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古人稱下衣為“裳”。但裳不是褲,而是裙。裳古代亦寫作“?!保墩f文解字》:“常,下裙也?!庇终f:“裙,下裳也?!笨梢娚丫褪侨?。
古代男女皆著裳,也就是穿裙子?!对娊?jīng)》中有:“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少女讓河對岸的小伙子撩起裳過河來跟她相會,這是少年男子穿裙的證據(jù)?!对娊?jīng)·七月》:“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边@是貴族男子祭祀時所著之裙?!抖Y記·曲禮上》:“暑無褰裳。”意思是說到別人家做客,大熱天也不要把下面的裳撩起來,這是在社交場合穿裙。古代女子亦著裳。如漢樂府《陌上桑》寫美女羅敷的打扮便是“湘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赌咎m詩》也說“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古代軍人上身穿袍,下身亦著裳,即所謂“戰(zhàn)裳”?!对娊?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薄蹲髠鳌ば辍酚涊d邲之戰(zhàn)中,晉軍統(tǒng)帥趙旃棄車而入林中,楚軍統(tǒng)帥“屈蕩搏之,得其甲裳”?!凹咨选?,即以皮革制成的裳。這種裳直到后代仍為軍人所常著。
至于一般裳的形制,鄭玄說:“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古代布帛幅寬二尺二寸,而周尺、漢尺約為現(xiàn)在的0.23米,這樣,七幅也有3.5米左右了,可能比今天女性穿的裙子還要肥大些。
漢代以前,中國男子、女子的服飾差別不大,都是上衣下裳。自漢以后,由深衣發(fā)展形成的袍逐漸受到男人的喜愛;而唐宋以后,婦女著裙之風(fēng)大盛,并發(fā)展到女子以裙為常服了。
除裳外,古代也有绔。绔又寫作袴,即后來的“褲”字。但上古所謂“绔”與今天的褲并不一樣?!墩f文解字》:“绔,脛衣也?!薄夺屆罚骸把F,跨也,兩股各跨別也?!笨梢姽糯溺芟窈笫赖奶籽潱ㄓ址Q叉褲),只有兩只褲筒,而沒有前后襠,穿在腿上后,再用絲繩系于腰際。1982年,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一條女主人穿在裳內(nèi)的绔。20世紀(jì)四五十年代,在北方一帶農(nóng)村有時還能見到這種绔,不過只是春秋兩季供老年人穿罷了。绔的作用主要是御寒,《太平御覽》引《列士傳》:“(馮諼)經(jīng)冬無袴,面有饑色?!庇忠陡呤總鳌氛f:“孫略冬日見貧士,脫袴遺之。”此亦可證古代的绔是沒有襠的,若像今天的褲,脫起來怕沒有這么容易了。
古代有錢人所穿的绔是很講究的,其衣料用紈,即織造較為細(xì)致的生絹。世人遂稱富貴者為“紈绔”,并稱其子弟為“紈绔子弟”。再后,“紈绔”又被用來指那些富貴而不務(wù)正業(yè)者。如:杜甫詩“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陸游詩“布衣儒生例骨立,紈绔市兒皆瓠肥”。窮苦儒生骨瘦如柴,而紈绔子弟則胖得像葫蘆一樣圓滾滾。詩人對社會的不公進(jìn)行了辛辣的諷刺。
古代有襠的褲子叫“裈”,又叫“窮袴”。據(jù)《漢書·外戚傳》記載,霍光將自己的外孫女立為昭帝皇后,為使皇后擅寵有子,“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绔,多其帶,后宮莫有進(jìn)者”。服虔注:“窮绔,有前后襠,不得交通也?!鳖亷煿抛ⅲ骸案F绔即今之裩襠袴也?!边@是有關(guān)“窮绔”的最早記載,在此之前,宮人們都是著無襠袴的,不過外面以裳襲之。
古代男子亦有著裈者?!稌x書·阮籍傳》載阮籍《大人先生傳》:“獨(dú)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動不敢出裈襠。”作者所言雖是比喻,但也可見裈是有襠的。而《世說新語·任誕》更記劉伶縱酒放達(dá),或脫衣裸處屋中,人見譏之,而劉伶則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既然能入到“裈中”,則裈之有襠可知。
裈中還有一種短裈,類似后世的短褲衩,被稱為“犢鼻裈”?!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記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出奔后,因沒有經(jīng)濟(jì)來源,只好又回到臨邛開了一家酒館,“而令文君當(dāng)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犢鼻裈,僅用三尺布便可做成,而又“形如犢鼻”,上寬下窄,顯然是三角褲頭了。這種犢鼻裈一般是穿在里面的,司馬相如故意將其穿在外面,其用意是為了刺激其岳父卓王孫,以求得資助。犢鼻裈到了魏晉六朝時期仍有人在著?!妒勒f新語》中寫道,七月七日有曬衣的風(fēng)俗,阮咸窮無所曬,遂“以竿掛大布犢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他則稱“未能免俗”?!侗笔贰儌鳌芬舱f劉晝“少孤貧”,“常閉戶讀書,暑月唯著犢鼻裈”。由于是“閉戶”,所以劉晝也不妨在暑天只穿犢鼻裈。
蔽膝也是古人的一種下衣,是遮住大腿至膝部的服飾。蔽膝一般用皮革或絲帛做成。蔽膝又稱袆、袚、芾、大巾等。溯其源,本是原始時代的人們?yōu)榱苏谛叨鴵踉谏砬暗墨F皮之類,后人承其遺意,又加工之。不過其用途已有了改變,由遮羞物而變?yōu)檠b飾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