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疆
近來,因為疫情防控,“健康綠碼”和小區(qū)通行證成為了人們出行時的必備之物。其實,早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出行時就需要攜帶官方出具的出行證明。從漢代,到唐宋,古代的“通行證”經過多次變化,逐漸變得手續(xù)簡便、信息完備。那么,古人都使用過哪些“通行證”呢?
古代會在水陸交通必經的要道上設立關卡,稱為關津或津關。路上的為“關”,水路上的為“津”。胡三省在《資治通鑒》的注釋中說:“關,往來必由之要處;津,濟渡必由之要處?!睉?zhàn)爭時期,關津是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軍事重點,兵家必爭之地;和平年代,關津則成為維護治安,控制人口流動的重要工具。早在先秦時期,關津制度就已經形成,那時的人們要通過關津,就需要出示相應的通行憑證了。
戰(zhàn)國時期的通行證稱為“節(jié)”。最初,古人截取一段有節(jié)的竹子剖分為二,各取一半作為信物,這就是“節(jié)”的起源?!吨芏Y》記載,“門關用符節(jié),貨賄用璽節(jié),道路用旌節(jié),皆有期以返節(jié)。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jié)……無節(jié)者,有幾則不達”,意思是說出入關門要用符節(jié),運輸貨物要用璽節(jié),通行道路要用旌節(jié),這些節(jié)到了有效期都要歸還。在外通行的人都要持有節(jié),沒有節(jié)的人,遇到檢查就不能通過。
漢代的通行證稱為“傳”。最初,傳是節(jié)的補充,后來成了一般吏民出入關津的憑證,如《漢書·景帝紀》有“四年春,復置諸關,用傳出入”的記載。傳一般由木片制成,上面會寫上頒發(fā)的日期、頒發(fā)官員的名字、持有者的姓名、過關的事由等內容。
傳分為公務用傳和私事用傳。公務用傳主要是頒給官吏使用,以執(zhí)行采購物資、追捕逃犯、押送民夫、官員赴任等任務,根據行經的范圍分別由縣一級、郡一級或中央頒發(fā)。持有公務用傳的高級官員還有權調用公家的馬車使用。
普通百姓私人用傳需要先向鄉(xiāng)里申請,鄉(xiāng)里審核確為“毋官獄征事”,即不是正在服兵役、勞役、刑役人員后,報縣級單位簽發(fā)。由于馬是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攜帶馬匹過關還要單獨辦理“馬傳”,上面會記載馬匹的特征。
在私事用傳中,一般會有“移過所”這一公文習語,意思是移經所過之地。于是,東漢時期又出現(xiàn)了新的通行憑證——“過所”?!短接[》援引東漢劉熙《釋名》云:“過所,過所至關津以示之?!痹跐h代,過所和傳類似,一般由竹簡制成,內容也相對簡略些。
魏晉南北朝時期仍沿襲漢制,行人通過關津需使用過所。如《晉令》中有:“諸渡關及乘船筏上下經津者,皆有(過)所,寫一通,付關吏。”《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初年,京師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帶大旱,饑民遍野。朝廷計劃允許饑民出關到其他地區(qū)求食,可是由于人數眾多,出關手續(xù)一時難以辦理完畢。東陽王元丕建議“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將二吏,別掌給過所,州郡亦然”,官吏們加班加點辦理過所,四天就都辦完了。
到了唐代,過所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規(guī)范,普通百姓只要是想離開自己的所屬地,就必須申請過所。《唐六典》規(guī)定,“凡行人車馬出入往來,必據過所以勘之。”申請過所先要到縣里遞交書面申請,還要有保人擔保。經過官府嚴格的審核后,在京的由尚書省,在地方的由都督府、節(jié)度使衙門或州府判給?!短坡墒枳h》規(guī)定,“不應度關者,謂有征役番期及罪譴之類,皆不合輒給過所。”
唐代法律規(guī)定,行人出行通過關津如果沒有過所,輕者無法通行,重者將被處以一年的徒刑。從關口以外其他地方偷越的,稱為“越度”,要罪加一等,處以一年半的徒刑。
古典小說《西游記》中描述,唐僧取經時攜帶著唐太宗賜予的通關文牒。但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其實是偷渡出境的,并沒有取得朝廷批準出行的過所。由于守關官兵私放,佛教界人士的鼎力相助,玄奘才得以去印度取得真經。因而玄奘在歸國入境之時,先行上表唐太宗,請求赦免其“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三藏法師傳》)之罪。幸好唐太宗是開明之君,赦免了他的罪責,否則他和守關的官吏都應被處以兩年的徒刑。
到了唐朝中后期,另一種通行證明“公驗”開始和過所同時使用。公驗相較于過所,使用范圍較小,只能用于相鄰行政區(qū)之間的人員移動,但申請簡便,格式也較為隨意,有較強的適應性。到了五代時期,沿用千年的過所逐漸消失,為公驗所取代。
宋代的公驗也稱為公據、公移、公憑等,如宋仁宗景佑二年的詔書中有“臣僚入川,所將人馬器械,舊皆給公據,以驗奸偽”的說法。除了保留通行證的作用外,公據還能作為證明文書使用,適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宋代海外貿易發(fā)達,公憑可作為與外國貿易的許可證明。此外,公據還可作為官學生員的入學證明、科舉考生的準考證明以及前線將士的軍功證明等,可謂是一“證”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