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趙陽
習近平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為了讓干部放開手腳工作,要求紀檢部門啟動容錯機制,配套建立了一個“打招呼”的警示制度:“對群眾舉報干部的問題,不具備立案審查條件的,直接向被舉報人‘打招呼’,通過組織談話指出問題?!边@樣一來,既對群眾關切作出回應,又及時警示挽救干部,避免造成更大損失。這個“打招呼”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紀委的肯定和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作風建設“初始即嚴、一嚴到底”大環(huán)境下,基層風氣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公平公正公開的氛圍日漸濃厚,發(fā)生在官兵身邊的“微腐敗”和不正之風得到有效遏制,風氣建設向上向好。但從基層紀檢工作實際看,信訪舉報多、匿名告狀多的問題較為凸顯,有的紀檢監(jiān)察干部一年到頭馬不停蹄,跑了上家跑下家,有時多個“線索”同時處理。
從上級通報情況看,一些基層干部骨干被舉報,反映他們開展工作方式不靈活、解決問題方法不恰當、言談舉止方面不妥當等等,類似非原則性問題占有一定比例。當前,基層工作按下“快進鍵”,高強度、快節(jié)奏、超負荷成為常態(tài),有的干部出校門進營門,有的骨干老經驗老辦法,作為管理主導者,工作經驗欠缺,處理問題方式欠妥,對新型官兵關系認識把握不準,難免出現瑕疵和失誤,還需要不斷學習成長和實踐歷練。毛澤東同志說過:“錯誤小一些是可能的,但否認會有錯誤,那是不現實的,那就不是世界,不是地球,而是火星了?!比绻患壗M織或機關,一味求全責備,對犯錯誤的同志不加區(qū)分搞“一票否決”,極易束縛官兵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主動性,并引發(fā)“洗碗效應”,得不償失。
舉報者行使民主權利,本著對單位建設負責或對舉報對象關心愛護的初衷,發(fā)現了原則性和關鍵性問題,逐級向上匯報反映,對純正風氣、解決問題十分有利。但從現實情況看,部分反映諸如“工作方法簡單、解決問題不實”的線索,經反復查驗核實,有的“基本屬實”,有的“基本不屬實”,難以做到界限分明、一錘定音。更有甚者,一些單位接二連三出現誣告問題,給風氣建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拉低了官兵士氣,影響了單位團結,制約了基層建設發(fā)展。
近年來,為便于反映問題,單位主官、紀委書記的熱線電話大都公之于眾。但為什么仍有些同志動不動就越級上告,是感到官大一級分量重,還是本級組織解決問題能力弱?為什么大部分舉報人選擇匿名方式,是感到現出真身難為情,還是來去無痕有隱情?有些問題,不妨或大可以推心置腹和所在組織、直接領導談一談,甚至直面舉報對象來一場思想交鋒,錘煉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方案、最佳路徑。
關于黨的紀律,黨章中明確: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執(zhí)紀必嚴、違紀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運用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tài)……各級組織應轉變思維理念,調試好基層風氣建設的“風向標”,把握好多“關心”才能少“關人”的辯證關系,通過約談、提醒式談話等方式,在用好“第一種形態(tài)”上下功夫,強化“打招呼”式的日常管理監(jiān)督,讓黨員、干部骨干在“紅臉出汗”的同時,真切感受到嚴管就是厚愛,自覺激發(fā)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和擔當任事的使命感。同時樹立正確行使民主權利的輿論導向,從根子上減少亂告狀、泄私憤等問題,將負面效應降至最低,也為基層減負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