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麗·狄金森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她的詩歌超越時代聞名于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狄金森獨特的世界觀和寫作技巧,其中之一就是陌生化的寫作手法?!澳吧币辉~最早是由形式主義評論家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于1917年提出的,是指通過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違背人們習以為常的形象,將日常事物陌生化,從而增強讀者對熟悉事物的感知的一種藝術手法。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詩歌語言與日常使用的語言是不同的,詩歌語言應盡量做到奇異而美妙。因此,什克洛夫斯基認為通過陌生化手法可以延長讀者的感知過程,從而迫使讀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和欣賞藝術語言。
狄金森獨特的世界觀和寫作技巧與她的生活經(jīng)歷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她生命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狄金森過著隱士般孤立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使她遠離世俗的社會生活,她的思想也因此擺脫了傳統(tǒng)習俗與經(jīng)驗的限制。在其作品中,她有效地使用陌生化手法來創(chuàng)造一種距離感。本文將基于狄金森的名詩《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分析陌生化手法在詩歌形式、意象塑造與主題表達三個方面的運用,從而進一步討論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運用陌生化手法所帶來的藝術效果。
首先,狄金森對首字母大寫和標點符號進行了非常規(guī)的運用,這體現(xiàn)了詩歌形式上的陌生化?!癢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 — in the Ring —/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在本詩的第三節(jié),狄金森將一些重要意象的詞匯,例如“School”“Fields of Gazing Grain”和“Setting Sun”等的首字母大寫,從而使這些詞匯產(chǎn)生非常直接的視覺沖擊,突出重要意象。從邏輯上來看,這三個意象都在動詞“passed”之后,暗示了從童年到成年再到老年的三個重要的人生階段。而將表示這三個意象的單詞的首字母大寫,是對人生三個重要階段的強調(diào),展現(xiàn)出主人公在走向死亡回憶自己的一生時對人生強烈的留戀之情。對于標點符號,狄金森在本段中共使用了四個破折號,如此頻繁地使用破折號并不是傳統(tǒng)的詩歌表達形式。詩人頻繁使用破折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破折號意味著延長,暗示了詩歌主人公在走向死亡時的猶豫與困惑,也展現(xiàn)了死亡在緩慢步伐中蘊含著無法抵擋的力量;另一方面,破折號是一種自然的連接,將三個獨立的意象連為一體,共同組成人完整的一生。
在詩歌形式方面運用陌生化的效果在于,首字母大寫和破折號的高頻使用使得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在詩人的呈現(xiàn)下變得陌生,因此減慢了讀者的閱讀速度并延長了讀者的感知過程。通過陌生化手法在詩歌形式上的運用,狄金森在她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與讀者先前生活中感知到的內(nèi)容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段距離,也因此帶來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其次,狄金森使用相對簡單的語言,將熟悉的意象以一種模糊甚至怪異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實現(xiàn)了陌生化手法在意象塑造方面的運用?!癆 Swelling of the Ground —/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 The Cornice — in the Ground —”。在第五節(jié)中,主人公在房子前停下,仿佛已經(jīng)到達了終點。狄金森通過相對簡單的詞匯和碎片化的描述,將房子塑造成一個模糊又神秘的意象。這樣做使得房子這一意象的象征含義可以多重解讀:一方面,房子可以代表墳墓,因為墳墓代表著生命的終點;另一方面,房子也可以代表廣泛建于狄金森故鄉(xiāng)的一種小石屋,狄金森或許認為人生的終點正是她度過生命中大部分時光的地方,她想象著她死后的生活可以是對現(xiàn)在生活的延續(xù),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狄金森對死亡的獨特見解:死亡即永生。
在意象塑造方面運用陌生化手法的效果在于,一方面,模糊而非直接的描述使讀者產(chǎn)生困惑,從而在詩人呈現(xiàn)與讀者感知之間創(chuàng)造了距離感,因此仔細研讀全詩并分析詩歌主旨便成為解讀意象象征意義的必要條件。通過這種方法,狄金森將詩歌主題與意象結(jié)合起來,延長讀者的感知過程,進而產(chǎn)生藝術效果。另一方面,相對簡單的描述可以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和分析的空間,因此讀者很有可能會解讀出意象不同的象征意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讀者在閱讀詩歌時的思考和感知過程。
最后,在詩歌主題方面,狄金森詩歌很少涉及與她所處時代相關的特定話題,因此往往有著超越時代的主題,例如死亡、自然和愛情等。雖然她是一位非常高產(chǎn)的詩人,但她的大部分詩歌都是在她去世之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并發(fā)表的,因此她的思想沒有受到世俗社會過多的影響,她也沒有必要擔心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并改變自己以迎合當時的社會標準,所以她可以更自由地專注于個性化審美的表達。
本詩的主題“死亡”很好地展現(xiàn)了陌生化寫作手法在狄金森詩歌主題中的運用。她將死亡不可感知的過程以及神秘的形象通過實在并深刻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在本詩中,虛幻的死亡被刻畫為一個善良的紳士,而因為死亡的禮貌舉止與紳士風度,主人公拋下充滿了勞作與樂趣的生活,以一種平靜的方式跟隨死亡而去。對于讀者來說,死亡是一種難以洞察和定義的客觀存在,狄金森以具體簡單的意象去塑造這一抽象概念。然而紳士意象雖為讀者熟悉,但其鬼魅神秘的氣質(zhì)卻經(jīng)過了詩人仔細的藝術打磨,具有這樣特質(zhì)的紳士形象在讀者的認知中變得陌生起來。死亡堅定絕對的氣質(zhì)也給它表面上的禮貌紳士增添了些許恐怖和陰郁。而這樣的藝術處理恰恰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紳士形象和狄金森所刻畫的紳士形象之間創(chuàng)造了距離感。
因此,為了表達對抽象主題的獨特見解,狄金森通過對熟悉意象的陌生化處理,打破了日常生活中對這些熟悉意象的無意識感知,并進而延長讀者對詩歌的感知過程,打造出獨特的感知體驗。
而關于三者之間的關系,通常詩歌形式的設計和意象的塑造都是為了主題的表達而服務。所以筆者認為,在陌生化手法的運用過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首先,詩歌形式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突出了重要意象,延長了詩歌的閱讀過程;其次,意象塑造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延長了解讀重要意象象征意義的過程;最后,主題表達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在日常生活的熟悉意象和詩歌中所呈現(xiàn)的意象之間創(chuàng)造了距離感,延長了感知抽象主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延長閱讀和理解意象象征意義的過程是延長主題感知過程的基礎,因此在詩歌形式和意象塑造方面運用陌生化手法是實現(xiàn)主題表達陌生化的兩條重要途徑;另一方面,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實現(xiàn)了狄金森詩歌中陌生化手法的運用,進而產(chǎn)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Defamiliarization. http://wikipedia.moesalih.com/Defamiliarization [OL]. December, 2019,14.
[2]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3.
[3]孫丙堂,李雪麗.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陌生化”創(chuàng)作手段[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5):772-776.
[4]王錦麗.“陌生化”與狄金森詩歌審美距離創(chuàng)造[J].學習與探索, 2017(10):170-174.
[5]周靜靜.艾米莉·狄金森宗教詩歌中的陌生化現(xiàn)象[D].武漢理工大學,2017.
【作者簡介】崔際湞,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