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財
生化檢驗是醫(yī)學檢驗重要的一部分,具體方法是通過檢測人體尿液、腦脊液、血液等生物樣本中化學物質的質與量,為醫(yī)生進行病情監(jiān)測或者病情診斷提供依據(jù),其特點是定量檢測。那是否使用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合格的試劑、有資質的人員,就能得出準確的結果呢?多數(shù)情況下是肯定的,但實際工作中還會有很多其他原因導致生化檢驗結果出現(xiàn)“偏差”,比如生物學變異或者患者自身免疫形成的干擾。
生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受到生物體的年齡、心情(激動、恐懼、喜悅)及氣候、環(huán)境(海拔、光照、溫度)等因素的影響。這種由非病理學的變化引起的生物體內生化環(huán)境變化,被稱為生物學變異。
生物學變異的原因多種多樣,且很難把握,不容易避免。影響人類的主要因素有性別、年齡、藥物、運動、噪聲、生活習慣、泌乳、飲食等。比如在進行劇烈運動后,由于不同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可能相同的運動量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差別會很大,有的人會氣喘吁吁、呼吸困難;而有的人則輕松自然,呼吸如常。而且,就同一個體而言,其運動前后的體內環(huán)境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尿素、乳酸、血紅蛋白、血氨等生物樣本在劇烈運動后都會有顯著提升,而尿酸、鐵、鈷、鈣等元素則會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生化檢驗樣本值的準確性。
還有,個人餐前餐后的檢驗指標也會出現(xiàn)很大的差異,餐后由于要消化食物,身體會分泌較多的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等,食物的攝入還會影響到機體膽固醇、尿素、尿酸、血氨等的含量;同時,消耗食物會使得機體向腸胃輸送能量,還有一些必要的激素,這就使得人體中的甲狀腺激素、高半胱氨酸、氯化鈉、孕酮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一般血液生化檢驗標本應在早晨采血,測血糖需禁食12小時,測血脂除空腹12小時,還須在24小時內不飲酒,測血肌酐時應禁食肉食,并不宜飲咖啡、茶等。
藥物對檢驗可造成復雜的影響,不僅可以改變某些物質在體內的代謝,同時也可干擾測定過程中的化學反應。所以采集標本最好在用藥前,已用藥者應按規(guī)定停用一段時間再采集,不能停藥的應在下次給藥前采集。
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會分泌很多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平衡的激素,如果機體處于疾病或者受傷狀態(tài),免疫系統(tǒng)就會高效運轉,產(chǎn)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干擾素、溶菌酶、白細胞介素等免疫因子。這時候機體的激素水平較為紊亂,不宜進行非病理性的生化樣本檢驗。
另外,生化檢驗中存在一種較為常見的干擾形式——樣本溶血。樣本溶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一是針對部分檢測指標,在紅細胞中的成分與血漿中的成分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尿酸在紅細胞的濃度為2.5mg/100ml,而在血漿中的濃度為4.6mg/100ml。因此,在樣本溶血后,會導致血細胞內部的成分進入血漿中,使得血漿中的這一成分明顯偏高,最終會對檢驗結果造成一定影響。
二是在溶血后,通常會生產(chǎn)大量的血紅蛋白物質,在實際進行分光廣度檢驗時,這種物質通常會嚴重干擾檢驗過程中的吸光度,比如會導致光譜中的短波長明顯升高,最終會導致檢驗結果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
三是細胞中的成分還會對檢驗過程中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帶來一定的干擾。
因此,在實際檢驗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標本出現(xiàn)溶血問題,在排除體內溶血的可能性后,需要重新采集檢驗標本,以確保最終檢驗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