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闊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湖北 武漢 430074
展館設計發(fā)展至今,諸多展示自身的含義在逐漸發(fā)生轉變,主要體現在展陳表現形式、空間序列、功能多樣化、空間敘事性及多媒體的適用等。企業(yè)館中空間及陳列作為主要的參展內容,其展示形式與展館內容協(xié)調統(tǒng)一,它不僅是作為展示陳設,更重要的是傳播教育理念與引導大眾審美轉向,因此在企業(yè)館中的陳設內容還需要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當代企業(yè)館中文化底蘊及內容的特殊性,使得展示場所場景化、具體化,更加突出寓情于景的感官體驗,但也因此更易于文化內容的傳播與大眾參與。
展示空間;展陳內容;情感寄托;大眾參與
對于展陳空間而言,主要展示內容是利用空間的特殊性、連續(xù)性、完整性和展出的作品、圖幅以及字畫相結合,使得某一單獨空間或整體展覽場所達到統(tǒng)一。而企業(yè)館又與其他展陳空間不同,它要求突出歷史積淀、企業(yè)文化、地方特色以及表達企業(yè)競爭力,要求用文化感染觀眾,同時起到傳播教育的功能。
對于展示空間來說,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歐洲和近代的中國,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包含了古代商業(yè)交易場所(如圖1所示)、祭祀廟宇、戰(zhàn)利品掠奪物的庫房、以及最具代表性的1753年大英博物館的建成(如圖2所示)等。而展陳內容通過早期人類歷史活動從交換物、商品、雕塑、戰(zhàn)利品逐漸演化為具有文化特征的作品及功能性設施。從上述內容可簡要了解,空間作為展陳內容的依托,對于空間種類在不同情況和境遇下選擇上也大相徑庭。而在空間的認知水平上,隨著人類活動的軌跡、生產生活的需要和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單一的展出形式已不再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空間不再只作為單獨物件或某種展示風格呈現,它更被看作是一種促進人與人交流、人與歷史交融的存在,具有影響人深思和沉淀的力量。對于空間在表達方式上進行優(yōu)化與再選擇,也使得展陳內容和空間構成了展示場所的完整性[1]。
圖1 古代交易場所(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2 1753年大英博物館(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段將對已有葛洲壩展館空間做概況分析:葛洲壩展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電廠內,一層場館,約850 m2,企業(yè)文化濃厚。展出空間共計5 處:入館大廳、水力發(fā)電(一號廳)、大型三峽水利樞紐模型室(二號廳)、會議室、水電設施控制室。原有展廳空間及展覽形式老舊、大多以展板的樣式出現,內容含概量不足以完整展現出葛洲壩的企業(yè)特點,大多設施由于常年未使用,處于更迭換代的階段?,F企業(yè)要求對原有空間進行升級改造,加入葛洲壩歷史文脈、紅色精神、企業(yè)文化、主要成就、培養(yǎng)英杰和多媒體展陳內容等(如圖3所示)。
圖3 葛洲壩平面布局圖
基于展館需求,現將原有空間重新整合分配。入館以主題雕塑展開的大廳為序;一號廳(光輝使命),所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階段國家領導人對于葛洲壩的相關方針政策和決定;二號廳(紅色基因),葛洲壩成立初,中華民族為修建大壩,抵抗長江洪災做出的努力;三號廳(藍色科技),彰顯葛洲壩電廠的水輪機技術、電力生產能力及前沿的技術創(chuàng)新,更是投入了最新的3D 觀影技術;四號廳(綠色發(fā)展),葛洲壩作為新中國早期最偉大的歷史工程,自建廠以來管理能力、綜合效益、水電人才培養(yǎng)排全國前列;五號廳(金色未來),展望未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力爭建設未來水電智慧樞紐;六號廳(銀色教育),展示各個電廠機組的運轉方式,以科教目的為主;外加衛(wèi)生間及會議室等功能性空間。此次設計把葛洲壩展館空間進行再梳理,各個空間沿成故事線為觀眾來講解葛洲壩的發(fā)展歷程,一改原有場所功能瑣碎、游覽線路復雜及展陳形式單一的特點,重在突出構成空間表達形式的多樣性[2]。
企業(yè)展陳復雜多變,包含元素種類眾多,以平面構成、燈光照明、材質表達、設備設施、場景再現為主。陳列方式的表達并不固定,因此不同展館所展示的內容又具有獨特性,區(qū)別在文化地域性、空間流動性、展陳互動性等。企業(yè)館展示內容設計大致分為四部分,前期收集、線索梳理、擴充大綱與整合脈絡,再將空間主題、展陳內容貫穿到整體展示空間中。以往展陳空間及內容在體驗和感官上略顯欠缺,忽視了人的參與性,單一空間設計和扁平式圖形文字表達限制了內容的豐富性和延展性。因此,設計者需在設計過程中注重空間優(yōu)化方法和觀眾的多樣化情感需求,強調主題化設計方式,把體驗與感受等理念融入展示設計環(huán)節(jié)中,多層次客觀的展示展陳內容,優(yōu)化傳統(tǒng)展陳設計向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方向轉變[3]。
葛洲壩展館改造設計把內容展示分為幾個方面(如圖4所示):
(1)沿用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關系表達圖形與文字信息。
(2)結合文化內容,利用交互式多媒體展項技術提高觀眾趣味性。
(3)歷史場景復原,運用葛洲壩建設之初的人民勞動場面進行還原,并設有3D 沉浸式觀影廳與動態(tài)矩陣座椅,增強觀眾體驗,加強展館展項的帶入感。
(4)制作仿真水輪機組,直觀表現機組的運作方式。
(5)利用計算機數控技術,結合模型展現葛洲壩排洪蓄水,通航沖沙的能力。
(6)注重科技教育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建科技體驗空間,深化文化內容傳播。
圖4 葛洲壩展館軸測圖
在展示設計中,形態(tài)源于內容,內容反應形態(tài),空間為內容所用,內容體現空間關系。展館展陳之所以能夠與時俱進發(fā)展至今,在于展陳方式豐富,形態(tài)表達多變,內容多元化。
陳列(陳設排列)是原指包含展陳內容在內的商品在擺放方式上有規(guī)律的呈現給顧客,并在有限的空間內占據更多的擺放位置,可以把其看做是一種綜合性藝術的集合體;而現今陳列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感官空間藝術,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乃至嗅覺與味覺,是消費者或觀眾能直觀感受的藝術形式。在表達過程中每種空間依據展示陳列要求,感官空間選擇不同。陳列作為空間主體物,其展現的方式可以摒棄柜臺式、儲藏箱等手段,即分離式的設計手法,以往為單獨突出某一歷史文物或藏品,突顯其重要地位。而在數字媒體技術、互動影像裝置和動態(tài)矩陣裝置逐漸發(fā)展的現今,通過視覺語言結合科技,可以更深層次的優(yōu)化空間與陳列的關系,結合實踐探究把企業(yè)館規(guī)劃設計向空間與陳列一體化的方向 發(fā)展[4]。
葛洲壩企業(yè)館在設計之初,取舍兩種內容的優(yōu)劣,考慮空間與陳列的包容關系,不再單獨割裂兩者分別設計。然而,展示空間作為承載物形式出現時,具有較強的對外性,在設計中既要強調空間本身的美學價值,又要凝練功能性作用,為大眾展現合理的空間與陳列物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臻g陳列具象化、場景化為本次設計的重點,為強調空間完整,運用主題性空間設計提高空間認知度,而其在空間銜接上又有陳列內容與大綱作為導向,充分發(fā)揮空間包容陳列的展示關系。在葛洲壩展館改造中,為了突破幾何型、規(guī)則型空間布局的束縛,依據葛洲壩水輪機組元素形式進行空間劃分,主體空間分為六部分構成,每一部分空間包含的主題、多媒體和文化展示內容相互扣合,并在表達形式上行進了大膽嘗試,大體量的空間劃分也為整體內容的串聯提供可能[5]。
展示內容側重通過節(jié)點和場景內容的布置,采用先進成熟的多媒體技術和一系列動感藝術造型、情景設置使觀眾浸入到展陳內容中去,激發(fā)觀眾的參展興趣,并在主動參與的氛圍中完成整體參觀行為。觀眾參展側重激發(fā)和積極引導,并在展項之間留有適當空間為觀眾思考體會文化主題;以“體驗”“感官”為核心的設計策略是傳播文化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準確表現展示設計內容主題與觀眾的文化相關性和體驗經歷更為重要,而不是過多表現展示設計的功能性。在構建整體展館之初,強調展示內容的層次化和邏輯性體現于合理的流線設計,通過具體展項支撐主題內容,故事線清晰,層次感強,可以使觀眾有秩序地參觀和理解展示內容。利用展項與觀眾雙向的互動模式,如視頻、音頻、多媒體互動技術使觀眾的體驗感更為深刻,著眼觀眾的使用需求,準確定位空間及展陳的關系,做到不過多炫技而是切實營造適用于游者的活潑的參展氛圍。
展示設計的發(fā)展方向,終究離不開大眾的需求與陳設內容自身的展示需求,而空間與陳列內容在起到決定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如何突破傳統(tǒng)空間束縛,以完整考慮空間設計內容。然而在當代企業(yè)館中空間運用表現出來的多樣性和陳列內容的多變性,逐漸進入設計行業(yè)的眼簾,并可在其廣度與深度上繼續(x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