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我叫《蘭亭序》,出生于公元 353年。那是東晉的永和九年。
那日,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風雅集會。清幽的山水、秀麗的風景吸引了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等社會名流的捧場。
多虧了那場微醉的風雅,我出生了。
江南的三月三,通常都是在細雨綿綿的雨季。但是這天的天氣,卻格外晴朗,遠處崇山峻嶺,眼前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和暢,潺潺水聲聽得人神清氣爽,山間的景色更是恬靜宜人!
為應上巳日的習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在春意綿綿的大好時節(jié)里,祈求著消除病災與不祥。為了活躍氣氛,有人想出了流觴曲水的玩法兒。
大家散坐在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澄澈的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
途中,觴在王獻之面前停了下來,不滿十歲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沒作一句來,也被罰了酒。后世的清代詩人還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皡s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杯。四十二人的風流集會與美好時光,不知不覺就在曲水流觴和飲酒作詩中悄然流逝。
為了把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來,大家打算把詩匯總,編撰成集,紀念此次盛事,也給后人留個念想??晒庥性姡l來作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舉聚會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托,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勁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我,就是在那文人狂歡的一刻,出世了。這就是我,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在《蘭亭序》開篇,我們讀到的盡是美好愉悅。天也清朗,風也和暢,宇宙是那么大,萬物是如此盛,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而到了《蘭亭序》后半段,羲之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抹憂愁。他說: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不能明白于心,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現(xiàn)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
1666年過去了,在我324個字的筆觸里,依舊能聞到,那遙遠的時代飄出的陣陣濃重且蘊含了三分喜悅一分哀愁的酒香、淡淡溫雅香薰味兒,看到附章在行云流水中的暢快與凝重之情。
1666年過去了,王羲之對生命無常的惋惜,依舊飄零在這悲喜交集的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