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杰
南樂縣農業(yè)生產以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xù)推進結構調整,促進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南樂縣近德固鄉(xiāng)王村、張果屯鄉(xiāng)西吉干村示范種植533.33 hm2中麥578,該品種抗“倒春寒”性強、產量較高、品質好,經專家測產,單產較普通優(yōu)質強筋小麥產量增長8.4%,得到農戶一致好評,輻射帶動周邊鄉(xiāng)村種植該品種。2019年,南樂縣中麥578種植面積達0.33萬hm2。筆者現(xiàn)將該品種特性及配套栽培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一、特征特性
中麥578屬半冬性品種,全生育期225 d,平均成熟期比對照品種周麥18早熟1 d。幼苗半直立,葉色濃綠,苗勢壯,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耐低溫。該品種春季起身拔節(jié)早,兩極分化快,抽穗早。株高82 cm,株型較緊湊,抗倒性中等。旗葉寬長,穗層整齊,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shù)42萬穗,穗粒數(shù)32.1粒,千粒質量49 g。
二、配套栽培技術
以“三推”(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推廣規(guī)?;藴驶?、機械化栽培技術,推進耕地地力提升)和“三控”(控肥、控藥、控水)為核心,大力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節(jié)本增效同步、生產生態(tài)并重,小麥單產得到提高、品質得到提升、效益得到增加。
(一)播種技術
1.增施有機肥,減量使用復合肥。南樂縣以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為契機,增施有機肥,減量使用復合肥,堅持氮磷鉀配合,施足底肥,一般每667 m2施生物有機肥200 kg、復合肥35~40 kg。
2.精細整地,足墑播種。深耕20~25 cm,耕透不漏耕。旋耕機作業(yè)的地塊,旋耕深度達15 cm,至少旋耕3遍且要耙實,達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2019年12月13—14日經調查,南樂縣張果屯鄉(xiāng)北街村、??版?zhèn)韓平村、近德固鄉(xiāng)常莊村小麥因旋耕未耙實造成小麥受到凍害。種植中麥578還要做到足墑下種,確保一播全苗。
3.適期播種,控制播種量。中麥578分蘗力較強,適期范圍內每667 m2播種量在9~10 kg。若遇晚播或整地質量稍差,可適當加大播種量。實行機播,播深3~5 cm,確保深淺一至。
4.做好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中麥578易感紋枯病,可用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或咯菌腈進行拌種防治,也可防治全蝕病、莖腐病。金針蟲可用加噻蟲嗪進行拌種防治。
(二)實施指標化應變管理措施
1.做好冬前麥田管理工作。中麥578秸稈較高,為防止倒伏每667 m2可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0 g對水30 kg均勻噴灑,實現(xiàn)控旺轉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根據(jù)麥田雜草種類,有針對性地選擇除草劑于晴天進行噴霧防除。
2.防治紋枯病。由于中麥578易感紋枯病,故可分2次防治,第1次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每667 m2用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60 g,或12.5%的腈菌唑乳油60 mL,或24%的噻呋酰胺懸浮劑20 mL,對水30 kg均勻噴施。第2次于2月中下旬,用上述藥劑藥量對小麥莖基部再噴1次,也可加入有機硅助劑以提高黏著性、滲透性,效果更好。澆越冬水時間以夜冬晝消、連續(xù)3日平均氣溫在3℃以上進行。
三、強化春季和后期麥田管理
(一)科學追肥
中麥578應實行前氮后移技術,在拔節(jié)期(3月中下旬)每667 m2追施尿素15~20 kg。
(二)防治病蟲害
4月中旬,每667 m2用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 g加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對水30 kg,混合防治銹病、白粉病及蚜蟲。4月中下旬到5月初,每667 m2用12.5%的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 g加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及磷酸二氫鉀100 g,對水30 kg,混合防治多種病蟲害及干熱風。若小麥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有2~3 d的陰雨天,每667 m2可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 g對水30 kg在雨前噴施,預防赤霉病;如雨前未噴施,在雨后1 h補噴,可有效防治。
(三)酌情澆水
孕穗期和灌漿期是小麥需水高峰期,此期若遇干旱,要及時澆水。但是中麥578屬于優(yōu)質強筋小麥,為保證其品質澆水時要在灌漿初期(揚花后15 d)進行。預防晚霜凍害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在低溫來臨之前及時澆水以提高地溫或噴施磷酸二氫鉀。一旦發(fā)生凍害,要視危害程度,通過施肥、澆水、噴葉面肥等措施加強管理,促其轉化,把凍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適期收獲
中麥578收獲的最佳時期是蠟熟末期,要搶收搶打,防止穗發(fā)芽和“爛場雨”,確保豐產豐收。同時,要單收單脫、單獨晾曬、單運單儲,防止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