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彬彬
(河南省西峽縣中醫(yī)院康復科,河南 西峽 474500)
約80%腦中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礙[1]。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技術(PNF)屬于運動治療方法。本研究用經筋結點恢刺法聯合PNF技術治療腦中風后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治療患者,分為兩組各43例。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35~67歲,平均(56.87±4.13)歲;病程7天~5個月,平均(1.67±0.59)個月。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6~68歲,平均(57.54±4.58)歲;病程8天~5個月,平均(1.74±0.65)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頭顱CT檢查、癥狀表現及臨床確診為腦中風后偏癱,簽訂承諾書。
排除標準:急性期,嚴重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治療,經筋結點恢刺法治療不耐受,患有精神疾病。
兩組均予以經筋結點恢刺法。上肢經筋結點為肩結點、肘上結點、肘下結點、腕結點、指結點,下肢經筋結點為屈髖結點、膝上結點、膝下結點、屈踝結點。使用0.32mm×0.3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直刺結點,得氣后退至皮下,將針向旁邊斜刺,不斷更換針刺方向,后將針刺入經筋結點,留針30min。1日1次,1周6次,治療8周。
研究組加用PNF技術,①手法接觸:適當擠壓患肢手或足表面,促使產生本體感覺性刺激;②節(jié)律性牽拉:節(jié)奏性被動牽拉患肢,并從被動訓練過渡至主動訓練;③抗阻力訓練:指導患者患肢主動行全范圍最大抗阻運動,后將肢體置于最大放松位,行全范圍等長收縮、等張收縮;④對角線運動:上肢、下肢分別以肩關節(jié)、髖關節(jié)為軸心,行內收-外旋、伸展-外展-內旋、屈曲-外展-內旋、伸展-內收-外旋被動運動。1日1~2次,1周4~6天,治療8周。
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日常生活能力,共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測評法(FMA)評估運動功能,共0~100分,評分越低表示運動障礙越嚴重。
癥狀評分包括偏癱、口眼歪斜、偏身感覺異常,均為0~3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顯效: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工作、生活基本不受影響。緩解:肢體功能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部分日常生活需他人協(xié)助,肌力增加2級或張力降低2級。無效:肢體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和FM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和FMA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和FMA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Barthel指數 FM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3 45.09±3.14 56.97±3.45 23.98±2.51 66.97±3.48對照組 43 45.67±3.28 50.64±3.29 24.46±2.70 57.94±3.16 t 0.838 8.707 0.854 12.597 P 0.405 <0.001 0.396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偏癱 口眼歪斜 偏身感覺異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3 2.34±0.31 1.54±0.37 2.29±0.30 1.61±0.34 2.21±0.36 1.57±0.35對照組 43 2.30±0.33 2.03±0.40 2.31±0.32 1.97±0.38 2.29±0.34 2.08±0.41 t 0.579 5.897 0.299 4.630 1.059 6.024 P 0.564 <0.001 0.766 <0.001 0.293 <0.001
腦中風病死率雖得到有效控制,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2]。腦中風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并非均由偏癱所致,研究指出,早期未及時進行有效康復治療,易導致體位性痙攣、肌肉萎縮、關節(jié)畸形等[3]。
中醫(yī)認為,腦中風多由氣虛血瘀、痰濁阻絡所致。治當疏通經絡?;执虨楣糯谭ㄒ环N,針刺經筋結點,得氣后不斷更換針刺方向,有疏通經脈氣血、舒緩拘攣之效。同時,經筋結點為十二經筋氣血深聚之處,針刺經筋結點可行氣活血[4]。經筋結點恢刺法可通過主動肌肌群深刺激,興奮主動肌肌群運動神經元細胞通路,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并可調節(jié)運動失衡肌群,改善運動功能[5]。PNF技術以人體發(fā)育學、神經生理學原理為基礎,可模擬正常狀態(tài)下日常生活、功能活動常見動作模式[6]。適當擠壓患肢手或足表面、抗阻力運動均可通過本體感覺性刺激,促使神經肌肉系統(tǒng)反應,改善腦中風后偏癱狀態(tài)。節(jié)律性牽拉可增大關節(jié)間隙,避免關節(jié)萎縮,并可抑制異常運動模式,提高運動功能[7-8]。同時,對角線運動通過多關節(jié)、多軸位運動模式,可控制神經肌肉運動,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經筋結點恢刺法可疏通經脈氣血、調節(jié)運動失衡肌群,PNF技術能增加肌力、調節(jié)感覺神經異常興奮,二者合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抑制異常運動,提高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經筋結點恢刺法聯合PNF技術治療腦中風后偏癱可緩解臨床癥狀,提高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