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堅貞, 代萬安, 張艷璇, 陳 霞, 孫 莉, 馬立名
(1.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13;2.西藏自治區(qū)農(nóng)牧科學(xué)院蔬菜研究所, 西藏 拉薩 850032;3.中國鼠疫布氏菌病預(yù)防控制基地, 吉林 白城 137000)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由Ryke,1962建立,至今報道該科44屬467種,其中最大革伊螨屬(GamasiphisBerlese, 1904)已記錄74種(Zhang,2011;Castilhoetal,2016),在土壤中能捕食線蟲。
美麗革伊螨[Gamasiphispulchellus(Berlese,1887)]數(shù)量多,分布廣,在中國發(fā)現(xiàn)該種的省區(qū)有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寧夏、青海、陜西、四川、重慶、西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云南、貴州(馬立名等,1998;林堅貞等,2007,2008,2009,201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劉曉倩等,2000;盧苗貴等,2009,2017)。國外分布有前蘇聯(lián)(Брегетова,1977),伊朗(Jalaeianetal,2004;Malekietal,2016),西班牙(Morazaetal,2005),埃及中部地區(qū)(El-Banhawyetal,2006);在所查到的文獻中僅有雌螨和雄螨圖及檢索表(Брегетова,1977),沒有詳細描述,也沒有后若螨和前若螨。為便于今后鑒定,根據(jù)中國標本重新描述該種。
雌螨(圖1)體棕黃色,橢圓形,長483~517 μm(平均494 μm),寬356~379 μm(平均372 μm)。背板覆蓋整個背面,并延至腹面,有特長毛12對和微毛約9對(微毛太小,有的可能看不到),均光滑。胸前板2對,前對細桿狀,后對較大,楔形。胸板長69 μm,基節(jié)Ⅱ 之間寬92 μm,板上剛毛4對,均短,第3對胸毛內(nèi)移,稍粗。生殖板長69 μm,寬103 μm,生殖毛1對,短小。腹肛板寬大,橫紋明顯,后側(cè)方有暗色帶,除圍肛毛外有剛毛8對,長短相差懸殊,后側(cè)方1對特別長。肛側(cè)毛(adanal seta,Ad)位于肛孔后緣水平,約等于肛孔長,肛后毛(postanal seta,PA)特別長。氣門溝細。頭蓋有長的中突和2個側(cè)突,有的3突間有小齒。螯鉗動趾4齒,近側(cè)1齒最大,定趾8齒,遠側(cè)4齒很小。外顎毛短于其它3根顎毛。叉毛3叉。
注: A.背面; B.腹面; C.頭蓋; D.螯鉗。 比例尺: A,B=100 μm; C=20 μm; D=50 μm。
雄螨(圖2)長483~517 μm(平均498 μm),寬356~379 μm(平均368 μm)。背毛同雌螨。胸殖板長126 μm,寬92 μm(基節(jié)Ⅱ 之間水平),具5對剛毛。腹肛板前端圓凸。胸前板、氣門溝、腹肛板毛、圍肛毛、頭蓋、顎毛及叉毛均同雌螨。螯鉗導(dǎo)精趾較短,末端圓鈍。足Ⅱ 股節(jié)有2距,一個很大,另一個很小,膝節(jié)2距很小,脛節(jié)1距很小。
后若螨(圖3)體淺黃色,卵圓形,長437 μm,寬356 μm。背板2塊,前背板長230 μm,寬345 μm,剛毛18對,除前側(cè)方5對毛短小外,其余毛中等長。后背板長195 μm,寬322 μm,剛毛13對,其中5對很長,其余毛短小。胸板長172 μm,St2水平寬69 μm,胸毛4對。肛板三角形,長80 μm,寬86 μm,肛前毛1對。Ad位于肛孔后緣水平,約等于肛孔長,PA遠長于Ad。腹表皮毛約9對,最后1對較長。氣門溝細,前端達到基節(jié)Ⅱ 中部水平,氣門板向前延至基節(jié)Ⅰ中部。頭蓋前端3突,約等長。螯鉗二趾均有齒。顎毛光滑,外顎毛短,其余3對顎毛中等長。叉毛3叉。足毛光滑。
注: A.背面; B.腹面; C.頭蓋; D.螯鉗。 比例尺: A,B=100 μm; C=20 μm; D=40 μm。
前若螨(圖4)淡黃色,卵圓形,長376 μm,寬290 μm。骨化弱,背腹各板看不清。背毛中等長,光滑。腹面具胸毛3對,腹毛4對左右,圍肛毛3根。Ad位于肛孔中橫線水平,Ad與PA均長于肛孔。氣門溝很短。螯鉗骨化較強,清晰,同后若螨。
注: A. 背面; B.腹面; C.螯鉗。 比例尺: A,B=100 μm; C=40 μm。
標本12♀13♂、4后若螨、5前若螨,采自苔蘚、落葉、枯樹皮、樹洞土壤,西藏自治區(qū)亞東縣,乃堆拉山,下亞東林場,2016-09-07和09-08,林堅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