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勤
摘 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加強朗讀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手段??梢試L試生字過關(guān)、長句子作好停頓、對話省掉旁白、創(chuàng)設(shè)情境等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朗讀的樂趣,并在朗讀中獲得語言的積累和深層次的感悟,最終實現(xiàn)語文的學習目標。
關(guān)鍵詞:順讀; 會讀; 趣讀; 美讀
如何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呢?我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來指導學生朗讀。
一、“披荊斬棘”,讓學生“順讀”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豎起書憑眼睛掃視來感知成篇成段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學生朗讀出現(xiàn)添字和漏字,主要原因是對文本不熟悉。所以,首先任務(wù)是要借助拼音,掃清生字字音這一障礙。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原因是,兒童沒有來得及把詞好好地讀熟并且感知它們的發(fā)聲,特別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識里把詞跟有關(guān)的表象聯(lián)系起來?!币虼耍谧R字教學時,我們首先要“披荊斬棘”,掃除朗讀障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生字圈出來,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生字過關(guān)了,就要讀好詞語,詞語是構(gòu)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詞語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我們一定要指導每一個學生正確地理解詞義,并正確熟練地讀好詞語,讀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充分感受每個詞語的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為流利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chǔ)。雖然要過好這道關(guān),費時又費力,但“磨刀不誤砍柴功”,這是學生流利、有感情讀的基礎(chǔ),也是學好語文的基礎(chǔ)。在低年級我們就把學生學習語文的底子打好了,以后學習的路就走得輕松了。
二、“鸚鵡學舌”,讓學生“會讀”
一年級的晨讀課,我有意識地帶著學生讀課文,特別是長句子,作好停頓,讀出節(jié)奏感。學生們在這種“口讀耳聽,口耳并用”的良好讀書氛圍當中成長起來、發(fā)展起來,對語文學習就有著濃厚的興趣。比如《月亮灣》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我的家在月亮灣,月亮灣是個美麗的村子。就有幾個難讀好的地方:“我的家”,“月亮灣”。我告訴學生讀課文的時候,眼睛要走得比嘴巴快,看到輕聲的字,就有意識地把前面一個字或詞讀重一些,把中間輕聲的字讀快、輕、短,感覺就出來了。課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這樣的短語,比如:美麗的村子、燦爛的朝霞、歡快的笑聲,這也是朗讀的難點,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跟他們說讀書就和唱歌一樣,也要有節(jié)奏感,如果每個字的節(jié)拍都是一樣,一字一頓,那就太難聽了,比如“美麗的村子”我們讀得時候把美麗讀重一些,“的”字輕松帶過,再把重音放在村這個字上,就有節(jié)奏感了,讀出來就好聽了許多。另外,像“緩緩地流著”“游來游去”這些詞就要指導學生放慢語速,可以在腦海中想象河水流淌、魚兒悠閑地游動的畫面,感覺就出來了。長期堅持范讀,學生就會從老師的讀中悟出發(fā)音的規(guī)律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指導詞語朗讀時,不但要做到正確朗讀詞語,還要幫助學生結(jié)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及具體語境理解其意思,體會其所含的感情,讀出詞語的意思及情感色彩,為課文朗讀奠定基礎(chǔ)。
三、“剪枝去葉”,讓學生“趣讀”
低年級的課文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人物說話時的神態(tài),動作等,加上了提示語,而提示語的插入,削弱了對話的感覺。生活化的對話式朗讀,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學生靠近朗讀,喜歡朗讀,愛上朗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可以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
在《蘑菇該獎給誰》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兔媽媽對他們說:“你們今天誰跑得最出色?我獎給他一個最大的蘑菇!”
小黑兔得意地說:“今天我參加跑步比賽,得了第一名!”
小白兔難為情地說:“今天我參加跑步比賽,落在后面了。”
這是兔媽媽和小黑兔、小白兔之間的一段對話。在朗讀這段對話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小黑兔的得意、沾沾自喜和小白兔的羞愧、不好意思。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拉近學生和小黑兔、小白兔的距離,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問學生:“平時你和別人對話有旁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也不應(yīng)該有。于是我鼓勵學生去掉旁白再對話,體會一下兩種朗讀的不同感受。
在對話式朗讀過程中,學生們都很投入,在讀小黑兔的話時,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豎起了大拇指;在讀小白兔的話時,有的學生默默地地下了頭。這樣的朗讀,就是平時面對面的交流,他們已經(jīng)把自己當成了對話中的人物——得意的小黑兔和羞愧的小白兔,更貼近人物的心,更體會到了人物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他們喜歡這種朗讀。由此可見,把閱讀的內(nèi)容稍微變個樣,“剪枝去葉”,省掉了旁白,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人物地動神態(tài)、心理,增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四、“添油加醋”,讓學生“美讀”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睂W習課文,我們應(yīng)把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才能使學生讀出感情來。低年級學生要讀出課文中的感情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引導學生去感受,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嘗試“添油加醋”,創(chuàng)設(shè)情境,在情境中指導朗讀,學生更能表達課文的意境。在學習《秋游》一課時,我邁著輕松的腳步走進教室,嘴里一邊唱著“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喧鬧的教室頓時安靜下來,幾個愛做小動作的孩子也放下了手里擺弄的物品。幾個孩子按捺不住地問我:
“老師,你在唱什么?”
“我唱的是《一同去郊游》,今天老師就帶著你們一起走進課文,一同去秋游。”
在這樣新穎有趣的課堂導入的作用下,孩子們神清氣爽,再來讀課文,自然能讀出愉快的心情。
我趁熱打鐵,問:秋天的天空很美,秋天的田野怎么樣呢?班里有很多孩子老家都在鄉(xiāng)下,說起來更是頭頭是道:
“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像鋪了一地的金子?!?/p>
“田野里,高粱火紅火紅的,像一個個高舉的火把?!?/p>
“田野里,棉花白了,遠遠望去像天上的朵朵白云……”
我讓學生聯(lián)系切身的體驗讀課文,輕松自然,一氣呵成。
在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時,適時地“添油加醋”,讓學生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學生情緒到了,再來讀課文,自然是事半功倍。
低年級是朗讀教學的起步階段,只有打好基礎(chǔ),才能讓語文課堂真正變成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朗讀的樂趣,并在朗讀中獲得語言的積累和深層次的感悟,最終實現(xiàn)語文的學習目標。