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摘要:根據(jù)文獻(xiàn),中國在很早就有對于蟬的認(rèn)知記錄。蟬在中國分布廣泛,名稱諸多,貂蟬冠、蟬翅鬢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心性清高,不從流媚俗的心態(tài),蟬翼紗則具有微不足道的象征意義。本文主要從中國古人的衣裝中進(jìn)一步認(rèn)知蟬,也借此具體探尋古人的文化心理。
關(guān)鍵詞:蟬;蛻;衣裝心理
據(jù)1972年公布的《長沙馬王堆一號發(fā)掘簡報》說,一號墓出土的女尸臉部覆蓋著二件絲織物,尸體貼身著衣兩件,貼身衣外面包裹各式衣著、衾被及絲麻織物共十八層,連計兩件貼身衣,總共二十層。橫扎絲帶九道,再在其上覆蓋印花敷彩黃紗綿袍一件、長壽繡絳紅綿袍一件。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得最早而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尸,暫且不研究因為什么原因而使她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單說中國古人在尸體的外面用衣物層層包裹起來究竟賦予死者本身什么樣的意義,值得深思。
中國古人認(rèn)為死去的人只是暫時性的離開,并沒有真正失去生命。死去的人重生就必須經(jīng)歷一次蛻變,這樣不只形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失而蛻變,而且因為形具而使得神在。正因為如此,蟬因為每年都會產(chǎn)生一次蟬蛻而成為古人精神信仰的一個載體。從外殼中脫出來的蟬不僅外色光鮮,而且有旺盛的活力,“蛻皮似的軀體演進(jìn),再加上‘冬眠的習(xí)慣,使初民覺得它簡直是能夠‘再生的神物?!保?)這都和古人轉(zhuǎn)世或者重生的觀念相吻合。如果有先人去世,那么就會人為地把層層衣物裹在他的外面,制造出和蟬一樣的蟬蛻,希望些許時日之后先人能夠在包裹的衣物中獲得重生。“對于最高境界領(lǐng)悟人生的人來說,生是死的必要前提,死是生的最終歸宿,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生?!?,在我們的大量的喪葬習(xí)俗、制度中,都試圖給死者提供一張去往另一世界的通行證。”(2)應(yīng)當(dāng)講“通行證”就是能夠給完整的身體提供保護的這些層層包裹的衣物了。
蟬在中國古代有記載的歷史較早,不僅對于死去的先人具有特別的價值和意義,而且活著的人對于它也是愛慕有加。《博古圖》曰:“周有蟬紋彝,腹間著以蟬紋?!瓭h有蟬紋厄,取清高而不貪,則著之以蟬紋也?!毕s能夠成為古代青銅祭器上的圖形,得到先民的愛慕應(yīng)當(dāng)同它特殊的生活習(xí)性分不開。徐廣《輿服雜注》曰:“蟬取清高,飲露而不食。”它的這一習(xí)性暗合了古代文人仕子心性高雅,不從流媚俗的心態(tài),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青睞,歷久而彌新。最早開始以蟬為帽飾的是漢代的武官,他們頭上會佩戴的帽子被稱為“武冠”。崔豹《古今注》曰:“貂蟬,胡服也。貂者,取其有文而不煥,外柔而易,內(nèi)剛而勁也。蟬者,取其清虛而識時變也。在位者有文而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闭驗檫@種貂蟬冠具有內(nèi)隱修身、剛?cè)岵⑴e、審時度世的意義,能夠受到更多人的歡迎,所以這種“貂蟬冠”在漢代之后得以一直沿用到明代,并在歷史的傳承中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漢書·江充傳》曰:“江充召見,衣紗縠單衣,冠蟬纚金步搖。上見之曰:‘燕趙多奇士?!庇纱丝梢姶飨s飾已經(jīng)為仕子文人所接受,即便是出席面圣這樣鄭重的場合,如何戴蟬飾還沒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全憑個人的喜好?!逗笪簳吩唬骸吧颀斣?,詔加女侍中貂蟬,同外侍中之飾。任城王澄上表諫曰:‘高祖世宗皆有女侍中,未見綴金蟬于象珥,極鼲貂于鬢發(fā)?!笨磥泶藭r女性侍中不可以像男性一樣佩戴蟬飾,而且并沒有納入國家法制規(guī)定的范疇,準(zhǔn)行與否依據(jù)的是之前使用時蟬飾的傳統(tǒng),也具有主觀性。陶弘景《冥通記》一曰:“著朱衣赤幘,上戴蟬,垂纓極長?!敝钡教拼褂孟s飾有了標(biāo)準(zhǔn)性的規(guī)定?!缎绿茣みM(jìn)官志二》:“左散騎常侍二人。”注:顯慶二年,分左右,隸門下、中書省,皆金蟬、珥貂?!端问贰ぽ浄尽匪恼f:“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方正,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于進(jìn)賢冠而服之?!庇伞端问贰返倪@段記載則可以看到朝服中的蟬飾已經(jīng)由金變成了銀,而且佩戴它的人由普通的官職人員轉(zhuǎn)變?yōu)楹突实塾杏H緣關(guān)系,位極人貴的權(quán)臣了。明代沿用貂蟬冠,清代福格《聽雨叢談》卷一說:“明輿服志載,公侯伯服,皆加籠巾貂蟬雉尾?!鼻宕m然沒有貂蟬之制,但是尋常百姓不得使用貂皮,否則就是違反大清律例。
于是蟬也常常被被喻為智慧與德行并重的文人仕子了?!秴问洗呵铩ら_春論》:“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歸之也,若蟬之走明火也。凡國不徒安,名不徒顯,必得賢士。”劉向《說苑》曰:“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懷丸操彈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三朝。吳王曰:‘子來,何露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居高悲鳴飲露,不知螳蜋在其后。螳蜋曲附取蟬,不知黃雀延頸欲啄。黃雀又不知彈丸在其下也。臣欲彈雀,又不知傍有坑而墜也?!?/p>
蟬有時會暗合人生的起落、升降,有時人們也給蟬附鑿一些傳奇,使人覺得它具有神秘性?!读簳ぶ飚悅鳌罚骸埃ó悾┻x尚書儀曹郎,入兼中書通事舍人,后除中書郎時,秋日始拜,有飛蟬正集異武冠上,時咸謂蟬珥之兆?!薄侗饼R書·江淹傳》:“江淹累遷秘書監(jiān)、侍中衛(wèi)、尉卿。初淹年十三時,孤貧。嘗采薪以養(yǎng)母,曾于樵所得貂蟬一具,將鬻以供養(yǎng)。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豈長賤耶?可留待得侍中著之。至是果如母言?!薄端焉裼洝吩唬骸盎茨蟽?nèi)史朱誕,給使妻有鬼病,夫疑為奸。密窺見婦在機中織,望桑樹上所笑。見樹上有十四五小兒,衣青布褶、青縿頭,乃射之。化這鳴蟬,其大如箕飛去。”
蟬連、蟬聯(lián)、蟬嫣常常連續(xù)使用?!队衿吩唬骸跋s,蟬連系續(xù)之言也?!薄跋s連”是借助蟬由幼蟲變?yōu)槌上x時脫掉蟬殼的生理功能,軀體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得以延伸,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漢代以后蟬飾是官帽上的標(biāo)志性的裝飾物,所以“蟬連”又可以指官階連續(xù)相承?!稌x書·王蘊傳》曰:“與阿大語,蟬連不得歸?!薄跋s連”又可以寫作“蟬聯(lián)”“蟬嫣”?!侗饼R亨廟樂詞》:“炎農(nóng)肇圣,靈祉蟬聯(lián)?!薄赌鲜贰ね躞迋鳌吩唬骸白蚤_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lián),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漢書·揚雄傳》:“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于汾隅?!鳖亷煿抛⒁龖?yīng)劭曰:“蟬嫣,連也。言與周氏親連也?!爆F(xiàn)在這個詞常常用來指在比賽中連續(xù)取勝。
“蟬蛻”,又叫“蟬衣”,不僅可作藥用,而且它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具有去微至貴、超凡脫俗的象征意義?!逗鬂h書·竇融傳論》:“遂蟬蛻王侯之尊,終膺卿相之位。”注曰:“《說文》曰:蟬蛻,所解皮也。言去微至貴也。”蟬看似失去表面的東西,實際上得到的東西更珍貴、更有意義?!稄V雅·釋詁一》:“蛻,解也?!蔽娜耸俗硬桓食翜S于世俗,希望能夠?qū)さ媒饷?,往往借助蟬蛻來抒發(fā)自己的愿望。王褒《楚辭·九懷》:“濟江海兮蟬蛻,絕北梁兮永解?!蓖跻葑ⅲ骸八於纱笏?,解形體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眲⒒端偷朗繌埿小吩姡骸坝迫蝗革艋?,渺渺蟬蛇蛻?!钡兰抑^得道者留下形體,靈魂升天成仙為尸解叫做“蛻”,所以“蛻”也用來指失去靈魂而遺留下來的尸身。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曰:“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仙?!蓖踹m《潘尊師碣》曰:“翌日,師曰:‘吾其蛻矣。”孟郊《終南山下作》詩曰:“因思蛻骨人,化作飛桂仙?!薄巴憽币渤蔀樗赖闹M稱?!缎蜁V》卷六載陳景元臨終所言,曰:“昔之委和,今之蛻質(zhì),非化非生,復(fù)吾真宅?!薄巴懢唧w借指尸體。皮日休《白太傅詩》:“處世似孤鶴,遺榮同蛻蟬?!?/p>
蟬紗以質(zhì)地輕薄著稱,具有微不足道的象征意義。蔡邕《讓高郵鄉(xiāng)侯章》曰:“臣事輕葭莩,功薄蟬翼?!薄冻o·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崩钌谱ⅲ骸跋s翼,言薄也?!敝祆渥ⅲ骸跋s翼言輕薄也。”而且從史料看,這樣的紗料還是舶來品。張衡《七辨》:“交趾緅絺,筒中之紵,京城阿縞,譬之蟬羽?!薄赌鲜贰ひ孽鰝鳌罚骸爸刑祗脟脸鱿?、貂鼠、瑇瑁、火齊?;瘕R狀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耀。別之則蟬翼,積之則如紗縠之重沓也?!苯恢骸⒅刑祗枚际桥彽膰?,所以《海物異名記》:“美人睡起袒蟬紗,照見碧釵紅肉影?!崩钯R《石城曉詩》:“春帳依微蟬翼羅,橫茵突金隱體花。元稹《寄吳士矩詩》云:“短發(fā)予近梳,羅衫紫蟬翼?!毕s紗制成的床帳和衣物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蟬紗制成的絲織品也有只有官宦人家享用的極品。《紅樓夢》第四十回記載:賈母笑向薛姨媽眾人道:“那個紗,比你們的年紀(jì)還大呢。怪不得他認(rèn)作蟬翼紗,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認(rèn)作蟬翼紗。正經(jīng)名字叫作‘軟煙羅。”鳳姐兒道:“這個名兒也好聽。只是我這么大了,紗羅也見過幾百樣,從沒聽見過這個名色?!?/p>
中國文化注重將主體人生與外界的自然之物合二為一?!跋s”一物雖小,但卻寄托著中國古人追求至高生命價值的精神,就像郭璞《蟬贊》中說的那樣:“蟲之清潔,可貴唯蟬。潛蛻棄歲,飲露恒鮮。萬物皆化,人胡不然?”對蟬的認(rèn)知過程本身也可以體會出中國古人的精神和思維狀態(tài),中國古人不囿于從自然科學(xué)的角度去認(rèn)知蟬,更重要的是在平淡的日常社會生活中感受蟬、發(fā)現(xiàn)蟬。蟬是蘊含著華夏文明,能夠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載體。
注釋:
蕭兵:《避邪趣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21至22頁。
陳華文:《喪葬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