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泉祥 謝育婷 陳嫻 陳穎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1]中指出,我國心 血管病現患人數2.9 億,其中腦卒中1300 萬,冠心病1100 萬,心力衰竭450 萬,高血壓2.7 億。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最常見的急重癥之一,肥胖/超重(BMI≥25 kg/m2)是冠心病危險因素,而且是獨立危險因素,控制體重成了臨床工作不易達標的危險因素之一。人體體重與身高二次方的比值被稱為體重指數。研究表明,體重指數與急性心肌梗死預后密切關系。日本一項納入6216 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發(fā)現,肥胖與心肌梗死患者心臟性猝死相關[2]。在校正合并癥和評估惡病質措施后發(fā)現,與體重正常的患者相比,低體重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死亡風險更高[3]。但體重指數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關系如何,尚未見報道。本文以2018 年7 月-2018 年12 月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體重指數(BMI)作為分組依據,探討體重指數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8 年7 月至2018 年12 月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住院,明確診斷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符合2012 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定義[4]),所有病例入院12 小時內行直接PCI 術。按體重指數(BMI),分成正常體重組(18.5≤BMI<25 kg/m2,n=34)、超重/肥胖組(BMI≥25 kg/m2,n=32)。計算公式如下:體重(kg)/身高2(m2)。排除標準為:嚴重肝腎功能損害;中重度貧血;慢性阻塞性肺疾??;支氣管哮喘;甲狀腺功能異常;腦卒中史;死亡病例;年齡<18 歲;年齡>85歲;BMI<18.5 kg/m2。
1.2 研究方法分別收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合并癥、生命體征、血脂水平、肌酐、尿酸、用藥情況等。記錄入院后當天或第二天兩組患者的心臟彩超左室射血分數(LVEF)、N 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3 個月后門診隨訪,收集NT-proBNP、LVEF 數據,進行NYHA 分級及6 分鐘步行試驗評估。
1.3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見表1。
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總膽固醇;ACEI: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RB: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
2.2 兩組患者住院(基線)期間的心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間的一般資料對比(±s 或例數)
表1 兩組間的一般資料對比(±s 或例數)
年齡男性吸煙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收縮壓(mmHg)脈搏(次/分)LDL-C(mmol/L)TC(mmol/L)血肌酐(μmol/L)尿酸(μmol/L)合并用藥ACEI/ARB倍他受體阻滯劑正常體重(n=34)63.41±9.35 26 20超重/肥胖組(n=32)63.94±10.31 21 15 16 4 130.97±19.93 81.21±15.00 3.20±0.89 4.93±1.25 89.81±19.68 393.47±84.31 18 8 132.31±19.92 84.44±12.23 3.19±1.05 4.89±1.32 93.84±24.41 381.69±124.92 27 29 25 28
表2 兩組患者住院(基線)期間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3 月后心功能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3 月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體重指數用來界定超重、肥胖、正常體重與低體重,是最常用的指標。肥胖/超重(BMI≥25 kg/m2)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3%的冠心病由肥胖直接引起[5]。超重/肥胖影響冠心病、心功能的機制不完全清楚。肥胖與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許多HFpEF 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左心室肥厚、炎癥、高血糖、睡眠呼吸障礙、腎功能障礙等密切相關[6]。肥胖引起糖耐量下降的機制包括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異常代謝等,胰島素抵抗是肥胖、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7]。因此,肥胖/超重可能通過其它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耐量異常等)的間接作用對冠心病患者造成不良影響。
近年來,BMI 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而BMI與冠心病預后的關系目前的研究結果仍存在爭議。Endo H 等[8]收集3000 多例行PCI 治療的患者按BMI 分組,分析BMI 與PCI 后的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關系,發(fā)現低體重的全因死亡風險最高。盧鳳翔[9]研究,發(fā)現正常體重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超重/肥胖體重患者。因此,體重指數與冠心病的預后及治療效果關系密切。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常見的一類急重癥,體重指數與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心功能關系如何,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比較了不同BMI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基線時期和心梗后3 個月心功能情況,試圖探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與體重指數的關系。我們發(fā)現基線時期超重/肥胖組LVEF 較正常體重組低,而NT-proBNP 較正常體重組升高,說明超重/肥胖與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相關。Sundstr?m J 等[10]亦指出,減重可降低肥胖患者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同樣說明超重/肥胖影響心功能。而3 個月門診隨訪,發(fā)現超重/肥胖組患者的LVEF、NT-proBNP 與正常體重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提示超重/肥胖在一定條件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LVEF、NT-proBNP 水平的恢復,正如Cescau A 等[11]進 行 一 項 納 入 了295 例 心 臟 彩 超LVEF 均為45%患者的研究,隨訪發(fā)現發(fā)生左心室逆轉重構的患者中BMI 高于對照組,提示BMI 的增加在心臟病中存在保護作用。但我們通過加入6 分鐘步行試驗及紐約心功能分級指標,進一步研究發(fā)現,超重/肥胖組NYHA 分級II-IV 級比例較高,且6 分鐘步行長度明顯下降,活動耐量下降。亦有研究表明[12],將心臟外科手術中取下來的心臟組織,進行肌力測試,與BMI 在25-30 之間的患者相比,BMI 大于30 的心肌肌力明顯降低,這也支持超重/肥胖組患者的活動耐量較正常體重組下降。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變與體重指數相關,超重/肥胖可能有利于急性心梗后的LVEF、NT-proBNP 水平的恢復,但超重/肥胖可能會降低急性心?;颊叩幕顒幽土?。降低體重是否有益于改善心?;颊叩男墓δ芪醇{入此次研究;對于心力衰竭患者,改變體重的干預措施是否能改變預后仍不清楚[13],如何確定心梗后患者體重的干預程度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