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每當臨近清明的時候,總會有淡淡的莫名的哀愁襲上心頭。
而此時,紛紛的細雨也會如約而至。仿佛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
在飄灑的細雨中,許多記憶中的畫面一幀幀浮現(xiàn)出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清明的哀愁感愈來愈重。
特別是隨著親人的相繼逝去,這感覺就更加強烈了。我的父親、母親、姑母、大伯是千千萬萬個中國人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他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里雖沒有留下驚天動地的業(yè)績,但他們那勤勞和善的品格,卻永恒地印記在我的心中。
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長期在農(nóng)村任教,可他從不說苦,他一生清貧、艱苦奮斗。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他堅韌不拔、吃苦耐勞、一身正氣、無私奉獻。
有一年,學校建校舍,一個有點來頭的教師趁天黑把幾根木頭拉回家。父親得知后馬上趕過去,硬是讓那人重新把木料拉回了學校。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對我既嚴厲又格外關(guān)懷。我四歲時,他就教我識字、寫字。五歲教我背古詩。知道我愛看書,就千方百計向人家借書給我看。他為了鍛煉我的膽子和自理能力,我剛上初中就讓我住校。而后,又經(jīng)常到我學校看望我。
如果沒有當初父親對我嚴格的教育,可能我的膽子永遠也大不了。
我的母親是一個心地善良、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勞動婦女。她織得一手好毛線衫,在全家生活困難時,就憑這個手藝換飯吃。
家里的園子雖然不大,可她卻種出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如:西紅柿、土豆、蕃芋、白扁豆等等,由此,省下了很多買菜的錢。當年在被服社工作時,重活累活她從不推托。因為她做得一手好針線,同事求她幫忙,她總是有求必應(yīng),鄰居尋她裁件衣服,她沒有二話。因此,街坊四鄰都稱贊她的為人。她很愛自己的兒女,在家里,有好的東西總是留給自己的兒女吃,哪怕是人家送給她一個西瓜,也要等待兒女回來一起吃。
我的姑母自小就很聰明,什么都想學,什么都能學會,比如做衣服繡花等。但她最上心的是學習文化知識,小時候聽我奶奶講,她經(jīng)常看書到深夜,跟鄰居借書看,跟同學借書看,練習書法等。后來由于家境困難,所以她讀完初中就輟學了。而后,她在親戚的幫助下,到鄉(xiāng)村小學代課,又因為她教書深得學生喜愛,而轉(zhuǎn)為正式老師。之后又從一個普通教師提拔為小學校長。她工作認真、責任心強,樂于助人,多次被評為鄉(xiāng)先進教師、縣優(yōu)秀教師、縣掃盲模范等。
最讓我感動的是,姑母有了工作,看到娘家經(jīng)濟困難,主動寄錢給家里,還讓我跟著她讀小學(衣食住行都由她負責)。后來又幫我無條件地帶孩子。她的一生絕大部分都是在為別人著想,她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也是罕見的,每次提到她,我總會感激涕零。
我的大伯很小就獨自出去做事,做過學徒,打過短工。后來自己借書自學,一直闖蕩到重慶,在鋁制品廠當工人。由于他好學又鉆研,后來在廠里當會計師。
盡管他人在外地,但他心里總牽掛著老家的親人。當我們困難時,他總是從牙縫里擠出錢來寄給我們……
想到他晚年得病住院,客逝他鄉(xiāng),我禁不住淚流滿面……
親人的陸續(xù)離去,加深了人間的傷感。每一個清明,涌上心頭的都是無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