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仍學
【摘 要】《牡丹亭》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劇作以杜麗娘的愛情故事為根本,以“情”為中心,抨擊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過分壓制,揭示了封建專制下人性和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矛盾,具有一定的人文主義思想。從杜麗娘和杜寶的人物設(shè)置以及劇作的情節(jié)安排,對《牡丹亭》的主題進行深入探究,揭示劇作深層的文化價值以及所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思想,從而表現(xiàn)“情”的價值和力量。
【關(guān)鍵詞】《牡丹亭》;湯顯祖;封建禮教;人性;情與理
中圖分類號:J80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022-02
《牡丹亭還魂記》又名《牡丹亭》,由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chuàng)作,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講述了南宋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觸景思春,因夢傷情而亡,后化作魂魄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大膽相愛,遂起死回生,沖破封建禮教終成眷屬的故事。該劇問世后不僅在當時“文人學士案頭無不置一冊”“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①”,且對后世也造成了極大影響,古今中外流傳不朽,成為明代傳奇發(fā)展的最高峰,以至于在2008年出版的《100部劇本:世界最著名劇本排行榜》中②,湯顯祖的《牡丹亭》作為唯一入選的中國劇本,位列第三十二位,可謂是蜚聲中外,“真堪千古矣!”,毫無疑問,《牡丹亭》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而但凡是偉大的作品就必然有其偉大的思想價值。在明末程朱理學日益僵化、儒家學說日益喪失其生命力而禁錮人們思想的時代,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對“情”的大力贊揚與肯定,對“存天理、滅人欲”等封建腐朽思想的大力批判以及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對理想價值的追求可謂是難能可貴,其中不乏人文主義思想光輝的閃現(xiàn),甚至后世學者已然將其與同時期的莎士比亞相提并論③。
《牡丹亭》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主題思想遠遠超出了對愛情本身的歌頌,絕非為一般的才子佳人愛情戲可比擬的。在其開篇第一出《標目》第一句“忙處拋人閑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中,湯顯祖就點出了本劇的關(guān)鍵字“情”,而在本劇的題記中那家喻戶曉的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敝幸卜磸蛷娬{(diào)了“情”的重要價值??梢砸姷茫赌档ねぁ氛菄@著這個“情”字而寫,理解了這個“情”字即是讀懂了本劇的關(guān)鍵所在,那么這個“情”字究竟有怎樣的意義呢?對于普通讀者觀眾而言,這個“情”字無非代指愛情,《牡丹亭》也只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愛情傳奇,但當我們深入閱讀后就不難感知到,這個“情”字遠非愛情這么簡單,而是包含了人世間一切至真至美的真情,在這個“情”字背后則是湯顯祖對于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反叛,對于不合理的“三綱五常”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等封建制度腐朽思想的批判以及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不僅需要有選擇的自由和基本的欲望,而且更需要情感的慰藉,而僵化了的封建理學則利用各種脫離了實際的封建教條極大地壓制了人最基本的人性,否定了“情”的價值和意義,使人變成階級統(tǒng)治中沒有感情的、麻木的動物。湯顯祖之所以選取杜麗娘暮色還魂的故事來表達他的思想,就是由于在這個故事中有著“情”與“理”的尖銳對立,作者試圖在這個對立中突出“情”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喚醒更多人的覺醒,以至于古往今來不少伶人讀者在《牡丹亭》巨大的精神感染力下抑郁而終④。
從《牡丹亭》角色塑造來看,杜麗娘無疑是劇中“情”的代表,作為南安太守的千金小姐,杜麗娘可謂是長期飽受封建禮教的壓制。她幾乎沒有自我選擇的權(quán)利,只得“終日繡房,長向花陰課女工”,即使“刺繡余閑,有架上圖書”,也不過是男女《四書》和開首便是后妃之德的《詩經(jīng)》,只求學成“但略識周公禮數(shù)”,以待“他日到人家,知書知禮,父母光輝”,杜麗娘的人生不僅方方面面都已經(jīng)被父母安排,甚至就連去自家后花園也不被允許,幾乎是一種軟禁式的生活。至于情感需求,杜麗娘養(yǎng)在深閨,既不可能萌發(fā)愛情,也無真摯的友情,即使是父母之親也要深受封建禮制的約束,無法享受常人之天倫。在這種環(huán)境下,杜麗娘顯然極度缺乏自我主體意識,是深受封建理學壓制人性的一個突出代表。然而,當杜麗娘接觸到《詩經(jīng)》中“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時,便萌發(fā)了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性”的意識覺醒,從而開始了自己在強大的封建禮教壓制下的微弱反抗。愛情,是人性中最令人心馳神往、最難能可貴的情感,而“性”則是人性最本質(zhì)的欲望⑤,而這二者都是人性美好的典型代表,但卻在封建時代遭受著最殘酷的壓制,一切對美的向往、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都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以各種方式不斷地被擠壓和扭曲,致使人喪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從而成為統(tǒng)治階級理想中的賢淑貞節(jié)的典范。然而,杜麗娘的反抗畢竟是微弱的,但人性一旦覺醒便是不可阻擋的,因此覺醒后的杜麗娘沒有選擇再次向封建禮教屈服,而是在無言的抗爭中離開了人世,以另一種方式使自己壓抑已久的人性得到釋放,向封建禮教宣示了“情”的力量和價值。
劇作中,與“情”所相對立的“理”的代表則是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和師傅陳最良,前者象征的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后者則象征著作為封建衛(wèi)道士的腐朽的知識分子階層。杜寶作為杜麗娘的父親,一直嚴格奉行封建禮教規(guī)范,沒有過多的“情”的流露,即使對女兒卻也并沒有體現(xiàn)出真誠的父愛,在劇作第三出一開場便嘆息道“中郎學富單傳女,伯道官貧更少兒”,甚至對杜母哭訴“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憐也,他還有念老夫詩句男兒,俺則有學母氏畫眉嬌女”,只想著按照道德規(guī)范將杜麗娘培養(yǎng)得“古今賢淑,多曉詩書”,以待“做門楣”。杜麗娘死后,盡管杜寶痛失愛女,但又恰巧高升安撫使,此時杜寶為朝廷盡忠的禮教思想顯然壓過了喪女之痛,最終以“朝旨催人北往,女喪不便西歸”為由,匆忙將杜麗娘后事交由陳最良料理后,便立即北上赴任。而后當杜寶任上得知杜母為賊人所害的消息后,經(jīng)過短暫的悲痛立馬清醒過來“夫人是朝廷命婦,罵賊而死,理所當然。我怎為他亂了方寸,灰了軍心?”,隨后便不再悲痛,而投入到御敵的下一步謀劃中,其巨大的情感克制力令人可敬又可畏。最后當其見到生還后的杜麗娘時,其第一反應居然是“此必花妖狐媚,假托而成。”以至于柳夢梅感嘆道“好狠心的父親,他做五雷般嚴父的規(guī)模,則待要一下里把聲名煞抹。”由此可見,在杜寶的世界里,“理”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對于“人性”的價值和“情”的意義則予以否認和忽視,這與至情的杜麗娘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在這種尖銳的“情”“理”對立中,湯顯祖對于“情”和“人性”的大力贊揚與肯定的思想才得以升華。
從劇情的設(shè)置來看,杜麗娘的覺醒始于讀《詩經(jīng)》,而后在游園驚夢中進一步萌發(fā),從而開始與杜寶為代表的“理”的勢力形成尖銳的矛盾對立,隨后在杜麗娘的因情復生中,將“情”與“理”的對立推向頂峰,最終“情”戰(zhàn)勝了“理”。盡管本劇不是單純地歌頌愛情,但在整部劇作中,杜麗娘與柳夢梅真摯的愛情確實是貫穿劇情的最主要線索。愛情,不僅是人性之美的突出代表,也是受封建壓迫的典型,因此湯顯祖選取了愛情這一切入點,直擊封建理學殘酷性和虛偽性的要害。當杜麗娘人生中第一次來到這姹紫嫣紅的花園時,花園的“美”無疑深深地震撼了她,使其萌發(fā)對美的深切向往?;▓@的“美”使杜麗娘聯(lián)想到了自己人生的“美”,作為一個青春懵懂的少女,杜麗娘的人生本應充滿著美好,但卻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中虛度青春,只得靠做夢來滿足自己人性的需求,她人生的美好就像這花園一樣“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只得無奈地感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泵鎸@種現(xiàn)狀,杜麗娘顯然無力反抗,但已經(jīng)覺醒的她又不甘于在這個金絲雀籠內(nèi)虛度一生,最終只得抑郁而終,提前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向這個世界做出了最后無言的反抗。
但如果劇情就此結(jié)束,《牡丹亭》就僅僅是對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了一次不那么有力的抨擊,意味著“情”終究無法與“理”抗衡,難以體現(xiàn)出“情”的價值和力量。因此,湯顯祖大膽借助了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讓死去的杜麗娘魂魄再現(xiàn),并與柳夢梅大膽相戀,甚至得以死而復生,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此天馬行空且具有神話色彩的情節(jié)設(shè)置在以往的現(xiàn)實主義劇作中實屬罕見,但讀來又感覺那么的合情合理,原因就在于情節(jié)的背后有著“情”的力量的支撐。正是由于“情”的巨大力量,讓杜麗娘可以遺夢而傷逝,又可以人鬼相戀起死回生,只要“情之至”了,連生死天命都可以超越,那么那些所謂的上承天命的封建禮教又有什么不可以突破的呢?在最后的第五十五出《圓駕》中,湯顯祖為劇作設(shè)置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由皇帝親自“據(jù)奏奇異,敕賜團圓”,這就意味著杜麗娘與柳夢梅這段不合禮制的愛情得到了最高封建權(quán)威的認可,“理”在“情”的巨大力量下做出了妥協(xié),“情”則徹底沖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戰(zhàn)勝了“理”。由此可見,湯顯祖所設(shè)置的這個大團圓結(jié)局非但沒有削弱《牡丹亭》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力度,反而進一步彰顯了“情”的力量和價值。
縱觀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人性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矛盾一直貫穿其中,封建統(tǒng)治階級也慣于通過利用禮教德育和專制制度壓迫人性的方式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直到明朝中后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人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但面對封建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封建理學對人性愈發(fā)強烈的壓制,“情”與“理”的矛盾也愈發(fā)尖銳,人性的變異也愈發(fā)凸顯。而《牡丹亭》之所以能夠蜚聲中外、流芳千古,就是因為它以前所未有的人文主義高度抨擊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制,充分肯定了“情”的價值和意義,且具有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能夠極大程度地喚醒人性的覺醒,具有超脫古今中外的永恒價值,是人類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注釋:
①(明)沈德符.顧曲雜言:《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②(美)丹尼爾·S·伯特.100部劇本:世界最著名劇本排行榜,《牡丹亭》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劇本.
③侯外廬.《牡丹亭》外傳,人民日報,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第七版.
④(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一位女子因為讀《牡丹亭》斷腸而死.
⑤(奧)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
參考文獻:
[1]徐新敏.試論《牡丹亭》杜麗娘形象的多重意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1):132-134.
[2]黃若舜.《牡丹亭》與湯顯祖的“戲教”思想[J].文學研究,2019,(2):152-163.
[3]李辰辰.明代晚期文學作品中的人性異化現(xiàn)象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9,(4):35-37.
[4]吉靈娟.以人傳戲 以戲傳人——《臨川夢》對《牡丹亭》的文化建構(gòu)探究[J].四川戲劇,2019,(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