,以青年成長成才為中心,促進青年全面發(fā)展。必須堅持培養(yǎng)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增強青少年道德認知,引導青少年明德、守德、嚴私。明德是遵守國家提倡或承認的道德原則,熱愛黨,熱愛國家。守德就是遵守公共道德,遵守紀律和法律等。嚴私是指嚴格限制個人的一些超限行為,對自身的欲望保持謹慎。此三者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其中,明德是保持道德的基礎,守德是保持道德的要求,嚴私是保持道德的關鍵。在加強青少年道德認知的同時,必須注重道德實踐,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開展合適的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實際體驗中學會自律、寬容、助人、感恩和謙虛,從小處做起,逐漸養(yǎng)成自身的行為習慣,自然而然地遵循道德規(guī)范。
(二)以中國夢為核心的理念教育
受國際國內環(huán)境和多元化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當代許多青少年一直不堅定,貪圖名利,沉湎享樂。青少年的成長具有很高的可塑性。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的行為驅動,在青少年成長中起著定向的引導作用。不同的理想和信仰會把年輕人引向不同的方向。理想和信念在青少年的成長中是必不可少的,其引導者青少年成長中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的確立。青少年成長中如果確實信念與理想,其精神就會“佝僂”,沒有奮斗的方向與目標,從而喪失斗志,無法面對風雨的侵襲。一個沒有信念與理想的人,其人生總難免會跑偏,在社會中的各種誘惑中迅速墮落。因此,通過以中國夢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為社會主義的建社而奮斗,成就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堅持理想教育優(yōu)先的原則。首先,要為青少年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如中國夢等。中國夢是一個民族崛起的夢,更是當代國人的奮斗目標。新時期的青年應該深刻理解中國夢的真實含義及其意義所在,將自己的理想與中華民族的崛起綁定在一起,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去,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不僅要有夢想,更要實際的去努力,去追求,中華民族的崛起終將在青少年的不懈奮斗中實現。其次,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工作。最后,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
三、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戰(zhàn)略思考
把當代大學生的主要思想行為特征概括為:有理想,有抱負,但本身過于功利和務實;有道德,有素質,但不關心政治;心理積極健康,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隱患;學習能力強,但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自控力弱。文章針對當代大學生的主要思想行為特征,提出了以下幾點策略,希望能為今后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幫助。
(一)對當代大學生漠視政治態(tài)度的應對策略
當代大學生出生于21世紀,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屬于人工智能的時代,“移動互聯網”得到空前發(fā)展與繁榮的時代。他們在網絡中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文化以及觀念,形成了他們所特有的多元價值觀念體系。雖然他們的主流價值觀念沒有受到太多的負面影響,總體而言仍是積極與健康的,但使他們變得更加務實與自私。在處理一段關系的時候,他們更加注重個人的利益,如自身當前收益、未來收益,對集體及別人利益的關心稍顯欠缺。不關心國家的政治與形式,在對待政治這一方面的態(tài)度較為冷漠。在這個大學生思想和觀念仍未成型的時期,有必要適當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首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融入新生入學教育中去,豐富入學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組織更多的德育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理解和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越性,如迎新晚會、青少年故事演講、繪畫展覽、文化展會等。通過各種大學德育活動,塑造一個良好、完善的校園德育形象,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觀念的認同感。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如何在課程中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過主題辯論賽、小組分析報告、閱讀報告分享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展開相應思考,真正從內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充分結合到社會實踐中。學??梢蚤_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勤工儉學、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集體主義意識,真正從內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應對心理脆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良好,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與自我意識、較強的主動性意識與人際交往能力。但是,他們的心理上仍存在著諸多的隱患,如情緒控制能力弱、學習壓力大、對未來充滿著困惑等,不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他們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面對與解決相應的心理問題與壓力。
首先,應該在新生入學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讓他們對自己的心理有著一定的認知。大多數新生入學前對心理學知識的完全沒有了解,僅停留在好奇層面,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態(tài)及心理健康咨詢等方面的認知存在很大的誤解。因此,新生入學時,必須普及心理學知識,消除他們的認知誤解,學習科學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方法,及時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幫助,以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緩解心理壓力。
其次, 應該在學校內建立一個多級的心理健康防御體系,以便于及時發(fā)現學生的異常情況,了解及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在學校中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在班級中設置心理健康委員等方式來建立校園心理防御體系。積極發(fā)揮班級心理委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本身也是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發(fā)現班級中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特殊學生,并及時向學校和輔導員匯報,學院可以及時地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也保證了校園的安穩(wěn)。
(三)應對網絡依賴的新媒體思想教育策略
大學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很高的學習期望,但自我控制能力偏低,把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浪費在玩手機和電腦上,對網絡的依賴愈發(fā)嚴重。另一方面,網絡信息非?;靵y,當代大學生難以分辨網絡信息真實性,一時沖動下容易發(fā)表一些不當言論。因此,如何應對大學生網絡依賴已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到過度依賴手機及網絡的危害,通過一天不接觸手機、手機晚上斷網等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擺脫手機及網絡的困擾,把時間更充分地運用到學習中去。
其次,通過開展公共選修課及相關教學講座等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網絡禮儀規(guī)范體系,加強網絡道德的宣傳,讓大學生自覺遵守網絡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三,高校應充分現代新媒體工具,如微信、QQ、微博、知乎等,在上面搭建一個學生喜歡看、喜歡聽、真實可靠且符合其文化需求與特征的網絡平臺,讓學生有一個平臺來反映自己的合法需求,實現大學生群體內的資源共享與信息公開。與此同時,將一些思想教育信息滲透到平臺內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四)解決大學生群體目標缺失問題的教育策略
如今,大學生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知之甚少,積極規(guī)劃大學生涯的學生也越來越少。許多大學生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盲目跟風,對自身缺乏合理的認知,頻繁出現各種公務員考試、銀行考試等熱潮。因此,高校應該及時對當代大學生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工作,并盡早為大學生樹立一個目標。在入學教育中為新生灌輸目標意識,讓他們通過青年故事報道、大學生交流會等活動,確立自己的學習及奮斗目標,包括成績、未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具體目標。在低年級就可以開設一些職業(yè)發(fā)展課程。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課程提前思考他們的未來。另一方面,對當前就業(yè)形式的分析還可以增強學生的緊迫感,以盡早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魏曉波.淺析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6):86.
[2] 方鴻志,潘思雨.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及趨勢[J].當代教育科學,2019(08):91-96.
[3] 宋卉.淺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發(fā)展[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3):82.
基金項目:如何對個性化心理問題學生進行有效引導。
作者簡介:左廣軍(1987- ),男,吉林德惠人,碩士,助教,吉林工商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孟寶芬(1991- ),女,助教,長春光華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