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
墓志銘是世界范圍內(nèi)通用的紀念逝者的方式,任何一篇墓志銘都承擔著紀念式的現(xiàn)實功用,好的墓志銘往往閃爍著思想的火花。在我國,它還是一座特殊的文化寶庫,既反映了前人不同的思想文化和思維方式,又表達著人們對待自我、社會、世界的認知。
刻石作銘的起源
墓志銘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數(shù)量龐大的一個類別,更是考古發(fā)現(xiàn)中數(shù)量最大的文獻種類,為多種門類的學術(shù)研究提供了素材。正因如此,古代的墓志銘歷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對于墓志銘的確切起源,史籍中未見有詳實的記載,因此學術(shù)界一直眾說紛紜,但基本上都是著眼于喪葬制度。學者們或依據(jù)文獻記載,或靠出土實物予以佐證,形成多種學術(shù)觀點,包括“戰(zhàn)國說”“秦代說”“西漢說”“東漢說”“魏晉說”“南朝說”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西漢說”“東漢說”“魏晉說”等。
例如,有學者認為西漢時期出現(xiàn)的“告地狀”便是墓志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多次考古發(fā)掘中都發(fā)現(xiàn)了西漢時的“墓志”,即“告地狀”?!吨袊L俗通史·秦漢卷》認為,在西漢前期墓葬中,有瘞(讀音yì)埋告地狀的葬俗。告地狀系將死者從陽間移交到陰間的書狀,通常書寫在木牘上。
“東漢說”的支持者較多。1929年,考古人員在洛陽東北郊出土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東漢延平元年《賈武仲妻馬姜墓記》,其中詳細記錄了死者姓名、家世、生平事跡及死葬日期,這也被認為是我國發(fā)現(xiàn)得最早的用石頭刻制的墓志。該志石長46厘米、寬58厘米,志文隸書,15行,每行13至19字,書法剛勁有力。近代著名學者羅振玉在《遼居稿》中曾為之題跋曰:“漢人葬記前人所未見,此為墓志之濫觴。”
“魏晉說”認為,《宋書·禮志二》明確提到禁碑始于曹操:“漢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秉S初三年魏文帝下詔,取消墓地上一切設(shè)施和標志??赡苁鞘廊俗纺钔稣咧槿韵M兴耐校谑钱a(chǎn)生了將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銘形式,這就是墓志的起源。
總之,墓志銘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延續(xù)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從材料上說,早期是“磚、瓦、石并用”,后來逐漸形成了石刻墓志;從文體上說,墓志銘由簡入繁,由隨意寫刻變成了有固定格式;從名稱上看,由早期的墓記、柩銘等名目統(tǒng)一為墓志銘。特別是魏晉南朝時期,由于限制立碑,迫使墓碑以縮小的形式,由地上轉(zhuǎn)入地下,這也是促使墓志銘正式形成的一個重要外部機緣。
唐代是墓志銘發(fā)展的巔峰時期。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社會繁榮,另一方面是有了前代文學的積淀,使得墓志銘的創(chuàng)作達到鼎盛,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均被后世所借鑒。此后,名人自撰墓志銘趨于興盛,如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銘并序》等。明清時期,整個社會都看重喪葬,這一時期文人的創(chuàng)作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又一高峰,在很多文人墨客的書籍中,都能看到墓志銘這種文體出現(xiàn)。
文人墨客代寫墓志銘
我國古代的墓志銘源于刻石墓碑。墓碑對墓志銘的形成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以至于后來的研究者對它們多不作區(qū)分,而統(tǒng)稱為碑志。
實際上,雖然墓碑和墓志都能起到頌揚墓主的作用,但自產(chǎn)生時起,二者的功能就大相徑庭,墓碑文和墓志銘更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并且,古人將墓碑立于地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日曬雨淋,或因戰(zhàn)亂損毀,多數(shù)墓碑終將被毀棄,無法實現(xiàn)墓主“垂之億載”的愿望。而墓志銘形體較小,并且要隨著墓主的棺柩葬于墓中,就像明代吳訥所說:“墓志,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遷改。”不難看出,古人設(shè)置墓志銘的首要目的在于記事和防止陵遷的功用?,F(xiàn)存墓志數(shù)量遠多于墓碑,從客觀上也證明了墓志確實比墓碑更易保存,傳世久遠。
在文體繁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墓碑文與墓志文被嚴格區(qū)分。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一文中,首次將碑文當作與詩、賦、銘、誄(讀音lěi)并列的文體而單獨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蹦铣捍膶W家蕭統(tǒng)在《文選》中也是將碑文和墓志文看作兩種不同的文體分列的。
這種區(qū)分在宋代以后逐漸為人們所忽略,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清代許多著名的金石學家對墓碑文和墓志文不作區(qū)分,仍持碑志一體論。如清代著名藏書家、書法家孫星衍將所有的墓碑和墓志都當作碑來看待,他所收石刻多半為墓志銘,但均以“訪碑錄”命名。甚至到了當代,許多學者仍將碑、志看作一體,也是承襲了這一看法,約定俗成地將一切刻在墓碑上或墓中、概括逝者生平的文字均叫做墓志銘。
刻石作銘,曾是古人死后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在生前就為自己撰寫了墓志銘,或者不惜重金求人為自己寫墓志銘。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是寫作高手,其文集中收錄墓志銘70多篇;儒學大家朱熹曾為14位女性撰寫過墓志銘,表達了理想女性應具備孝順、賢惠、學識和嚴慈等品格。歐陽修一生共創(chuàng)作過83篇墓志銘,都是褒獎當代儒學之士和才能之士,以從正面樹立新的士大夫評價標準。
此外,歷史上還有一種罕見的無字碑,成為后世難解之謎。
神龍元年,82歲的武則天在人生的舞臺上謝幕。在她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前立著兩塊石碑,西邊的那塊屬于唐高宗,上面刻著他的豐功偉績;而東邊的那塊8米石碑高大巍峨,上面竟然一個字都沒有,這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無字碑。
除此之外,我國歷史上還有另外兩塊著名的無字碑,每一塊都記載著一段歷史。
一塊是東晉名士謝安的墓碑。謝安就是成語故事“東山再起”里面的“主人公”,他40歲時才開始做官,在謝安的舉薦下,其侄謝玄帶領(lǐng)被稱為中國歷史上五大強軍之一的“北府兵”,在淝水之戰(zhàn)中大敗前秦。謝安因此成為全民英雄,他死后,墓碑上不刻一字,代表著功德無量。
還有一塊是南宋奸臣秦檜的墓碑。臭名昭著的秦檜死后墓碑上無字,是因其陷害忠良,賣國求榮,后人不屑為他刻字。
了解古代社會的“參考書”
墓志銘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既具有一定的石刻藝術(shù)和書法價值,又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能夠起到證史補史的作用,已成為文物部門整理收藏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脊艑W者認為,短短幾十年間,墓志石刻已經(jīng)從一種邊緣性史料成為我國中古特別是唐代研究最為豐富的信息來源之一。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古代墓志銘所提供的豐富細節(jié)非常驚人,是現(xiàn)代人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生動的“參考書”。如元景在北魏宣武帝時任徐州刺史,很有理想抱負,但殘酷的政治斗爭為他惹來殺身之禍,因此在《臨刑自作墓志銘》中寫道:“洛陽男子,姓元名景。有道無時,其年不永!”寥寥數(shù)語,生不逢時的悲壯之情躍然紙上。
現(xiàn)存墓志銘保留相對多且完整的朝代當屬唐代,出土的大量墓志可以使人們了解當時的政治語境、民族戰(zhàn)爭、歷史人物及對當時政權(quán)的評價。如武周時期的墓志“多含政治隱情”“不少墓志通過墓主人的個人遭際揭露了酷吏政治的黑暗”,這些都體現(xiàn)了武周時期人們對于酷吏政治的反感,撰寫墓志者通過隱晦的語言記錄了人們對于社會現(xiàn)狀的抗拒,曲折表達了人們向往光明自由的生命追求和理想。
對于很多現(xiàn)代人來說,認識墓志銘是從學習書法臨帖開始的。墓志銘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石刻形式,越來越受到學者和書法家的關(guān)注。單純對于書法而言,墓志和許多書法名作一樣,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特色,是人們臨習書法的模本,如司馬昞墓志銘、刁遵墓志銘等。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墓志銘這一文化遺產(chǎn)的開發(fā)和保護。隨著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和實施,新出土的和散落于民間的墓志及拓片被征集和保存到博物館、圖書館,學術(shù)界興起了一股墓志研究熱,這一形態(tài)在古籍??焙蜌v史文化研究中發(fā)揮了更大作用。
(據(jù)“中安書畫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