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勇
(法庫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與行政執(zhí)法中心,遼寧 法庫 110400)
河流變遷,一般指水系變遷或河道變遷,主要指流域內(nèi)水系的改道、湖泊的形成和消失等,如分流、改流、匯流、河流襲奪[1-2]。遼寧省經(jīng)歷了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等三大地質演化時期;其中,顯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遼寧省分屬三個構造單元,中朝準地臺為全省主體。在漫長的地質時期,遼寧大地經(jīng)歷了一系列滄海桑田的變化,從海洋到陸地,從陸地到山岳,從山岳到平原,最終形成遼寧省現(xiàn)今的水系格局[3-5]。遼寧省河流按地理位置和流域分區(qū)可劃分為流入中部下遼河平原的遼河及渾河、太子河,東部河流鴨綠江,以大洋河為最大河流的沿渤海東部諸河,以大、小凌河為主的沿渤海西部諸河。其中遼河水系包括遼河、渾河、太子河、大遼河[6]。鴨綠江水系包括鴨綠江、渾江、愛河、蒲石河[7]。大凌河水系包括大凌河、第二牤牛河、牤牛河、老虎山河、細河。遼寧省境內(nèi)河流大多注入黃海及渤海,少數(shù)流入鄰省。直接注入渤海的河流有遼河、大遼河、大凌河、小凌河、復州河、六股河等;直接注入黃海的河流有鴨綠江、碧流河、英那河、大洋河等[8〗。近些年來,對于遼寧省河流變遷取得一定研究成果[9-14],但均未能對其進行系統(tǒng)研究,為此文章結合歷史文獻查閱和實地調(diào)查的方式對遼河的變遷過程進行研究,并針對各典型河流變遷的原因進行探討,研究成果可為恢復這4條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遼河是中國7大江河之一,古時稱大遼水、遼水,也有稱驪河和揚種河。自明朝改稱遼河。發(fā)源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克什克騰旗芝瑞鎮(zhèn)馬架子村,流經(jīng)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吉林省,遼寧省(康平縣、昌圖縣、法庫縣、開原市、鐵嶺銀州區(qū)、鐵嶺縣、沈陽沈北新區(qū)、新民市、沈陽遼中區(qū)、臺安縣、盤山縣、盤錦雙臺子區(qū)),在康平縣山東屯鄉(xiāng)張三眼井村北流入遼寧省境內(nèi),在大洼縣趙圈河鄉(xiāng)河口自然保護區(qū)匯入渤海。
遼河下游段在明代從遼中城西的河道沖出后,經(jīng)過古城子和長林子在營口地區(qū)流入大海。清光緒20a(1894)年疏浚開挖新河(雙臺子河)15km。1958年以前,遼河在六間房區(qū)域被分成兩個分支,一個分支向南進行遷移被稱為外遼河,與渾太兩河在三岔河附近交匯形成大遼河,在營口地區(qū)匯流入海。另一個分支則通過雙臺子河,流向西南,經(jīng)盤山縣入海。外遼河在雙臺子河鑿通后一直處于較為嚴重淤積狀況。河面寬度在1951年以前為70-100m。1958年為使遼河、渾河、太子河洪水能順暢入海。在六間房對外遼河進行堵截重點解決地區(qū)排澇問題。雙臺子河承泄遼干所有匯流河流,在盤山縣境注入渤海;渾河、太子河與大遼河獨立在營口市注入渤海。
流域面積191946km2,河長1383km;其中遼寧省境內(nèi)面積40978km2,長度554km。河流平均比降0.430‰,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34.8mm,多年平均徑流深45.2mm,流域平均寬度為138.8km,河道彎曲系數(shù)為3.3,河流形狀系數(shù)為0.10。
遼河按地理位置可劃分為東部山區(qū)、北部丘陵以及南部平原地區(qū)。北部丘陵海拔高度一般為50-250m,東部地勢高于西部地勢,區(qū)域多年平鍵降水量約為700mm;東部山區(qū)海拔高度一般在200-900m,多年平均降水量在約為600mm,且降水集中在6-7月份,是遼河洪水的主要組成部分;南部平原海拔高度一般<50m,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800mm,河流地勢較為平緩,泥沙淤積是的河床高程逐步抬升,是遼河流域洪水隱患較多的區(qū)域。
流域面積10km2以上一級支流41條,二級支流295條,三級支流324條,四級支流141條,五級支流26條。流域面積>5000km2的河流5條,1000-5000km2的河流10條,100-1000km2的河流114條,50-100km2的河流92條,10-50km2的581條。其中包括平原水網(wǎng)區(qū)3個,共有河流53條。
古代遼河在《山海經(jīng)》中稱為“潦水”,以其雨后易澇得名;《呂氏春秋·有始覽》《淮南子·地形訓》中稱遼水;《漢書·地理志》和《水經(jīng)》中稱為大遼水;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稱遼水(稱今渾河為小遼水);唐朝杜佑《通典》中又稱大遼水;五代以后稱遼河。這是遼河名稱變化的基本情況,但在某些朝代和不同的河段上還有一些特殊的名稱,如明清以來的史料稱遼河中游一段為句驪河、枸柳河、巨流河,下游又稱三岔河,另外又有中遼河、外遼河等稱呼。正像遼河名稱變化復雜一樣,歷史時期遼河河道的變化也非常顯著。
東西遼河匯合口以上區(qū)域是遼河的上游區(qū)域,此區(qū)域山區(qū)面積較大,比降較大,在1%以上,河道順直,河槽斷面形態(tài)多為寬淺型。
據(jù)《遼寧省水利志》,東、西遼河的匯合位置多有變遷。在清代以前文獻中沒有發(fā)現(xiàn)東、西遼河匯合處的具體地點,無從考證?!肚迨犯濉返乩碇?東、西遼河匯于三江口,這種局面維持至本世紀三十年代。清代以來,東、西遼河匯合口處的河道變遷較大,大致有兩次較大的變遷。
據(jù)查證,東西遼河匯合口第1次大變遷是在1924年汛后正式形成。根據(jù)《鄭家屯至三江口遼河修改工程計劃任務書》(1928年編制、奉天省公署檔案4071號)和遼源縣(今雙遼縣)檔案等資料記載,1924年西遼河確實發(fā)生了一次較大洪水,西遼河是在東西遼河原匯合口以上的西白廟子附近決堤改道的。1940年出版的《現(xiàn)代本國地圖》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東、西遼河匯合口已從三江口南移至昌圖縣古榆樹附近,南移了約20km。
東西遼河匯合口的第2次大變動是在1947-1949年間逐步形成的,而最后變動完成的年代是1949年汛期。目前東西遼河匯合口正在二道河子南的福德店附近。1949年7月中旬到8月初,受臺風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qū)陰雨連綿,時間長達40d,西遼河水順低洼地帶又一次南移22km,與東遼河在福德店匯流。此后,東西遼河的匯流點就穩(wěn)定在福德店。
東、西遼河匯合口的兩次變遷,從三江口附近南移到福德店,南遷距離約40km。東、西遼河匯合口兩次大的變遷后,匯合口附近東遼河的河道總的流向趨勢基本穩(wěn)定,仍循原河道通過四洮鐵路東遼河大橋孔,向南依原遼河河道下流,經(jīng)古榆樹后到福德店。西遼河河道的變動較大,而且逐漸偏西,西遼河本流于亂八家子附近過四洮鐵路橋孔后,基本上順原西遼河的支流新開河南流,又襲奪新開河的一些小支流,形成新的西遼河河道,最后于福德店與東遼河匯合而成為遼河干流。
從昌圖縣福德店至沈陽北部石佛寺為遼河中游,長210km。遼河中游河由于通過丘陵較低的山區(qū),因此其泥沙顆粒組成較粗,河灘及主槽變化較為穩(wěn)定,河勢變化控制節(jié)點分布較廣,故河道比較穩(wěn)定,變遷相對來說不是很顯著。
2.2.1 通江口附近河道西遷
《清史稿·地理志二》“昌圖府”條記載:“同(通)江口距遼河上游,商船薈萃。河流東徙,曲如懸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挑河道取直,添筑順水壩,逼河西行,以保商埠?!睆?930年版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通江口上游的遼河分為東西兩股,在70年代地形圖上只見西支,東支的河道已廢棄。
2.2.2 遼河鐵嶺段變遷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閱,遼河鐵嶺段在明朝由北向南進行遷移,遼河距離城西的長度為60km左右。根據(jù)清朝《鐵嶺縣志》記錄:城西距離外遼河的距離約為10km。遼河鐵嶺段在明代為獨立的河道,而進入清代后河流發(fā)生遷移至鐵嶺北部地區(qū)的下塔子地區(qū),遷移距離為20km,并逐步演化為內(nèi)、外兩條遼河的分支河流。此外通過查閱明代馮璦輯的《開原圖說》,其中記載了遼河在曾遲堡(今增盛堡)以北的區(qū)域,而現(xiàn)在遼河變遷到增盛堡的南部區(qū)域,表明遼河曾經(jīng)在此流經(jīng)。通過綜合分析,遼河鐵嶺段在清代出現(xiàn)過分流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遷到增盛堡北部區(qū)域,而后逐步遷移到其南部區(qū)域。
從沈陽北部石佛寺至盤錦雙臺子河口為今遼河下游,長302km。遼河下游由于主要位于平原地區(qū),因此其河床泥沙組成顆粒較小,河槽和灘地總體變化穩(wěn)定性較差,且沿河無控制河勢變化的節(jié)點,因而遼河下游是古代遼河河道變化最大的地區(qū)。尤其是今新民以下遼河河段為南北走向,明清時期向西遷移更為明顯。
2.3.1 三面船附近河道南遷
三面船在石佛寺西北,今屬法庫縣。據(jù)《奉天通志》記載:“三面船,(法庫)縣南八十里,山勢三面似船,故名。一云山臨遼河,三面皆可泊船?!爆F(xiàn)在三面船山東、西、南三面都有古河道遺跡,但是現(xiàn)今的遼河在三面船山西南流過,相距卻有好幾里的路程。
2.3.2 新民到遼河中游段主要向西進行遷移,遼河故道主要為如今的蒲河下游段河道
遼河新民段到三面船之間的河道,史籍未見變化的記載,可見基本保持穩(wěn)定。但是新民以下河道在明清時期發(fā)生了重大的西遷改道。
據(jù)明代程開祜輯《籌遼碩畫》卷首《遼東圖》、康熙《奉天通志》和乾隆《盛京通志》卷13山川對遼河進行了相關記錄,在如今新民的東南區(qū)域為遼河河道。在明代1372年遷移變化成兩天河道,根據(jù)史料文獻記載,到明朝中期,遼河故道已遷移到蒲河下游段,稱名為蛤蜊河,現(xiàn)今遼中縣西邊的遼河是改道沖出來的,距離遼河故道已經(jīng)西遷了二十余里。而新河道,即遼中縣城西邊的遼河,逐步演變?yōu)橹饕拥溃诿鞒衅诿麨椤爸羞|河”。在其分流位置的上部河道名為“上遼河”,其下部河道名為“三汊河”。洪武五年這一次遼河主流向西遷了二十余里,是一次有記錄可查的大變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和《全遼志》的記載與明朝邊墻的修筑情況,可以證明這一論斷。
2.3.3 遼陽至海城地段遼河西遷,今太子河下游部分河道應是遼河故道
《水經(jīng)》、《水經(jīng)注》、《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張楚金《翰苑》及《漢書·地理志》均記載遼河河道流經(jīng)遼陽附近,且漢魏到唐朝期間此段遼河河道沒有大的變遷。
遼河遼陽段河道在遼金后向西逐步遷移,由于缺少史料數(shù)據(jù),無法仔細考證。據(jù)《奉天通志》卷76山川歷史資料記載,明末清初時期遼陽至海城地段原遼河河道西遷,太子河占用遼河故道的情形已經(jīng)形成。比較《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明代萬歷十年(1582年)和清嘉慶25a(1820年)的地圖資料,清代地圖遼河下游段在明代遼河的西側,也可以判斷遼陽至海城地段遼河在明代萬歷10a與清嘉慶25a之間發(fā)生過一次較大的西遷。
在遼河與渾河、太子河匯合之前,渾河與太子河首先相匯,遼金以后的史料稱其匯合口為“小口”,與遼河匯集后名為“大口”,是遼河和渾河的匯集口。由于河道西遷,歷史時期“大口”不斷南移?!稘h書·地理志》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的記載,都說明遼、渾相會于遼隊縣。匯合口估計在遼金以后向南進行遷移。根據(jù)《大元一統(tǒng)志》記錄,在遼陽西北四十里(今王大人屯)渾太河進行匯合后,在遼河西南70里的區(qū)域匯流入海。根據(jù)《遼東志》和乾隆《盛京通志》卷4“圣制四”記載,大口在明清時期向南進行遷移,到清代早期在鞍山牛莊位置進行匯合。綜上分析,遼河和渾河的匯合口總體遷移變化較大,基本呈現(xiàn)向西南遷移的變化趨勢。這主要是明清時期遼河、渾河及太子河逐步向西進行遷移變化影響所致。
2.3.4 人工裁彎
人工裁彎是20世紀50-70年代遼河河道整治的主要方式。到1991年,遼河自鐵嶺至遼河口共計人工裁彎22處,其中河道裁彎主要發(fā)生在遼河下游,裁彎次數(shù)為18處。遼河干流人工裁彎情況表(1991年前),見表1。
表1 遼河干流人工裁彎情況表(1991年前)
表1 遼河干流人工裁彎情況表(1991年前)
2.4.1 遼河入海口在古代逐步向西遷移
遼河入??谠诠糯w移變化較大,當前也成為渾太兩河的入??凇喓雍吞雍酉鄥R后形成大遼河,在營口地區(qū)匯流入海。遼河入??谠诠糯鸩较蛭鬟w移,從漢唐到明代渤海灣海岸線從西南方向逐步后撤。在明代遼河從長林子到營口地區(qū)后匯流入大海。
2.4.2 遼河入??谠诂F(xiàn)代逐步成形成
根據(jù)《奉天通志》記錄查閱,雙臺子河在清代1861年(咸豐十一年)從遼河向西分流出來,由于河道泥沙較為嚴重,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對河道采取人工疏導進行清淤疏浚,下游河道從盤山縣形成一條較為穩(wěn)定的分支河流。在這個時期遼河匯集到鞍山六間房附近并逐步匯合成兩個分支河流,一條向南部進行匯流的河流稱為外遼河,并與渾太河在三岔河附近進行交匯形成大遼河,在營口地區(qū)匯流入海。而另外一條向西南方向進行匯集形成雙臺子河,并在盤錦地區(qū)向南部進行遷移匯入到饒陽河后,在營口地區(qū)匯流入海。1958年在統(tǒng)一實施遼河大堤規(guī)劃時,在六間房處將外遼河堵塞,從此遼河干流的全部來水只經(jīng)雙臺子河注入渤海,
此次河流變遷是遼河在建國以來最大的依次變遷過程。從漢代開始遼河口在海城附近向西進行遷移,距離當前遼河口的位置遷移約70km,遼河口周圍的海岸線從西向南進行延伸,其延伸的距離為45km,每個世紀平均遷移的距離約2km,逐步形成當前遼河三角洲平原地區(qū)。
自然和人為因素是遼河發(fā)生變遷的兩個主因。從地形、地理特征、氣候以及植被方面對河流變遷的自然因素進行探討。從水土開發(fā)利用程度、灌溉輸水工程建設、以及人口遷移變化分析人為因素對河流變遷的影響程度。遼河河道變遷的原因錯綜復雜,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遼河下游的土壤、氣候及河道的坡度,是造成其下游經(jīng)常遷徙和改道的自然因素。遼河下游石佛寺以下的平原區(qū)土質疏松,一經(jīng)雨水沖刷,即土隨水去,水中泥沙含量特多。同時,遼河流域的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上、中游經(jīng)過暴雨之后,河床中便出現(xiàn)了洪峰,洪水與泥沙俱下,對下游構成嚴重的威脅。再加上發(fā)源地海拔約1000m,洪水奔騰急下,一瀉千里,到達石佛寺以下的平原,流緩沙沉,逐漸淤淀。大量泥沙沉積在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愈抬愈高,清朝以前無堤防,洪水不受約束,任意流動,不可收拾。因遼河挪動頻繁,古時候有位皇帝曾說遼河是湯幫沙底破遼河。
地勢是影響東、西遼河匯合口、遼河河道及遼河入??谧冞w的主要因素。
地勢原因是東西遼河匯合口南移的主要原因。據(jù)《金史·地理志》記載,古榆樹一帶遼河西側,除新開河及新開河支汊和公河外,一片洼地,別無其他河流,并指出該處新開河自遼源(現(xiàn)雙遼)東南境至康平東北境,“南北80余里,東西寬10余里,地勢卑涇,河流錯綜其間,水盛時東連遼河,彌漫無際,此遼澤之北部,古亦稱為遼海者”。以上記載說明古榆樹東西遼河新匯合口附近及其稍南一帶,均系寬闊的低洼地帶;加以該處地勢東高西低,向西傾斜,一個地形特點和主支汊相通的河道情況,就為匯合口的大變遷準備了條件。
遼河中游河道通江口和鐵嶺地區(qū)的變遷呈現(xiàn)出向東南遷移的趨勢,主要是受到其西北地勢較高,東南則較為平緩的地形因素影響。
遼河下游河道頻繁西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遼河平原西部地勢低洼。沼澤低洼地帶位于遼河下游的西側區(qū)域,區(qū)域泥沙淤積較多使得河流發(fā)生遷移改道。從遠古至清代末年,下遼河(今沈陽北部石佛寺以下河段)平原遼河西部長時間分布在北鎮(zhèn)和遼中一帶,遼河變遷的地形主因是由于水流從高向低處流動。
河道變遷受地殼結構的變化影響較大,深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和支配了遼河東部平原地區(qū)河流的西遷變化。我們從遼河平原水系變遷的歷史中清楚地看出,從明代開始遼河平原東部河流變遷頻次較高,東部丘陵地區(qū)河流主要受到地形隆起影響發(fā)生遷移變化,而北部平原河流的地形也發(fā)生較為明顯的抬升變化。明代和清代時期遼河沿線附近具有地震相關記錄,遼河東部丘陵河流兩側均有2-4級階地地形變化,表明遼東河流附近地形有著明顯的抬升變化,東部平原地區(qū)河流受地形抬升變化受到擠壓,使得逐步從西向南部進行遷移。
遼河上游從遼代開始逐步呈現(xiàn)沙漠化,中下游地區(qū)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被破壞,使得河道內(nèi)泥沙淤積現(xiàn)象較為嚴重,河道淤積會使得河流出現(xiàn)明顯遷移變化。西遼河從曾在遼代后期植被覆蓋較高的平原地區(qū)逐步被沙漠化,而由于地處東北干燥寒冷的氣候帶,使得其沙漠化的現(xiàn)象有所加劇,此外西遼河在遼代開始在河流兩岸沿線布設耕地區(qū)域,專注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而進入金代,由于耕地大量的被廢棄,使得區(qū)域沙漠程度日益嚴重。元代的屯田措施也使得河流泥沙逐年增加。大范圍耕地利用在遼代以后,使得河流植被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破壞,水土流失影響加劇,在明清兩代后,游牧民族對遼河上游的影響,植被破壞程度有所減小,但由于氣候干冷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難以恢復,沙漠化在西遼河流域依舊較為嚴重??傮w而言,遼河上游河道泥沙增加在于其沙漠化的加劇。其次在東部由于人類活動使得水土流失影響逐步增加,河道泥沙量增加。遼東地區(qū)在遼代后各中農(nóng)業(yè)措施得到大范圍展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也直接影響了遼河中下游河道泥沙含量的逐年遞增。
綜上原因分析,遼河在遼代開始,受水土流失影響造成河道淤積嚴重,到明代和清代這種影響逐步顯現(xiàn),從明清兩代開始隨著農(nóng)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直接增加了遼河及其支流河道的泥沙含量,使得遼河河道變遷十分明顯。
清朝時期,通江口處遼河曾經(jīng)向東遷徙。為了保護商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對河道疏浚取直,并添筑順水壩,逼河西行。遼河沿岸經(jīng)濟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不斷發(fā)展,人口數(shù)量逐年增加,遼河已不能允許出現(xiàn)歷史上相似遷移較大的變化過程,需要將河道擺動變化在河道堤防范圍內(nèi)進行有效控制。因此遼河下游堤防在解放后不斷被修建,有效控制了河勢,制止了河道大的演變。
1958年在六間房附近堵截外遼河水道,將遼河水系與渾河水系分開,遼河由盤錦的雙臺子河獨自入海,渾河和太子河匯成大遼河由營口入海。20世紀50-70年代,人類在河道整治工程中較多采用人工裁彎,這是那個年代人工裁彎多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后的河道整治很少采用人工裁彎。
從遼河整個變遷后進行縱向分析,早期是氣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疊加影響所致,使得遼河水沙發(fā)生不同程度變化,引起河流水文情勢的變化。后期受人口增長、遷徙變化、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平提升等人為因素綜合影響下,尤其是近代輸水灌溉工程的建設發(fā)展,使得河流發(fā)生明顯的遷移變化。
1)歷史時期遼河干流變遷的特點為:東西遼河匯合口呈現(xiàn)南移、中下游河道和遼河入??谙蛭鬟w移。建國后遼河河道變遷主要表現(xiàn)為人工裁彎和筑堤改道等。
2)縱觀整個遼河的變遷過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分階段來看前期自然因素起決定作用,后期后期人口增長、遷徙變化、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平提升、水利工程建設是其河流變遷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